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安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安阳

乡土古韵两夹弦谁人不思“半碗蜜”

2013/4/15 18:19:30 点击数: 【字体:


    “听两夹弦,就像喝蜜,甜!”定陶两夹弦因唱腔清新、流畅、优美,被群众亲昵地称为“半碗蜜”,备受各界喜爱。民间有俚语:“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

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因主弦乐器四胡每两根弦分别夹一股马尾拉奏而得名“两夹弦”。在定陶唱了百十年,这儿的百姓也听了百十年,但而今娱乐形式花样百出,传统戏剧面临的困境不可否认,也无法忽视。2008年,定陶两夹弦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两夹弦这一地方传统戏曲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支撑力。

朝花夕拾百年曲 民间艺人传衣钵

无论是“二夹弦”这个名字,还是其主要伴奏乐器,都与“弦乐”分不开,但它却是起源于与弦乐无关的“花鼓丁香”。

花鼓丁香是鲁西南民间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因经常演唱《休丁香》(又称《张郎休妻》)而得名。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无丝弦乐器伴奏,两三人即可在集市庙会之上演出。

后来,人们渐觉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击节伴唱显得乏味,便加入了四根弦的四胡来伴奏,四胡逐渐成为主弦。通过不断丰富提高,这种唱法逐渐成了独具风格的地方戏剧种,人们称之为“两夹弦”。

农闲唱、农忙散,机动自由,两夹弦自形成初期就具备了这种特点,加之没有严格的科班制度,且唱腔委婉、细腻,易于表达各种感情,表演体裁也多为民间爱情故事,这些优势让两夹弦拥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而艺人们要把自己的俗俚小曲变成“大戏”的强烈欲望,也使得两夹弦大量吸收了其他艺术的优点,并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一批批优秀演员的努力,两夹弦这个植根于鲁西南一带的年轻剧种,日益广泛流行起来。其活动范围,在20世纪初北到河北省的大名、广平、馆陶;东到济宁,南到安徽省蚌埠,江苏省的浦口,西南流传到河南省的开封、民权、兰考、扶沟,以及安徽省的亳县、阜阳等地。

三十年国庆献大礼 一曲绝响传美名

随着不断丰富发展,唱腔清新、流畅、优美、朴实的两夹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1959年10月,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了时为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著名演员黄云芝演唱的《三拉房》等剧目,同年11月,山东省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刘少奇、朱德、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9年,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创作排演了现代戏《相女婿》,参加山东省戏剧汇演后,又进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定陶县两夹弦剧团获文化部演出三等奖。

在民间两夹弦的受欢迎程度亦深,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几乎天天都开场演戏,不论是乡下还是城里,场场观众爆满,有的观众甚至辗转几十里地来赶场。

木板搭建的舞台设在村口空地,没有灯光没有音效,中间用幕布隔开,前台演出,后台化妆休息。前后的戏,都看在百姓眼里,这再简陋不过、却吸引了众多老戏迷一早赶去,抢占优越位置。

“特别是逢年过节村里请戏的时候,周边村子里的人都会赶到有演出的村子,距离远的人就会借住在附近村子里的亲戚朋友家。”演出结束之后,人们仍会议论数日。

但两夹弦的“辉煌”之景并没有延续太长时间。定陶县文化局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老演员退休、新生力量培养条件差等诸多因素以及观众数量急剧减少等原因,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步履维艰,两夹弦演出也越来越少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弦未断,却要面临很少人听的局面,两夹弦如何前行?

求新求变迎众生 复活古曲图传承

若要生存、传承,两夹弦必须谋变。对此,甚至有人说出:不谋变,毋宁死。“步履维艰,但一直艰难的往前走。”提及困境之下的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有成员给出的这样的评价。两夹弦谋变的背景是传统艺术艰难而又执著的行进之程,境况与每个地域文化面临发展窘迫的现状相似,迈出的脚步蹒跚摇晃,有辛酸更有奋斗。

为了让两夹弦这一地方传统剧种能够得以保护,得以传承,2006年定陶县两夹弦剧团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两夹弦剧种保护管理单位。2008年,定陶县两夹弦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在国家一级演员、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团长、两夹弦第十代传承人侯彦丽看来,这对两夹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此外,定陶县政府还对剧团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了外部扶持,剧团舞台设备得以提高,也有了更多的演员和剧目创新。

事实上,随着现代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戏曲感兴趣的年轻人并不多,因此,两夹弦若要持续发展,改变的绝不可仅仅是硬件,也不能只靠扶持。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两夹弦,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在保存、发展看家剧目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创新,旧曲新唱,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赋予时代内涵,且更贴近百姓生活。

在演出古装戏的同时,剧团演员还结合当地现实故事,创作了《情暖万家》、《皆大欢喜》等时代戏、小品戏曲,演身边的人,唱身边的事。侯彦丽、楚翠华、周长迁等有情有趣、有血有肉的表演,也深受群众喜爱。【原标题:乡土古韵两夹弦谁人不思“半碗蜜”】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张园园 2011年09月1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