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南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南阳民间的生活舞蹈

2014/2/21 9:51:40 点击数: 【字体: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用来表现多姿多彩生活的舞蹈叫生活舞蹈。这里所说的生活舞蹈是狭义的,只包括那些与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舞蹈,多是生活场景和生产活动的再现和浓缩,选取生活的一个侧面或一些情节,表现劳动者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舞蹈形象自然、亲切,通俗明了,表演诙谐滑稽,充满生活情趣,再现了人民朴实无华的精神面貌。

   生活舞蹈采用虚拟化、节奏化、程式化的表演手法及表演形式,成为南阳民族民间舞蹈的又一特点,也是南阳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一大优势。虚拟化避实就虚、以虚显实,是我国民族艺术独特而成功的经验。舞蹈动作的虚拟是通过对象与主体的默契,把无限的生活内容和有限的舞蹈动作、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统一起来,摹拟出世间万物的形象,并熔铸于典型之中,以求内容的高度和谐和表现形式的极度洗练。

   用一种表演程式表现多种思想内容,南阳地区也不乏其舞例。《九莲灯》、《踩云舞》、《云彩灯》、《五女乐》等等,这些舞蹈都是利用一种固定的表演程式,或根据生活对动作稍加修改,或将舞蹈动作来一个重新组合,就填入了不同的思想内容,就演变出一些新的节目。程式化表现在舞蹈的各个方面,如唱词唱腔、服装道具、动作场记、杂技武术等等,都有一些固定的程式。这些程式是舞蹈表现形式的基本材料与套路,这些套路是经过民族民间舞蹈家们的长期实践凝聚而成的。它是以生活为基础,规范化了的舞蹈套路。这些程式、套路是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的有力手段,是塑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一、 云彩灯

   云彩灯原盛行于汝宁府。清乾隆年间,南召人褚方昌在汝宁府任训导,于乾隆十六年(1752年)将这种民间艺术带回南召,传授给乡里的文艺爱好者,但不完整。第二年,汝宁府有人来南召,应邀在云阳镇之祠堂院将云彩灯舞完整地教给群众。从此,云彩灯舞开始盛行于南召,迄今200多年,经久不衰。

   云彩灯舞的具体做法是:以纸扎的类似云朵的灯笼为道具,由舞者手持灯笼,在游走漫舞中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图案,象征着彩云飞动、云龙降雨、雨后金莲、丰收在望等美好的意境,再配以婉转悠扬的音乐,从而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南召云彩灯1955年元月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周总理还为云彩灯演出成功题词留念。

   二、 彩云舞

   彩云舞是西峡县西坪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舞。据传,清咸丰年间,一家财主为了玩乐,逼迫长工和附近老百姓出钱出粮,在云彩山上修建观霞亭。当时久旱无雨,粮食几乎绝收,无法完成财主规定的钱粮数目,忽一天太阳将要落山时,云彩山的天空中出现了几个仙女,往山上山下撒下五颜六色的东西,百姓们一看撒下的是钱粮,他们拾回钱粮,除完成财主规定的数目外,家家户户还可勉强度日。

   大约在20世纪初,人们为了报答仙女们的恩赐,由西峡县西坪街的民间艺人金老大、栾大炮等创造了《彩云舞》。它吸收了“花鼓子”、“旱船”、“秧歌”舞等的优点,又吸收了“花鼓调”的曲调。演出时,由六名女演员化装成仙女,脚下系“云盘”,云盘上装有花云朵。唱词是:“天上采花人间撒,撒下朵朵幸福花,花儿落到哪里去,落到万户百姓家。”仙女们在器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并伴以独唱和齐唱,唱腔优美明快,较一般民间曲调细腻,舞蹈队形变化多样,有“龙摆尾”、“二龙分水”、“六凤双飞”、“横穿叉”、“梅花8”等。

   该舞蹈有人有龙,人龙同舞,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它的演出形式是且唱且舞,唱舞结合,加入打击乐的伴奏,情绪既热烈又抒情。全舞以细腻、轻盈的舞步为主,配以腰系的长绸,上下飞舞。舞内又穿插“板橙龙”的表演,使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得以形成。有趣的是,类似《踩云舞》表演形式的还有其他县的《五女乐》、《天彩楼》、《寿星观花》、《十二美女图》等。这些舞蹈,有的腰系彩绸,有的足登莲花,上肢表演基本相同。

   三、 九莲灯

   《九莲灯》又名《对花灯》,是流传在镇平县的一种比较优秀的民间舞蹈。关于《九莲灯》的起源据说与明末清初的“白莲教”有关。20世纪40年代以前,跳九莲灯的演员都是由男子扮演。男扮女装,仙女打扮。有时上身穿红大襟布衫,下穿蓝裤子,头上饰古装女子发式;有时男子打扮头系白毛巾,身挂铜吵铃,走起来一片丁当响。莲花灯是用白纸糊成,上边喷洒红颜色,没有弦乐伴奏,只有打击乐和唢呐伴奏。所对画面主要有“二龙戏珠”、“蛇脱皮”、“长城”、“八仙饮酒”、“刘海戏蟾”、“船”、“桥”、“鹊天桥”、“大枣山”、“金香炉”、“金铰剪”、“七星勺”、“石牌坊”、“伞”、“宝塔山”、“弓”、“倒卷帘”、“银花”、“妇女迭布”、“龙掉挂”、“凤凰寻窝”、“芭蕉扇”、“黄河”、“琉璃井”、“大雁飞”等,主要字面有:“十”、“土”、“王”、“大”、“天”、“夫”等30多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员都由女子扮演了。在音乐的伴奏上,除原来的打击乐和唢呐外,加上了戏曲上用的大弦。内容上更加丰富,画面有:“照妖镜”、“木匠解木”、“凤凰双展翅”、“梯田”、“葵花”、“飞机”、“水渠”等50多个画面,字面有“元旦”、“三八”、“五一”、“七一”、“国庆”、“天安门”、“日”、“月”、“丰”、“田”等30多个。

   全舞共分四个部分:下凡—观灯—对花灯—留恋人间。由九个仙女每人各持四盏莲花灯,摆画面、变队形,利用莲花灯巧对画面。

   该舞于1957年参加了河南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一等奖。多年来,屡次在中央、省地、文化主管部门举办的民族民间舞蹈汇演中获奖。

   四、 别轿舞

   此舞蹈清朝末年在南阳流行。社旗县的《别轿》有故事相传至今。据说那时有个赃官,经常坐着轿在街市横行霸道,抢夺财物,调戏妇女,惹得人人痛恨。有一次,一个贩生铁的大汉路见不平就用一根扁担从轿后用力一别,轿被别倒,差一点没把赃官摔死。从此,他再也不敢上街糟害人了。后来,人们为了儆戒赃官,就创造了“别轿”这一民间舞蹈,流传至今。

   整个舞蹈共需6个人,一个赃官,四个衙役,一个别轿人。轿用纸糊,形状和旱船很相似。赃官在轿内提轿,四个衙役分左右两边作抬轿状,后边别轿者手持竹竿或扁担不断别轿,赃官和四个衙役随着“别轿”人的动作密切配合,滑稽风趣。配以锣、鼓、钹三种打击乐器和唢呐、笙等吹奏乐器,并演唱地方戏曲或自编自唱。

   五、 独杆轿舞

   在近代就比较流行有木杆形和小轿形两种。木杆形是用长木杆一根,中间固定在有轮子的支架上。表演者饰丑角坐在木杆一头,另一人掀动木杆,表演者上下颤动,旁边一人持便壶做一些滑稽动作,有无伴奏均可。小轿形是用长木杆一根,两人抬起,表演者坐在木杆中间的小竹椅或木椅上,旁边一人持便壶或担两只便壶做一些滑稽动作,有无伴奏均可。

    六、 串灯舞
  
    淅川县的《串灯》步法上没有什么严格要求,但它以绚丽多彩的花灯“灯阵”取胜,参加舞蹈表演的竟达一百二十多人,靠四盏牌灯定位,四十八盏担对灯的人在中间对成巨大的“灯阵”,排列在广阔的广场空间,似银河群星,如万家灯火。加之狮子、龙灯、花船从四十八盏担灯的队里行间穿插游动,纵横交错,欢腾雀跃,给人以五彩缤纷、热烈奔腾的快感。当领头灯带领群灯撤出“灯阵”时,群灯顷刻又变成一字长蛇,蜿蜒曲折,恰似一条金色小溪,缓缓流去。这种动人的场面,在其他舞蹈中是罕见的。

   七、 庄稼佬送闺女舞

   该舞是流传在内乡县王岗乡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据说始于清朝末年。

   此舞由二人来扮演,老汉属三花脸行当,头戴草帽,身穿黑对襟布衫,肩上扛一根约三尺半长的竹竿,竿上插一个小红包袱。女的属姑娘行当。二人随着锣鼓的节奏,做骑驴、赶驴动作。同时上场转“8”字形舞。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老汉教育闺女,到婆家要孝敬公婆,勤俭持家,表现出老一辈那种质朴、敦厚的思想品德。由于该舞富有教育意义,唱词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舞姿轻盈大方,加上翻斤斗打虎跳之类的武功表演等,很受群众欢迎。该舞在表演时要求做到:骑者热情奔放,赶的动作轻盈灵活。骑者始终紧握驴腰部两侧的竹竿。

   庄稼佬送闺女这个舞蹈只用打击乐伴奏,节奏爽快流畅,内容朴实纯厚,曲调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该舞的主要道具是毛驴——用竹篾扎成驴的形状,外用布张或纸糊,从腰部分为头、尾两节,系在舞者腰上。每年的正月初一晚上开始玩,延续一月有余。所到之处,观众络绎不绝,纷至沓来,得到一次美好的娱乐享受。

   八、 怕老婆顶灯舞

   怕老婆顶灯是流行在南阳的一种稀有民间传统舞蹈。

   此舞由二人扮演,一男一女,男的属三花脸行当,女的属彩旦行当。男的头顶一个小黑碗,碗里边点上蜡烛,慢慢从板凳里钻出来,然后睡在板凳上,女的做纺花动作等。怕老婆顶灯这个舞蹈没有弦乐伴奏,只用打击乐,有道白、无唱词,一般都是在春灯节演出。该舞从不单独演出,多在其他节目后面演出。由于动作简单滑稽且逗人发笑,颇受群众欢迎。

   九、 大头和尚戏柳翠舞

   大头和尚戏柳翠是一个热烈、幽默、风趣、戏闹的情节舞。大头和尚表演诙谐、富有情趣、滑稽幽默。柳翠潇洒风流、泼辣大方、闹而不乱、俏而不荡。

   大头面具是用纸浆做成,再绘成笑面的大头和尚,表演和尚者戴在头上,在场上做些开门等动作。柳翠上场运用了小跑步、小碎步等动作和姿态,表现了柳翠的潇洒、风流。二人一见面便展开了旦、丑之间戏闹场面,通过扑、闪、躲、拉、抱等动作的运用,突出了大头和尚的一个“戏”字。

   大头和尚戏柳翠无唱白,只用打击乐伴奏,整个表演过程纯属哑剧形式,动作夸张,粗犷朴实。该舞分布在镇平县的侯集、柳泉铺、安子营、王岗、枣园。每年的春灯节,配合旱船、狮子、小车舞等其他民间传统舞蹈,深受群众的青睐。

   十、 打夯舞

   此舞蹈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在劳动过程中表演的。它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劳动者们在劳动时的热情、愉快的场面。打夯舞的表演方法是八人一组,其中有一名领夯者,抬一个石夯。抬夯人围绕石夯的周围,领夯者唱一句,全体人员接:“嗨哟……”并弯腰抓夯把,举起放下。步法有向后退三步,还有十字交叉步等。

   这种劳逸结合的娱乐形式,对活跃民工的情绪,提高劳动效率,起到了积极的鼓动作用。

   十一、 登丰赶会舞

   登丰赶会是流传在镇平县的一种稀有的民间传统舞蹈。人们通常认为登丰会大,嘈杂热闹,故起名叫《登丰赶会》。该舞起源于镇平县王岗乡砚台村。

   该舞一般需七人演出,两个老婆属彩旦行当,两个女子属姑娘行当,两个男的化装成玩洋片的,只唱不舞,另外一个男的化装成卖瓜子的,只有道白,无唱词,无动作。道具有桌子一张,上边放一条长板凳,搭上布,代表洋片,玩洋片的人站在桌子两旁边唱边说。

   此舞在表演时,老婆、姑娘以喜悦、欢快的动作和高亢的情绪,踏着悦耳的音乐节奏,做出扭跳等动作,步舞轻盈,幽默风趣。该舞的唱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有些则是见景生情,进场现编,感情真挚,形象凝练。登丰赶会用打击乐伴奏,以大鼓、小锣为主。锣鼓点非常简单,无什么技巧和变化,对舞蹈只起烘托、渲染作用。曲调以民间传统小调为主,旋律欢快爽朗,优雅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十二、 十二美女图舞

   清朝末年,南召县李青店杨兴田等开始表演十二美女图的舞蹈。此舞开始为一位老太婆率十一个美女进行歌舞,后改为十二美女。舞女们身披风云甲,小腿扎带,足着彩鞋,手持汗巾拂尘,头戴花冠,足下卡一尺多半高的铁拐,变为不同的队形,婀娜起舞,舞姿优美动人。1953年,该舞赴省演出,文化厅领导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在南阳演出时,副专员朱晓山接见并宴请全体演职人员,并发了奖。

   十三、 呓怔官儿舞

   呓怔官儿舞,两个有力的壮汉抬着一个头戴满面春风翅纱帽,身穿短官衣,脸上勾着白眼窝的丑官,左边跟着一个身背粪叉粪箕的人,右边跟着一个手提尿壶的人,随着抬杆的闪动,背粪箕的人问:“官儿,饿不饿?”官说:“不饿。”那人说:“驴屎疙瘩当蒸馍。”提尿壶的人问:“官儿,渴不渴?”官说:“不渴。”那人一举尿壶说:“官儿渴,这儿有尿请你喝。”左边的人又说:“官儿乏,拿起粪叉剜剜牙。”右边的人说:“尿当酒,官儿喝足拿起银钱往家走。”左边的人说:“官儿贪,拿到银钱就钻圈。”配合着锣鼓调唱着:“杠子压得忽闪忽闪哪,杠子上边坐着贪官哪”,“县官未坐三月哪满呀,银子刮了三千哪三哪”。形式活泼清新、揶揄讽刺了贪官,很合南阳民众之口味。

   十四、 长袖舞

   长袖舞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古人说“长袖善舞”,可见对于“长袖”的欣赏与喜爱。汉代女舞蹈家们充分发挥长袖的特点,尽情抒发情感,使长袖的韵致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的“舞乐百戏”图中,画面共刻9人,左边一女子头梳高髻,身穿长袖束腰衣,正舒广袖折腰而舞,两条特长的袖帛在空中飘绕缠绵,似流云,似彩虹,又好似春风吹拂。旁边另一女子右手执一碗,用左手倒立在酒樽上,一体形矮小的男子,头戴面具,赤裸上身,作滑稽表演。画面右边有四人吹排箫,两歌女正引吭高歌。好一幅欢快的歌舞图,那稍纵即逝的画姿在汉画像石上凝固下来,长袖舞的特色得到充分体现。【原标题:南阳民间的生活舞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人民政府网 2006-10-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评词(评书)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