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美食 >> 浏览相关信息

古城汤圆团圆百年

2013/8/26 17:16:25 点击数: 【字体:

古城汤圆团圆百年

包汤圆

  归德古城历史悠久,其饮食文化如其人文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其中,古城汤圆久负盛名,是古城著名小吃。据记载,归德古城在明代即有经营汤圆小有名气的小吃摊。近代,尤以许家汤圆与宋家汤圆著名。现在,你到古城游玩,如果说喜食汤圆,10个人大概有9个人会告诉你:大隅首东有正宗宋家汤圆,与古城火烧为邻。汤圆伴火烧,风味独特,久食不腻。

    许家汤圆流传百年

  商丘市睢阳区研究文史的专家尚起兴整理的资料显示:许家汤圆原是清代著名的归德府“三盛馆”制作的风味独特的元宵。“三盛馆”由许树复和他的两个师兄弟创办于清光绪十九年。后经商丘著名面点师杨启建和“三盛馆”第三代传人许明林共同研制,在保持汤圆原有风味的基础上,又改进了工艺,批量生产,故称为许家汤圆。

  许家汤圆主要以糯米面和适量的黍子面制成,馅心以白糖、蜂蜜和多种果料制成。许家汤圆品种繁多,各具风味,人称官汁八宝元宵。汤圆10分钟可煮熟,熟后晶莹剔透,洁白如玉,软、黏而利口,味道如蜜,水果味浓,久食不腻。

  12月14日,记者到睢阳古城采访,寻找许家汤圆而不得。后来,记者联系到尚起兴老师。尚起兴说,许明林已经有三四年没有经营元宵生意了。以前,许明林生产元宵的量也很小,主要是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许明林的儿子现在深圳工作,应该也不再生产元宵了。

    宋家汤圆古城名吃

  记者在睢阳古城采访,问了很多古城居民,称准备吃汤圆,回答几乎一致:大隅首东20米路南,宋家汤圆最好吃,风味不一般。

  宋家汤圆店位于睢阳区中山大街与大隅首东街交叉口附近。门面有两间,东一间门头上挂着“宋家汤圆”的招牌,门旁有一个做汤圆的案桌,用一玻璃罩罩着。桌子后面是一个用空油桶做成的煤炉,煤炉上架着一口大锅,锅内水中漂浮着洁白圆润的汤圆。两间门面的西一间,门侧挂着一个木牌子,上面写着“归德正宗火烧”,一个年轻人正在用夹子从炉子里往外夹油亮焦黄的火烧。

    汤圆越来越小

  做汤圆的名叫宋利民。据他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爷爷宋信宽就在古城以卖汤圆而出名。当年只有一间门面,位置在古城南。据宋利民讲,以前,因为与元宵节有关,汤圆全部叫元宵。后来汤圆与元宵通称,现在称元宵的少了。1912年,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当上大总统后仍不满足,一心想当皇帝,但却一再遭到人民的反对,袁世凯心里十分恼火。一天,袁世凯有个姨太太想吃元宵,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个嘴巴,因为他把“元宵”听成了“袁消”,还有一说是他听成了“袁妖”。袁世凯问明白究竟后,便赌气下了个命令,再不许称汤圆为元宵,一律只叫汤圆。当时有一首民谣:“袁世凯,立洪宪,正月十五称上元。大总统,真‘圣贤’,元宵改名叫汤圆。”就是讽刺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宋利民说,就是因为袁世凯的原因,元宵后来改称汤圆了。

  在抗日战争期间,宋利民的爷爷做汤圆的煤炉和锅与现在的差不多,只是在锅上面,沿锅沿又架上了一个锯掉盆底的大面盆。因为面盆有近一尺高,给客人捞汤圆时,就用一种很长的带弯的勺子,勺子在锅内一涮,一勺子4个汤圆一碗汤刚刚好。那时候的汤圆很大,有鸡蛋大小,一个人吃4个汤圆就足够了。

  宋利民做汤圆是跟着他的父亲学的。1983年,宋利民当时20岁出头,开始跟着父亲打下手。那时候,锅上仍然架着一个锯掉盆底的大面盆,据说是为了挡风,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那是一种老工艺,传下来的。当时的汤圆2分钱一个,个也很大,一个人一般吃上一毛钱的就饱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宋利民的伯父宋林生从农村来到城里,与宋利民一起做汤圆生意。那时候宋家汤圆店在古城的老戏楼前,古城人一吃汤圆,都是到那儿找“宋家汤圆”这个牌子。

  后来,宋林生去世,宋利民就独自经营起了宋家汤圆。在经营过程中,汤圆个头也越来越小,现在的汤圆1元钱12个,比鹌鹑蛋略大一点。

    石磨成了电磨

  宋利民说,做汤圆没啥巧,一点就透,熬好白糖后加面粉就成了。对于做汤圆用糯米面另加黍子面一说,宋利民说那是胡扯,做汤圆用的糯米要非常纯,稍微加点其他东西就易烂,煮不成个。

  记者采访时,一位在宋家汤圆店吃汤圆的老人说,以前吃宋家汤圆,他们都是用小石磨磨湿糯米,然后再沉淀。还是那种老石磨磨出来的糯米面好吃。宋利民说,上世纪80年代,他刚开始做汤圆时,也是用小石磨磨糯米面。小石磨仅有铜锣大小,用一只手转。因为磨的是湿糯米,磨非常沉,磨5公斤面,就得磨一上午。

  现在,宋利民打糯米面用的是电磨,插上电,别说5公斤面,就是50公斤,也不消一个小时。

  无论用以前的石磨,还是用现在的电磨,磨的仍然都是浸泡过的湿糯米。磨出来面后,要用滤布像挤豆腐一样滤水。

    传承古老工艺

  在宋利民的爷爷及其父亲两代,宋家做汤圆仅仅是为了养家鎅口,一天做5公斤面的汤圆,一整天才能卖完。但现在,宋利民平均每天要卖掉50公斤汤圆。除了老石磨换成了电磨外,宋利民说,他制作汤圆的工艺丝毫没有改变。宋利民指着漂在锅里的汤圆对记者说,这汤圆煮一天也不会烂。糯米还是纯糯米,汤圆馅还是用面粉凝固的白糖。这种汤圆耐煮、好吃、味纯。而现在市场上的很多汤圆馅里要加大油,糯米面里也要加防腐的东西。

  宋家汤圆的缺点是不能保存,现做现卖。而那些加大油及食用防腐剂的汤圆则能批量生产,进行包装后进入商品流通市场。

  宋利民说,他不打算改变工艺,因为古城人吃惯了宋家祖传的汤圆味道,他也没有批量生产汤圆的打算。

  宋家汤圆的生产工艺决定了其不耐高温的特点。宋利民每年做汤圆的时间仅有7个月,夏天不得不停止生产,生意最好的时候,就在农历的十月、十一月、腊月及正月,共4个月的时间。(总策划:郭文剑 张浩哲 张宏建 文/晚报首席记者 蒋友胜 图/晚报首席记者 傅青)(原标题:古城汤圆团圆百年)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京九晚报(2006-02-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