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开封美食 >> 美食访谈 >> 浏览开封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2015/12/23 14:12:15 点击数: 【字体: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小编分享几张咱们杞县的“国宴”紫薯泥,喜欢的朋友们速来金杞县品尝美味吧!!!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得知咱杞县的紫薯被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的时候,小编的内心是异常激动的,一种无以名状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相信咱们杞县的老乡们一定会更加为之骄傲的。
   
    杞县的紫薯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外国友人的认可,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除了紫薯以外,杞县还有很多特色十足的当地农产品。
 
    相信很多河南人都知道,大蒜也是杞县的一大特色农产品。目前杞县当地有很多颇具规模且生产体系相当成熟的大蒜衍生品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有杞县蒜片、杞县蒜粒、杞县蒜粉。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那就让小编带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咱杞县的红薯吧!!
 
    说起红薯,实在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在生活困难时期,杞县人曾经视红薯为生命,有谚语为证: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然而,自古善烹调的杞县人却能将再普通不过的红薯做出百般花样来。其中红薯泥就是一例。红薯泥是一种独树一帜、色味奇美的色菜。民国初年由杞县大同饭庄厨师蒋世奇创制。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以红薯为主料,成品形似泥状,始产于杞县而得名。其配料比例是:一斤熟红薯,五两白糖,二两半香油及少量的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等。制法先将红薯煮熟,剥皮去丝,以净白布包之轧压成泥,作为备用、然后把白糖拼命倒至炒锅内化成糖浆,兑入香油、泥红薯,加熟烹饪,搅拌均匀,至三者溶化为一体,呈现柿红色为止。盛至盘内,上面依次分层放上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即成。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此菜,斑驳陆离,色泽鲜艳,甜爽可口,营养丰富。据食品卫生部门测定,每斤(500克)红薯泥含糖200克,蛋白质5克,脂肪45克,胡萝卜素30克,维生素C50毫克等多种营养物质。有健脾、补虚、益气之功能,对霍乱吐泻、水膨腹胀、夜盲等症也有良好疗效,经常食用,可使人长寿。因此,品尝者对它无不交口称赞。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1934年元月,一位记者来杞品尝后,在《河南政治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上发表《已成陈迹之金杞》一文,盛赞杞县红薯泥为"特殊食品,颇为著名。如有异县友人初履斯土,则……不可不尝之"。自此,杞县红薯泥声誉大振,慕名前来品尝者日众。大同饭庄亦因之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蒋氏乏嗣,传其艺与甥儿胡诗俊等人。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每当贵客临门,杞县人会热情地端出这道风味菜。在品尝红薯泥的同时,人们还会给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说,创制红薯泥的清末厨师蒋思奇不仅手艺高超,还有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有一年,袁世凯的部下来到杞县,闻听红薯泥为此地名食,便点名要尝尝这风味佳看,不然便觉得枉活一世。这天,宴会在县衙举行。鸡鸭鱼肉上完后,最后才上红薯泥这道菜。大小官员看此菜五光十色,如桃花盛开,似琥珀生辉。各个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起来。谁知,不大一会儿,有的张口流泪,有的伸脖子干呕。原来,蒋思奇不愿给袁世凯的部下做菜,但又不能推辞,便使了个花招。红薯泥本身质地细腻,热量大,密度小,散热很慢,蒋师傅又特意用滚油封顶,内中温度更不易散发。这些人迫不及待,故而被烫得丑态百出,狼狈不堪。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说到红薯泥的热量大、散热慢,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慈禧太后来到开封,听说杞县的红薯泥特别好吃,于是就吩咐开封府为她准备。而当时开封城里没有一个能做“红薯泥”的厨师,只好派人到杞县请人去做,做好之后再带回开封。办差的刚回来,早已等得不奈烦的西太后慈禧拿起筷子便吃,谁料却被烫得两眼流泪。开封距杞县50公里,当时的快马也得一个半小时才能跑一个单程,可见红薯泥的热量之大、散热之慢。
 

杞县紫薯泥端上了上合总理会国宴
 
    红薯泥不仅是杞县的名产,也是中原地区粗粮细作的典型。红薯从粗制到细作,从平常食物到宴席珍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我国食品制作技术的发挥和创造。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杞县在线(2015-02-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