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文章

河南曲剧的前身

2013/8/2 17:46:41 点击数: 【字体:

    河南曲子于29世纪20年代登台以前,其原则奉是“高晓曲”.或曰“踩唱”(意指踩着高跷唱)。不逢年.不过节,也即不踩跷的清唱,则称“哼小曲”或“唱小曲”。但这种自娱自乐哼唱的曲子是既短小又活泼的“俗曲小令”,而南阳一带围桌唱和的“曲牌”却是既严肃又古板的“联套”大调曲子(开封、豫北称“鼓子曲',准阳,汝南韩“丝弦道”)。因此,前者(踩唱)应属于歌舞体系,而后者才属于曲艺体系。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曲剧”正是在“高晓曲子”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实,在河南“踩跷挂唱”的历屯原本兴于“国泰民安”的清乾隆末期,至道光、咸丰年间曾一度中断。光绪至民国初.经王凤桐、解新富等几位先生的热心倡导,编唱本、改曲子,把“踩唱”首先在大屯、关林一带恢复起来。“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热潮中,洛阳周边各地争相效尤,于是在新安、宜阳很快便又有了“蜡花戏”的称呼。“蜡花戏”经渑池西行与“扬高戏”(有可能是“秧歌戏”的音讹)和“迷胡“(眉户)相结台,带上了浓厚的黄土高厦发音,这便出现了四不像的所谓“陕灵曲子”。抗日战争后期,“陕灵曲子”一度曾与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并列,成为河南曲子的一树三棱'。但除个别小曲为洛阳“高晓曲”所吸收外,总的说并未影响到洛阳“小调曲子”的整体面貌。同样,若想把南阳“大调曲子”中那种曲体规范、词格严谨、唱法古板的“牌子”融入到演唱风格清新、活泼的洛阳“小调曲于”中,那也是既难“踩”也难唱的。因此,有关专家认为高跷曲的“跷”是源于2500年以前.也即《列子.说符》所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曲”则出自元、明时期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作者:小红笛)【原标题:河南曲剧的前身】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0-08-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