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郑州

今生难舍大鼓情

2017/7/11 16:24:15 点击数: 【字体:

今生难舍大鼓情


    “小鼓一打响叮咚,请来老少众先生,诸位老少都请到,哑言稳从慢慢听。”一面鼓、一把琴、一副板,这是巩义市河洛大鼓艺人尚继业的全部家当。

    “河洛大鼓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常见的表演形式是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尚继业老人说,幼年的好奇心,让他与河洛大鼓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村里总是来很多唱戏的,那时候我就好奇他们浓墨重彩的花脸后面到底是什么样的面孔。有一次,父亲邀请来村里唱戏的人住到了家里,我这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唱戏。”

    每天的耳濡目染,让尚继业也会哼上两首小曲,而且慢慢地敢上台演出了,小小年纪就在十里八村出了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开封地区举办曲艺培训班,就只身前往学习河洛大鼓。“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冷,站在古城墙上练习打板,手都冻得裂开了口子,很多同学坚持不下去,但我坚持了下来。现在出去演出时天再冷,我也照样能打板。”说到这里,尚继业微闭双眼,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时代,看到了自己在天寒地冻中练习打板。

    不辞辛劳换来了学有所成。尚继业学成归来后,开始了自己的说书生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每家每户条件都不好,没有电视,电影四五个月才能看一次,所以,河洛大鼓书就成了乡间最大的精神食粮。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说书人就是农村老百姓眼中当之无愧的明星。”尚继业说,鼎盛时期,他身边就有一二百人活跃在乡间舞台上,“我们每天进村赶场,忙得不可开交,每次唱完,台下的观众都会起哄,让再表演一段。”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各类表演艺术形式的丰富,特别是电视、电影的普及,河洛大鼓的市场明显萎缩。1987年,尚继业也成立了一个15人的歌舞团,他们不再说书,开始辗转各地表演唱歌、跳舞。

    落脚的地方变了又变,谋生的行当变了又变,尚继业放不下的还是河洛大鼓。“歌舞团晚上演出,白天我会组织大家去敬老院给老人说书。他们可爱听了,他们爱听,我就高兴。”话语中,尚继业表现出的是无尽落寞,“河洛大鼓改变了我的人生,没有它,我不可能走到今天,所以可不能让它没了。”

    1989年,70多岁的师傅病倒了,尚继业看望他时,病床上的师傅拉着尚继业的手问:“今天还有谁在听大鼓书,明天还有谁说大鼓书?”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的无奈与沧桑。”尚继业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能让河洛大鼓失传。凭着一股狠劲儿,尚继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苦研鼓本文书,巡游乡里汲取民间语言养分,为了拓展大鼓的艺术表现能力,他还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创作,不仅推出了很多新作品,还找回了很多丢失的老段子,“很多老艺人都有一肚子东西,若能整理出来,就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以后老艺人会越来越少,再不整理就来不及了。”尚继业说。

    为了整理河洛大鼓,尚继业风里来雨里去,一有时间就往乡下钻,通过询问老艺人和经常听大鼓的老观众,他整理出了《破镜记》《包公案》等多首老段子,并将河洛大鼓与其他地方传统曲种结合到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尚派河洛大鼓唱腔。

    “有付出,就一定会开花结果。”尚继业说,他先后出版了20余万字的《河洛大鼓初探》和《河洛大鼓古今曲目选》《说古论今唱道德》等著作,使这个濒临灭绝的曲种又绽放出了新枝。

    2006年,河洛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洛大鼓和尚继业也越来越被人知晓。如今,尚继业还有了接班人——一个小丫头,“她嗓子不错,是块说书的料,关键是她喜欢这个行当。”尚继业笑容满面地说,“河洛大鼓这门艺术,我这辈子肯定是不会再丢的。”作者:孙小琪 冯正华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