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安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安阳

百年风雨二夹弦

2013/4/15 18:23:25 点击数: 【字体:

百年风雨二夹弦

百年风雨二夹弦

百年风雨二夹弦
 

    □记者 苑中华 栗改芝 文

  通讯员 李刚图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510项第二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滑县、安徽亳州、河南开封及山东定陶同时申报的戏剧二夹弦一起入围。这一剧种名不见经传却受到三省四地垂青,半个世纪前就几乎风靡整个华北,让无数观众痴迷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份总数达510项的遗产名单中,滑县和安徽亳州、河南开封及山东定陶同时申报的戏剧二夹弦赫然醒目,从此被列入国家保护的传统戏剧之一。

  二夹弦到底是怎样的一门戏曲艺术,需要动用国家的力量进行保护?这一地方剧种名不见经传却同时受到三省四地垂青,关于二夹弦,滑县和众多文化名城到底是什么关系?半个世纪前就几乎风靡整个华北,刚一重现江湖就让无数观众痴迷不已,它到底独具何等的魅力?6月20日,记者一行赶赴滑县二夹弦的发祥地——万古镇樵邱村,对这一神秘的稀有剧种进行独家探秘。

  “快去看哪!俎团长家唱戏了!”

  临近中午,樵邱村村民俎书现家突然传出悠扬的二夹弦声,左邻右舍闻声端着饭碗就跑了过来,不多时院子里就挤满了人。俎书现是滑县唯一的民间二夹弦剧团的团长,当天他专门找了主弦和饰演花旦的演员,在自家院子里即兴为远道而来的记者表演了一段,“二夹弦到底好听不好听,光说不行,你得听上一段,品一品味道。”

  农家院里 四弦一响惊四座

  “站立坡前风雪探,薛郎他离家后音讯渺然,恨不得生双翅变成鸿雁,寻根问底到边关……”王溃平是二夹弦剧团里的花旦演员,当天她特意演唱了拿手剧目《王宝钏》中的一段。为王溃平伴奏的是65岁的老艺人俎振田,他手中拿的“四股弦”是二夹弦独具特色的主奏器乐,形如二胡弦筒却明显偏小,弦杆上有四根弦轴连接四根琴弦,弦弓上的两股马尾分别夹在两根琴弦之中,故称“两夹弦”,这也是这一地方剧种称为“二夹弦”的由来。

  俎振田老人是至今健在的二夹弦老艺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因为二夹弦发出的是双音复合,不仅比二胡等单音器乐发音显得响亮,音色也更加柔美细腻,演奏效果也更加复杂婉转,加上独特的唱腔,可以产生神奇的渲染和抒情效果。在表演手法和脸谱上,二夹弦与豫剧、曲剧等常见剧种大同小异,在演唱上却以大本腔吐字(唱词)以假声拖腔,将句尾用鼻音和胸音有机结合,模仿手工纺车纺织时的特殊音色效果,形成真假声频繁交替的声腔特色,“拖腔结合四弦的韵味,融合独特的板式结构以及独创的曲牌,形成了二夹弦独有丰富的唱腔音乐体系。”

  艺苑奇葩 灵感源于纺棉花

  有关二夹弦的由来,一个传说流传甚广:明末清初,山东郓城王楼一带(也有称河南濮阳的)有一秀才,饱读经书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时常为温饱所困,每每听见妻女纺车声响就哀叹不已,为解忧愁经常随纺车节奏哼唱,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调式,之后秀才便约好友自制乐器自编曲目,遇旱涝灾年便外出演唱为生,经年日久形成民间小调“花鼓丁香”。

  据历史文献记载,1897年前后,滑县万古樵邱村多才多艺的青年俎兴太,师从逃难至此的山东东明“花鼓丁香”艺人马振海、吴保德等人,将“花鼓丁香”首次引进滑县。为使“花鼓丁香”在各剧种竞争激烈的古庙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俎兴太等虚心请教,反复演练,吸取众剧种之长,创新板式、曲牌并大胆引进和制作伴奏乐器,最终使“花鼓丁香”衍变成独立的剧种,并于1899年古历三月初三以“二夹弦”为名正式亮相于樵邱古庙会,二夹弦自此大行于世并经过师徒口口相传,在樵邱一脉至今已历时8代,先后产生俎兴太(诨号“货儿”)、俎明义(主攻红脸)、俎景波(艺名“黑丑”)、岳容芝(首位女花旦,艺名“白菜梗”)等著名民间二夹弦艺人。

  珍稀剧种 鼎盛发展“文革”受阻

  “解放前最火的时候,俺村的二夹弦戏班子有三四十个人,附近三里五村都是到俺村学戏的;我们的戏班子最远到过安徽,不管到哪儿都很受老百姓的喜欢,一到唱戏的时候,满大街不见一个人,一问都是看戏去了。”回忆起当年二夹弦在各地风行的盛况,75岁的俎朝善至今津津乐道,滑县二夹弦剧团正式成立当年,俎兴太率全体演职人员赶赴山东郓城老秀才家乡的汇报演出曾轰动一时,二夹弦这一新兴剧种随后在河南、山西、河北、安徽等地迅速发展,截至解放前夕,仅在山东、河南两省二夹弦班社就有36个,“当时条件差,往往台子一搭,油灯一点,四弦一拉,就开始唱,有爱听戏的,连唱几天一场也不落下。”

  据俎书现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滑县二夹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演出的范围一度扩展到山东郓城、安徽亳州和河南开封、新乡等地。在著名的郑州花园口会战慰问演出中,长垣班社和滑县二夹弦剧团合并成立的“东方红二夹弦剧团”受邀参演,因节目精彩受到组织者及与会观众的一致赞誉。“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上头说这是‘四旧’,不让公开演出了,所有演员都开始学京剧,演样板戏了。”俎书现告诉记者,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文革”期间二夹弦被禁止公开演出,二夹弦剧团被迫解散,这一地方稀有剧种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申遗成功 重振江湖终有望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部分健在的老艺人一直试图对二夹弦进行挽救,并不断组台进行演出,二夹弦这一剧种得到一定恢复,但是受老艺人离世和后继乏人等因素影响,二夹弦还是逐渐势微,最终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2004年,在俎兴太后人俎书现、俎朝善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樵邱村数个二夹弦爱好者自筹资金,将几乎所有在世的二夹弦演员归拢到一起,成立了滑县首个民间二夹弦剧团,附近各村镇的二夹弦演出也逐渐开始,“到哪儿演出都很火,群众也爱看,就是收不来钱,演一场净往里贴钱,到现在我往里边垫了3万块钱,真快支撑不住了。”二夹弦剧团刚刚成立就受到附近群众尤其是中老年戏迷的欢迎,但是频频出场的二夹弦却从一开始就面临亏损,除了一年不多的几次演出之外,大多时间演员们还要操持田地,平时则靠打工补贴家用,以至于在二夹弦成功申遗之后,某电视台想录制有关二夹弦的节目,想让剧团即兴表演一段,竟一时凑不够演员,“没办法,忙完麦地都外出打工去了,最早也得秋收时才能找够人。”

  由于入不敷出,除了使现有演员无法倾力投入二夹弦的表演使二夹弦的传承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之外,用了多年的道具、服装、布幔等也一直没能完全更换,这让演出的质量也大打折扣。二夹弦剧团平时的排练场所和服装道具的存放地,都设在俎书现家西院的堂屋里,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一套大音响和部分戏装是新添置的之外,很大一部分服装道具和布幔都显得破旧不堪,随便地堆放在床头或者绿木箱里,“服装和道具也该添置了,靴子都烂得不能穿了。”

  最大希望 让二夹弦后继有人

  二夹弦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啻是个惊天的喜讯,听说国家还可能出资对二夹弦进行保护,俎书现脸上终于露出难得的笑容。

  “太好了,国家要是能支持一部分,我首先要办一个二夹弦学校,培养下一代。”问他为何这样想,俎书现想了想说,他今年已经61岁了,“老一辈死的死老的老,剩下懂二夹弦的越来越少,孩子们又不愿意学,这么好的东西,国家下了这么大的力气,再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掉,实在太可惜了!”

  “现在就等国家的支持能够早一天到位,到时候我们这帮老家伙就有用武之地了。”谈到未来,俎书现眉宇之间显得非常自信,“只要想法让那些老艺人专心教徒弟,让二夹弦演员专心演出,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再找一些愿意学二夹弦的十来岁的小孩儿,送到戏校里专门学习,不用几年,二夹弦一定还会兴盛起来。”

  中午的樵邱村,太阳正好,天空很蓝……【原标题:百年风雨二夹弦】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法制报 2008年6月30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