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开封美食 >> 美食访谈 >> 浏览开封

宋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

2016/5/16 17:53:48 点击数: 【字体:

 
 
    核心提示: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就出现在宋代。北宋的饮食文化达到“饮食衍衍,燔炙芬芬”“有美皆备,无丽不臻”的鼎盛时期,为中国后来的烹饪技艺、餐馆规模、服务方式乃至中餐的风格特点奠定了坚实基础,享誉海内外的豫菜就是在北宋时期渐趋完备,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辉煌的里程碑。 
 
宋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
 
开封特色小吃吸引八方来客。        本报视觉部供图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就出现在宋代。北宋的饮食文化达到“饮食衍衍,燔炙芬芬”“有美皆备,无丽不臻”的鼎盛时期,为中国后来的烹饪技艺、餐馆规模、服务方式乃至中餐的风格特点奠定了坚实基础,享誉海内外的豫菜就是在北宋时期渐趋完备,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辉煌的里程碑。
 
    豫菜的基础是北宋东京菜
 
    豫菜,是中国烹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烹饪文化的符号。在名扬中外的“八大菜系”中,虽无豫菜身影,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豫菜曾盛极一时,被烹饪界认为是中国各大菜系的渊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方研究,周恩来总理决定采用豫菜为国宴菜,河南师傅为主厨。直到现在,国宴仍旧是以豫菜为基准烹调的。河南省餐饮行业协会负责起草、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首次发布的《豫菜基本规范》中对豫菜是这样定义的:豫菜亦称河南菜,是对在带有中原传统文化内涵的烹饪理论指导下,运用具备河南地域特点的技术制作的菜肴、面点和筵席的总称。
 
    “豫菜是在北宋时东京(今开封)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舌尖上的中国2》美食顾问、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介绍,豫菜在历史上是中国烹饪的主体,发祥于夏代,在商、周两代形成制度,经汉、唐的发展于北宋时期渐趋完备。豫菜随着朝代更替、政治中心的迁移传播南北。元代以后,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调整变化。至清代中后期,豫菜形成固定风格。新中国成立后,豫菜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进一步发展、演变,消化并吸收新的物质文化内容,最终成为带有中国烹饪基本特点并以地域冠名的一个体系。
 
    “开封是豫菜的发祥地,在宋朝就形成了官、商、寺、民菜肴的完整体系,使全国各地的菜肴在开封融会贯通,集其大成形成了豫菜。”孙润田说,开封饮食文化始于夏商,成熟于汉唐,鼎盛于北宋。北宋时期,东京作为国都长达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八方,是辐射力和凝聚力极强的国际性大都会。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曾这样描绘当时的东京城:“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此等景象,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生动形象的描绘。这些条件使豫菜形成了色、香、味、形、器五性俱佳的完整体系。当代豫菜是在原宫廷菜、官府菜、寺庵菜、民间菜和市肆菜的基础上,根据中原物质条件逐步积累演变而发展起来的。宫廷菜是豫菜的精华,料源广泛又选料严格,技奇绝精湛,口味清纯,餐具精美,并讲究食疗,如流传至今的皎月香鸡、乌龙蟠珠、龙凤呈祥、鲜瓠羹、珍珠汤等。官府菜讲究功夫,要求典雅,刻意创新斗奇,提出“烂、热、少”三字诀,说是烂容易咀嚼消化、热不失香味、少则不会腻烦,如套四禽、凤求凰、腐乳腐皮、紫酥肉、雪里青等。寺庵菜多是素菜,大批僧尼终日研制素食斋饭,一为消磨光阴,解除寂寥,也为招待施主换取布施,如素火腿、清蒸素鸡、玉灌肺、山海夔、白扒素海参等。民间菜是豫菜的基础和源泉,它的原料是历代劳动者培植、饲养、采集、渔猎和不断选优的本地产品,它的烹调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特点较为突出,即色重、味浓、汤满、熟透、热吃,如红烧肉、黄焖鸡、汆丸子、杂烩菜等。市肆菜集各类菜的精华于一体,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特别是都城东京,饭店酒楼遍布大街小巷,大菜小吃的品类不胜枚举,可以说市肆菜是豫菜的主体。
 
    北宋东京当时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辉煌的里程碑,在烹饪文化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市场上有正店(酒楼)、食店、拍户、脚店,分等划类,遍布全城。南食、北食、川饭、胡饼,各地风味竞相献艺,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大型酒楼达72家,规模宏伟,每店均可容千人以上宴饮。设备精良,各正店(酒楼)设施豪华,均以全银器待客,成为中国烹饪史乃至世界烹饪史上社会酒楼的独例。在服务方面,博士卖酒,响堂行菜,歌舞伴宴,换汤斟酒;外办宴席,则“四司六局”全套服务。品种、技术各有特色,酒楼菜肴、食店小吃、川饭、分茶、胡饼、素馔,异彩纷呈,难以尽数。宫廷宴会用酒9盏,佐食品种精美丰盛,每盏酒后有歌舞、杂技、相扑、踢球表演,场面宏伟。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汴河为构图中心,描绘出北宋京城东京都市生活的一角,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代经济文化的形象史料。该图生动、真切地描绘了当时汴河自虹桥至水东门外的民生面貌和繁荣景象,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当时的饮食业竟是如此发达兴旺。图中有挂着正店招牌的三层大酒楼,有脚店及街岸两旁描有大伞形遮篷的食摊。熙熙攘攘的人群围站食摊,从业人员忙碌着殷勤地接待顾客,桌面上杯盘狼藉,生动逼真。
 
    可以说, 规模不同的饮食店铺、千奇百怪的饮食品种、大小不等的饮食市场、通宵达旦的饮食夜市,共同造就了当时争奇斗艳的饮食业。
 
    羊肉为皇宫主要肉类食品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宫廷中都设有专司饮食的机构和人员,以供帝王后妃等皇室成员享用。自商周起至清朝末,宫廷菜肴的烹制不断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中国烹饪技艺的经典和集大成者,成为中华菜肴的代表。作为豫菜的精华,宋代的宫廷菜在整个社会饮食烹饪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较前代有所发展,品种更多,制作技艺更精。
 
    宋代宫廷饮食非常奢华,膳食机构庞大,烹饪技术发达。宋神宗在深宫宴饮享乐,“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宋代宫廷设立光禄寺负责宫廷膳食,下设酒库和酒坊、太官物料库、翰林司、牛羊司、乳酪院、油醋库、外物库等。宫廷菜点有数百种,用料精细,名菜名点数不胜数。权臣之家的饮食生活也是豪华侈靡,如权相蔡京,“享用侈靡,喜食鹑,每预蓄养之,烹杀过当……一羹数百命,下箸犹未足”。宋阳枋《字溪集》卷九《杂著辨惑》谈到官僚子孙奢靡生活写道: “食不肯蔬食、菜羹……必欲精凿稻粱、三蒸九折、鲜白软媚,肉必要珍馐嘉旨、脍炙蒸炮、爽口快意。水陆之品,人为之巧,缕篡雕盘,方丈罗列。”宫廷贵族的穷奢极靡客观上促进了烹饪技艺的提高,反映了宋代饮食文化的高度发达。
 
    在宫廷饮食习惯上,皇室饮食多以面食为主。两宋时,御厨所用面和米的比例是2∶1。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宋代宫廷运用了烘烤、油炸、炊蒸、水煮、油煎等多种方法制作糕点,面条的吃法也很多,还经常吃馄饨。
 
    猪肉是餐桌上的主要肉食,但宋代皇宫里吃猪肉甚少,京城“御厨止用羊肉”,皇族很少食用猪肉。羊肉是宫廷饮食中的主要肉类食品。羊肉有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开胃健力、壮阳益肾等良效,因此,宋人认为,羊肉与人参一样滋补身体,人参补气羊肉补形。所以,两宋皇室的肉食消费几乎全用羊肉。中国知名饮食文化研究专家邱庞同在《中国菜肴史》中指出:“无论是北宋宫廷,还是南宋宫廷,在饮食上或菜肴用料上均有一个特点,即肉食几乎全用羊肉,而不用猪肉。”据宋代著名史学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正月,辅臣吕大防对哲宗皇帝讲述“祖宗家法”传统时说:“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是个喜吃烧羊的皇帝,有一天夜晚睡不着而感到十分饥饿,因而“思食烧羊”。仁宗时,宫中御厨每日宰羊达280只。宋室南迁临安后,继承祖宗家法,仍然以羊肉为皇宫主要肉类食品。宋代御厨只用羊肉,宫廷中日杀羊两三百只。宋英宗削减开支,宫中一日犹杀羊40只。皇帝喜欢吃羊肉,还把羊肉赏赐大臣。
 
    宋代宫廷宴会排场非常大,菜肴丰盛。据《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记载:“十二日,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宴设集英殿。乐未作,集英殿山楼上教坊乐人效百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若鸾凤翔集。百官以下谢坐讫,宰执、禁从、亲王、宗室、观察使已上,并大辽、高丽、夏国使副,坐于殿上。诸卿少百官,诸国中节使人,坐两廊。军校以下,排在山楼之后。”这次祝寿宴会,上酒共9盏,下酒食品达23种,下酒菜肴及拼盘共14道,且都是以荤菜为主,辅以素菜,且用炒、爆、烤、煎、炸、煮等烹饪方法制作的。荤菜都是以羊肉为主的。
 
    宋代宫廷饮食生活中还有一个特点,皇帝经常在宫外饮食店取食,以致皇室的人经常到城中各大酒楼、饭店用餐,这也带动了宋代饮食业的发展。
 
    宋代筵席的名目相当多,较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宫廷、官府、民间均有许多规格不一、名称各异的筵席。文人之间也喜欢举行有宴会性质的文会。某些居民一年中家宴竟有十多次。宋代民间聚会也很有意思。《东京梦华录》记载:“十月一日……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这里的“暖炉会”实际上就是一种小型烤肉宴,以烤肉为菜,一家人围坐在暖炉前,饮酒吃肉,其乐融融。
 
    酒楼食店生意兴隆
 
    宋代饮食业,尤其是民间饮食业与唐代相比较为发达,都城酒楼、饭店、食店、食摊众多,菜肴品种丰富,经营手法灵活,食客如云,生意红火。
 
    北宋东京作为都城,居民多时达百万,加上驻军及流动人口,总数较多。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东京饮食业异常繁荣。在宋代,饮食业中出现一种筵席上门服务的项目,并出现相应的服务机构“四司六局”。凡婚丧嫁娶都可以雇请“四司六局”操办,数百人的宴席,当天即可办成。“四司”指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据《东京梦华录》卷四《筵会假赁》中记载,凡民间的婚宴喜庆、丧葬等宴会,桌椅及相应陈设、各种器皿盒盘、酒担及应用器物,自有茶酒司掌管租赁。饭食菜肴自有厨师料理。那些托盘送东西、下请帖、安排座次、说唱劝酒的人,叫做“白席人”,统称作“四司人”。欲到园池馆舍亭台楼榭寺庙庭院游玩、宴请宾客这类事,随时可以办妥。主人只要出钱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烦神费力。
 
    宋代,饼是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宋代的饼不像现在仅指经过烧烤加工而成的一种圆形食品,凡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饼。面食是宋代民间颇为喜爱的食物。北宋郑文宝创制的云英面,极受时人欢迎,后被收入宋代食谱。在宋代民间就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早市一般自五更开始,以卖食物为主,“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夜市一般至三更止,也有到三更以后的,多卖经济小吃,不论春夏秋冬,四时皆有。“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这充分说明了宋代民间饮食的繁盛。
 
    酒楼、食店在营业方法上灵活多样,富有特色。酒楼、食店布局比较合理,可以说是大街小巷、城里城外都有分布。除数量多、分布广外,多种档次的酒楼、食店齐备,以适应不同阶层人士的需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卖贵细下酒,迎接中贵饮食,则第一白厨,州西安州巷张秀,以次保康门李庆家,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曹门砖筒李家,寺东骰子李家,黄胖家。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政和后来,景灵宫东墙下长庆楼尤盛。”这说明,东京城中有几家酒店是专门为“中贵”即宦官服务的,所售的是原料珍贵、制作精细的下酒菜肴。此外,酒楼、食店的营业时间安排随需要而定,早、中、晚均有营业的。一般而言,大的酒楼、食店中午及晚间开业较多,小的羹店、酒馆清晨及夜间也有营业的。
 
    饮食广告业在宋代初具雏形。东京城的酒楼、食店注重门面装饰和室内环境布置,甚至在门上悬挂有幌子一类的东西用来进行广告宣传。《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合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一般著名的酒楼如矾楼等,不惜千金请人写诗词提高自家酒楼的名气,一些名气较小的食店也会打出孙羊肉、李家酒这样的招牌招揽顾客。
 
    宋代酒楼、食店的服务相当周到、细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其果子菜蔬,无非精洁。若别要下酒,即使人外买软羊、龟背、大小骨、诸色包子、玉板鮓、生削巴子、瓜姜之类。”在这些酒店中,对顾客服务是“不问何人”一视同仁,按规格办事。同时“果子菜蔬”干净卫生,如果顾客要好的下酒菜,酒店可以派人到其他地方去买。
 
    菜肴风味流派初步形成
 
    不同的气候环境、物产状况、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等,造就了我国不同地区民族菜馔中独具特色的风味流派。这些不同地方肴馔和地方风味流派的交相辉映,彰显了中华烹饪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宋代,中国菜肴的风味流派已初步形成。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市肆上已有北食、南食、川味和素食的区分。东京市场上出现的北食店、川饭店、素食店正是中国菜肴风味流派初步形成的有力佐证。
 
    东京市场上出现了出售东京以北地区风味菜肴、点心的店。在《东京梦华录》卷三《马行街铺席》中提到北食店:“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段家爊物、石逢巴子。”南方菜肴也在东京市场上出售,《东京梦华录》中多次提到“南食”。《马行街铺席》中提到:“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寺东门街巷》中说:“北即小甜水巷,巷内南食店甚盛,妓馆亦多。”当时东京的南方菜肴有南炒鳝、鱼脍、羊肉旋鲊等。随着川饭店的设立,川菜也扩大了影响力。东京城的川饭店中就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等。《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这里所提及的爆肉,就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回锅肉。苏轼、陆游等人的诗词中也屡屡提及川菜。
 
    素菜在宋代获得较大发展。学界普遍认为,“中华料理”从中古到近代的转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宋朝航运发达,南北交通往来便利,南方的水稻、水产品和水果被大量运输到北方,北方的面食也逐渐进入南方,首次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但最重要的转变还是素菜的兴起。在唐代及之前,人们皆以肉食为美,蔬菜往往作为主食分量不足时的补充,比如剁碎了混在谷物中做成蔬菜饭,或者在鱼、肉羹中作为作料出现。到了宋代,素菜才开始以独立菜系的面目出现。当时,蔬菜种类已经相当齐全,甚至出现了以销售为目的的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黄瓜、茄子、芹菜、萝卜、白菜、冬瓜、竹笋、菌类都是畅销产品。宋代人食用的蔬菜大体可分为人工培育蔬菜和野生蔬菜两大类。人工培育的蔬菜主要有菘菜、韭菜、芹菜、姜、萝卜、菠菜、茄子、大蒜、葱、冬瓜等品种。在菜的做法上,宋代人多采用煮法,煮出来的菜叫“煮菜”,又称作“羹”。煮菜的做法简便易行:先将蔬菜洗净切碎,再加上作料入水同煮,煮开后便成。这样的煮菜又烂又香,富有营养,吃起来也有滋有味。日常采集的野生蔬菜主要有竹笋、蕨菜、莼菜、荠菜、马齿苋、苍耳、蒲菜以及蘑菇、木耳等。宋代人对采集野菜有着浓厚的兴趣,许多著名文人都有挖野菜的经历,并将其写入诗文之中。如苏轼在山东密州做太守时,就常与下属到城墙根挖野菜吃,还在《后杞菊赋并叙》中记述了此事。
 
    当时在东京城开设有不少素菜馆,叫“素分茶”。宋代素菜在制作上有两大特色。一是豆腐、面筋、笋等已是素食的常用原料。豆腐在宋代已被普遍食用了。面筋传说是在梁武帝时被发明,但用于做菜的记载却是在宋代。中国人食笋较早,但是作为重要素食原料出现在饮食店里还是在宋代。二是出现不少以“假”命名的仿荤菜。据《梦粱录》记载:“又有专卖素食分茶,不误斋戒,如头羹、双峰、三峰、四峰、到底签……假煎白肠、葱油炸、骨头米脯、大片羊、红大件肉、煎假乌鱼等下饭。”
 
    宋代佛教的盛行为素食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相国寺中的寺院斋食当时就很有名气。宋代素食的发展还与一些文人的推动有关系,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均有歌咏素食的诗作。
 
    在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梦溪笔谈》卷二四中记载:“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在当时,中国人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当时中国人没有吃“麻辣”的,因为,那时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到了南宋的时候,北方人大量移民南方,甜的口味逐渐传入南方。
 
    烹饪技艺攀高峰
 
    随着饮食业的发展繁荣,菜肴的制作技艺在宋代这一时期有了显著提高。
 
    在选料方面,注意选用优质原料,注意按季节选料,选用新鲜原料。当时对不同地区所产的原料进行了鉴别区分,力争精选优质的名产品。对某些原料的毒性有了认识,如河豚,已经认识到河豚的血、子、目、内脏有毒。刀工方面,在宋代,中国的食品雕刻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瓜果雕刻可以追溯到魏晋和唐代,到了宋代瓜雕已经成为七夕节的时尚。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这天,东京市场上有人“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配料方面,在这一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更加重视配菜的量化。
 
    在宋代,我国的烹饪技艺快速发展,烹饪方法有二三十种,其中尤为值得重视的是炒这一烹饪方法的形成和多样化。中国的炒菜正式见诸文字记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代以前关于炒菜的过程缺乏细致的描述,但到宋代情况就不同了,已经有了对“爆炒”的详细描述。而且当时在东京饮食市场上,炒菜的品种很多,著名的有生炒肺、炒蟹、炒鸡、炒兔等。这时的炒已经做到旺火速成了,且生熟有别、南北不同,故而出现了生炒、南炒、北炒的炒法。
 
    宋代在调味方面多有发展。一是酱油的发明。酱油是由酱发展而来,周朝就有制酱的记载。“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并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它能增加和改善菜肴的味道,还能增添或改变菜肴的色泽。二是出现了“适口者珍”的调味理论,对后世很有影响。有一次,宋太宗问苏易简:“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答曰:“臣闻,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只知齑汁为美。”齑汁,何物也?不过是用葱、姜等碎末做成的汤汁。不同的食物,味道自然不同;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情境下吃,也可能感受不一样。只要适合自己的口味,就可以视为最好的。三是出现了方便调料“一了百当”,就是“甜酱一斤半,腊糟一斤,麻油七两,盐十两,川椒、马芹、茴香、胡椒、杏仁、姜、桂等分,为末,先以油就锅内火熬香,将料末同糟、酱炒熟,入器”。“入器”收贮后,做菜时就可以酌量使用。尤其适宜、方便在外出时做菜使用。四是菜肴的味道出现多样化趋势。饮食市场上的菜肴出现了甘、酸、苦、辛、咸、香、鲜、辣味,不仅有多种单味菜肴,而且还有多种复合味菜肴。
 
    自北宋之后,中国的政治、文化、烹饪中心离开中原地区。豫菜则是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迁北移之后,在继承中国烹饪文化基本传统的前提下,形成了带有中国传统烹饪文化符号的、带有河南地域的烹饪文化,享誉海内外。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之魂,那么,餐饮文化堪称最有滋味的“城市名片”。作为豫菜的发祥地,做好豫菜振兴,传承中国饮食文化,让豫菜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创新,对开封加快建设“四个开封”和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加以重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开封日报(2015-12-10)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