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洛阳

走近洛阳铲

2016/2/19 17:28:31 点击数: 【字体:

走近洛阳铲

制形工序

走近洛阳铲

不同型号的洛阳铲

走近洛阳铲

锻打工序

  日前,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扩展项目名单“出炉”,洛阳铲锻造技艺、老洛阳面食制作技艺(浆面条)等涉及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类别的32个项目上榜。

  我市现有国家级“非遗”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非遗”44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48名,市级“非遗”140项。如何保护、传承、活化“非遗”,让它们“活”在当下?今起,本报开设《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河洛文明》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文化遗产,关注它们的生存和发展。

  一把洛阳铲,刺破阴阳界。从盗墓到考古,从公路和铁路护坡到高楼大厦桩基灌注,从煤炭石油勘探到林业种植施肥,看似普通的小小钢铲立下了“汗马功劳”。日前,颇具地方特色的洛阳铲锻造技艺入选市级“非遗”。洛阳铲现状如何?发展规划怎样?昨日,记者来到洛阳铲锻造技艺保护单位——瀍河回族区小李村立交桥下的孙清娃探铲厂进行采访。

  【绝活】

  每把铲子历经28道工序400次敲打

  在简陋的厂房里,洛阳铲第五代传人孙凯强手拿铁锤,细细敲打着刚刚淬过火的洛阳铲。

  刚从省内一所高校毕业的22岁的孙凯强说,裁切、制坯、烧制、锻打、成型、剪胚、修边、磨刃、敲打、热处理、捏窍……一把小小的铲子,要经过28道工序,进行400次敲打方能完成,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进行。

  作为我国考古钻探的主要工具,洛阳铲独特、高效的对土层准确的探测及对地下文物的保护能力,为考古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第一代艺人陈印娃开始,历经5代传人,洛阳铲的锻造工艺也在不断革新:从最早的半圆形铲子发展到今天数十种形状大小不同的铲子,使用范围也从单一的考古发掘扩展到公路和铁路护坡、建筑桩基灌注、煤炭石油勘探,甚至被运用到林业种植施肥中。

  【保护】

  建立传习所培养传承人

  洛阳铲操作简便,只需在地面打一个小小的洞,就可以把地下十几米深的土取出,而且对文物的破坏又最轻。这样的取土、探墓能力,是一般铁锨、铁镐等工具无法做到的。新中国成立后,洛阳铲被正式确定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备工具,向全国推广使用

  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把洛阳铲第三代传人孙清娃打造的洛阳铲作为礼物送给对方。

  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将洛阳铲作为勘探工具。

  洛阳铲从钢材选择到制作工序复杂,抡锤打铁又属于重体力劳动,年轻人不愿意干,因此其锻造技艺面临失传危机。此外,家庭式作坊,生产规模小,极大制约了洛阳铲的传承与发展。

  孙凯强介绍,原来祖传工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但为了传承发扬洛阳铲锻造技艺,现在谁学都可以。他们想逐步建立中国洛阳铲锻造传习所,招收学员;建立洛阳铲研究院和科研基地,系统研究洛阳铲锻造技艺;建设“洛阳铲”生产基地,积极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记者 常书香/文 鲁博/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14-12-18)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十盘”:伊川民乐亟待传承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