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洛阳

二里头 撒落人间的神秘王都

2014/1/13 15:30:57 点击数: 【字体:


    在洛阳盆地的一片麦地里,二里头遗址不动声色地潜伏着,像一条酣睡的巨龙,一旦醒来必将震惊世界。如果没有人特别指出,谁都不会相信,这里就是“华夏第一都”,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众多的发现,足以让任何对考古界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都会怦然心动。

    被二里头“烤”了6年

  清晨,太阳还没有露出地平线,四周仍然静悄悄的,不时能听到远处传来清脆的鸡啼声。我草草吃了一点简单的干粮,便走出考古队的大院,来到了通往二里头遗址的乡间小路上。在田间,早起的村民已经忙碌起来,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麦子正在转黄,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不远处,薄雾笼罩的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炊烟,飘向了村外起伏的山峦。

  就在这儿的一片麦地里,二里头遗址不动声色地潜伏着,像一条酣睡的巨龙,一旦醒来必将震惊世界。如果没有人特别指出,谁都不会相信,这里就是“华夏第一都”,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而且,经过几代考古学者几十年的潜心研究,这里众多的发现,足以让任何对考古界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都会怦然心动。

  在近4000年前,这里曾经出现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建筑,宫殿四周有整齐宽阔的大道,周围生活着两万多名的居民,其规模足以傲视整个东亚地区。然而,经过3000多年的风雨飘摇之后,二里头却最终化成了掩埋地下的一抔黄土。如果没有后来的发掘,祖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相信,他们的脚下竟然埋着一座震惊世界的王朝都城。

  我的工作就是寻找这座都城遗存下来的蛛丝马迹,让它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我眼里,它是上天无意中撒落人间的神秘王都,任何考古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绝佳研究平台。

  二里头遗址位于今河南偃师境内的洛阳盆地中,为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区。盆地内是广袤的平原,自古被认为是“天下之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帝王建都之所。二里头遗址就坐落于洛阳盆地东部、古伊洛河北岸的台地上,其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5公里,距隋唐洛阳城约17公里,其东北6公里处是偃师商城。遗址背依邙山,南望嵩岳,前临伊洛,后据黄河,地理形势十分优越。   

  自1959年二里头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发掘工作持续已有40余年。遗址丰富的内涵不断给世人带来惊喜,有众多的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揭晓: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

  近年,在这块热土上,我们又发掘出几个“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车辙痕迹、最早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以及堪称“超级国宝”的早期龙形象珍品——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这一距今3000余年、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遗址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以其为典型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则是东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核心文化”。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它应是夏王朝最后的都城,由于尚未发现当时的文字,这一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1999年,我接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那年恰好是二里头遗址发现与发掘40周年。我是第三任队长,也是第三代队长。前辈们的辛勤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奠定了深入探索的良好基础。但如何站在前人肩膀上更上一层楼,是摆在我们面前极艰巨的任务。当时,我有一种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被无数关注的目光“烤”着的感觉。

  这一“烤”就是6年,而且愈陷愈深……

  发现最高等级的贵族墓

  2002年4月,田野里的小麦长势喜人。微风一过,绿油油的麦浪起伏不定,摇曳生姿,而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发掘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这些天,我心中隐隐有一个预感:最近会有一个重大的发现面世。果然,一天上午,年轻队友李志鹏走到我身旁,压低了声音说:“许老师,出铜器了!”我赶忙和他来到他负责的探方处。这个探方中有一座很大的二里冈上层时期的灰坑,灰坑打破了2号和4号建筑基址之间的路土和垫土,并穿透了其下叠压着的3号建筑南院中的路土。灰坑已基本清毕,刚才李志鹏在刮灰坑的坑壁剖面时,发现有铜器露头,随即用土盖好后向我报告。

  我们仔细剥去表面的覆土,一件饰有凸弦纹的铜铃的一角露了出来。阳光下,青铜所特有的绿锈惹人心动,近旁还有人骨暴露。这应是一座身份较高的贵族墓。被灰坑破坏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我马上让他盖好,先扩大发掘面积,寻找墓葬范围,确认其开口层位。   

  经仔细观察,墓葬开口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建筑——3号基址南院的路土层之间,说明墓葬系该建筑使用期间埋设的。因此,我们在墓葬正式清理前,已可确认其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第二期)。自1959年首次发掘以来的40余年间,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的第二期墓葬仅发现过1座。而且,根据以往经验,出土铜铃的墓一般会伴有嵌绿松石铜牌饰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玉、漆、陶礼器。在这座墓发现前后,我们在该墓所在的3号建筑基址的南院和中院发现了建筑使用时期埋设的数座贵族墓,这些墓葬成排分布,间距相近,方向基本相同。尽管多遭破坏,这些墓葬还是出土了不少随葬品。这是二里头遗址发掘40余年来首次在宫殿区内发现的成组贵族墓。成组高规格贵族墓埋葬于宫殿院内的现象,对研究这一建筑的性质和二里头文化的葬俗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3号墓又是这些墓葬中最接近3号建筑基址中轴线的一座,它的规格很可能高于以往在宫殿区周围甚至它近旁发现的同类墓。

  3号墓葬为近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的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在揭开墓葬上面所叠压的路土层后,我们得知这座墓的长度超过2.2米,宽度达1.1米以上,残存深度为半米余。不要小看了这墓的规模,虽然与后世的达官显贵的墓葬相比,它小得可怜,但在二里头时代,它可是属于迄今已发现的最高等级的墓(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王一级的墓葬)。这座墓让我们充满了期待。 

     二里冈文化时期的大灰坑打破了墓的西南部。墓主人侧身直肢,头朝北,面向东,部分肢骨被毁。后来经体质人类学家鉴定,墓主人是一名成年男子,年龄在30~35岁之间。墓底散见有零星的朱砂(这种红色矿物质是二里头贵族墓中的常见之物,一般认为应与宗教信仰有关,同时是身份等级的标志物),没有发现明确的棺木痕迹。   

  墓内出土随葬品相当丰富,包括铜器、玉器、绿松石器、白陶器、漆器、陶器和海贝等,总数达上百件。玉器和海贝这类远隔数千里以外的珍罕品出现于贵族墓中,是一件颇耐人寻味的事。

  发现3号墓的当晚,我们即开始对墓葬进行“一级守护”。当时我手下有3名年轻队友、4名技工,以及来队实习的9名学生,可谓兵强马壮。我们安排“两班倒”,上半夜一拨,包括女生,下半夜则全为男性。我们又从邻近的圪垱头村借来一条大狼狗,还把我们的“大屁股”北京吉普2020开去,车头对着黑黢黢的墓穴,隔一会儿用车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2006-02-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