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美食 >> 浏览相关信息

糟鸡:解放后失传的名吃

2013/8/26 14:36:19 点击数: 【字体:


     糟鱼,恐怕大家都品尝过,那种独特的风味让人吃后久久不能忘怀。可是要说起糟鸡,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吃过糟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据传说,糟鸡源于唐宋时期,是达官贵人、商贾富豪喜爱的食品,普通百姓根本无缘品尝。到解放后,制作糟鸡的手艺失传了,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商丘市有位叫赵家骥的老先生通过十几年的摸索,又做出了糟鸡,虽然不是原来的味道,但这已是现如今最正宗的了。

  糟鸡的来历是个谜

  关于糟鸡的来历没有任何的史料记载。据家住梁园区白云办事处李楼村的赵家骥老先生介绍,他祖上对糟鸡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或许这种说法最接近事实,因为这是他们家一辈一辈传下来的。

  据赵家骥说,糟鸡源于唐宋时期,最初出自宫廷。宫廷里有个厨师善于做糟鱼,他做的糟鱼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喜爱吃,他也因此得到皇上的重赏。这位厨师深感皇恩浩荡,于是更加用心。在研究改进工艺的过程中,他突发奇想,既然能做成糟鱼,为何不能做成糟鸡?厨师为自己的想法而兴奋不已,他立即用制作糟鱼的方法试着制作糟鸡。经过近千次的增减材料,终于做成了糟鸡。这种鸡刚出锅如一摊烂泥,拿不成个,只有等凉了,才可以拿起来,还得小心翼翼的。糟鸡骨肉皆酥,既有北方的五香味,又有南方的甜、咸、麻、辣味。厨师把糟鸡献给皇帝品尝,皇帝一吃,龙颜大悦,赞不绝口。

  自此,糟鸡成为宫廷内部的一道名菜。后来,文武官员尝到糟鸡后,也纷纷让自家的厨师到皇宫里学习制作技术。再后来,和官员有来往的富人家,也有了专门做糟鸡的厨师。

  人民教师改做糟鱼

  现年72岁的赵家骥老先生出生在原商丘县大阁南一街。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母亲便因病离开人世。由于父亲没有工作,家里没有经济收入,赵家骥便以讨饭为生。

  后来,赵家骥的父亲拾起了已祖传几代的做糟鱼的手艺,这样,他家的生活才有了改观,再也不用饿肚子挨冻了。日子好点后,赵家骥有了上学的机会。入学后,勤奋好学的他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1957年,赵家骥从原商丘地区第一高中毕业,分配到现梁园区李庄乡关庄小学任教。从要饭郎到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赵家骥非常自豪和满足,他也极为珍惜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地教书,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到教育事业上来。

  然而,1959年,他却被打成“右派”,失去了工作。挨批斗、受折磨,赵家骥又从人民教师一下子变成了“牛鬼蛇神”。就这样,一直到1990年,赵家骥才被平反。赵家骥回到阔别30多年的关庄小学,但是因为课本丢下得太久,他已不能教书了。

  糟鸡是宝不能失传

  赵家骥被打成“右派”后,经过痛苦挣扎,心情终于平静了下来。他开始寻找谋生的手段,由于除了教书再不懂其他的技术,他只好出苦力给人拉货,一天到晚累得腰酸腿疼,也挣不了几个钱。赵家骥坚持干了几年,后来手里有点积蓄,便买了个小型面条机卖面条。又干了几年,他正式跟父亲学习祖传的糟鱼制作技术。

  学成制作糟鱼的手艺后,赵家骥便推着小车在商丘叫卖。他家的糟鱼口味正,吃着香,而且绝没有腥味,因此生意一直很红火。但赵家骥有个原则,一天只做一锅糟鱼,生意再好,也要保证糟鱼的质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含糊。他还有个原则,糟鱼卖得再快,决不涨价。因此赵家骥的生意虽然不错,但收入并不高,仅能维持日常生活而已。

  做糟鱼的同时,赵家骥留心了一件事,就是老年人偶尔说起的糟鸡。据老人讲,在解放前,地主和做官的人家里有专门做糟鸡的师傅,解放后,这些人都散了,不知去向,做糟鸡的手艺便失传了,至今无人会做。赵家骥心中暗下盘算,糟鸡是食品的一宝,已流传了千年,决不能让它失传。

糟鸡:解放后失传的名吃
 
赵家骥在我市“十一”期间举办的民间文化艺术节上展示获得的风味小吃证书。

  终让糟鸡重出世

  从1986年开始,赵家骥一边卖糟鱼一边寻访以前的老人,向他们打听糟鸡的事。他找到了许多从解放前过来的老人,这些人虽然对糟鸡略知一二,但谁也没有品尝过,更不用说制作的配料和工艺了。又经过长时间的艰难寻访,赵家骥终于搜集到了一些制作糟鸡的配方和工序,他开始着手试着做。

  古时候,制作糟鸡的糟是特制的,怎么制的,赵家骥一点也不知道。糟的问题首先难住了他。无奈之下,他根据前辈人描述的糟鸡的味道,用蜂蜜、白糖、甜面酱等代替糟,将蜂蜜、白糖、甜面酱等加入水中,放入鸡,用文火炖6个小时,就这样赵家骥做了第一只糟鸡。赵家骥小心翼翼地将鸡取出尝了一口,糟味特别重。第一次试做失败了。赵家骥没有被失败吓住,他坚持不懈地试验,历经10多年,终于试做成功。

  后记:梦想把糟鸡发扬光大

  试做成功后,赵家骥便把糟鸡和自己的糟鱼放在一块,推着车子叫卖,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尽管价格比其他鸡价格稍高一些,但大家还是纷纷购买。2000年,赵家骥把自己“还原”的糟鸡拿到市传统名吃评比会上,得了个最高分。

  今年“十一”期间,我市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老伴刚病逝两个月的赵家骥马上做了一锅糟鸡,带到了艺术节上,结果被一抢而空。

  赵家骥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儿子,但他谁也没传。他希望有人投资,与他合伙把糟鸡发扬光大。(总策划:郭文剑 张浩哲 张宏建 文/晚报记者李双军 图/晚报记者杨根生)(原标题:糟鸡:解放后失传的名吃)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京九晚报(2006-02-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