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郑州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郑州的地方戏剧

2013/11/12 9:20:56 点击数: 【字体:


    郑州位于中原腹地、黄河南岸,地处汴洛两大古都之间。所辖新郑、新密、登封、巩义、荥阳五市及中牟县,自古以来行政归属虽履经变迁,不外乎分属两都,亦多次划归郑州,现在仍为郑州政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区,夏商都曾在郑州建都。从目前已发掘的文化遗存,都显示了郑州地区的先民们的艺术才能。“郑卫之音”的《郑风》,即产生于郑州地区,《郑风》共二十一首,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音乐歌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不朽篇章。到了秦汉时代,郑州地区的音乐歌舞、杂技表演已很盛行。如郑州新通桥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就有两男子双手执桴击鼓而舞的画面,舞姿优美而形象生动。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登封汉三阙以及巩县稍柴出土的陶灶等,都描绘了汉代百戏音乐歌舞的表演场面,不仅反映了当时音乐歌舞成就,其画面形象生动逼真,线条优美流畅,图案多姿多彩,同时反映出雕刻绘画方面的辉煌成就,在美术史上亦有一定地位。
   
    自隋以降,随着朝代的更替,经济盛衰及兵燹战乱,艺术也屡遭褒贬用废之乱,许多民间流传的艺术门类已经消亡和濒于失传,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事业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也抢救了一些濒将消亡的艺术品种。显献出一派繁荣的局面。然而,由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涌现出许多新的娱乐形式,以往以舞台为主的艺术表演相对减少,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某个艺术团体,它可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永远是向前发展的。

    分类

    1.豫剧:

   
    豫剧是郑州的主要剧种,也是河南省的头一剧种,在全国也是主要的大剧种之一,享有广泛的声誉。豫剧形成之初,有几种叫法,或靠山吼,或靠山簧,或土梆或高调,或河南讴等,不一而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有豫剧称谓。豫剧属板腔体,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重要的一支。据《中国戏剧志·河南卷》载,梆子腔在清乾隆时期就已在河南相当流行,至清朝中后期,已成为河南省一个比较普遍的大剧种。至于它发源何处,如何演变的、无文字可考,经研究者探讨并提出多种说法,终无定论。但有一点必须承认,如同各地区方言一样,所有戏曲都离不开其所在地民间俚曲小调方言口语的基础,广东粤剧绝不会在中豫大地形成。同样,河南也绝不可能诞生出粤剧。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自然是豫剧形成发展地区之一,同时也是郑州地区流行的几个剧种中最大的剧种。从清末到民国相继涌现出许多班社和名伶。清末密县以老盛三等为首的十八位著名演员被群众称为“十八家老国公”,影响甚广。著名的“豫剧十八兰”皆出自豫剧教育家、表演艺术家周海水的门下。民国时巩县、荥阳、登封、新郑、密县先后有许多著名的梆子戏班,这些戏班拥有众多的名演员,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剧目丰富,服装整齐。一直活跃在郑州地区的戏曲舞台上,为广大观众所称道。新中国成立后,豫剧在各方面都空前的发展。加上省属剧团,豫剧团体先后有过十三、四个之多。举办过多次戏曲比赛和汇演,唱腔有了非常大的改进。更培养和创作出一批新人和新编剧目及现代戏。

    豫剧音乐
   

    豫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即以一个曲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转换、节奏变化等多种手法,而形成各种富有表现力的板腔。[慢板]、[流水]、[二八板]、[飞板]为豫剧之四大板。各板类中,再加上速度变化、旋律变化、调式转换,而又产生飞板中的派生板、交织板、过板、压板。由于这些变化,大大增强了戏剧性的表现力。

    慢板类
   
    [慢板]是豫剧唱腔中的重要板式之一,曲调变化较多,节奏伸缩性较强,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有表现大段的叙述,又可表现简短的描绘;既能表现悲愤交加的哭诉,又能表现热情洋溢的赞颂;既能表达婉转含蓄的感情,还可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慢板节奏是四拍子,第一拍(强拍)称为“板”,第二拍(弱拍)称为“头眼”,第三拍(次强拍)称为“中眼”,第四拍(弱拍)称为“三眼”,所以慢板传统叫法为“一板三眼”。[慢板]的变化唱法很多,为三句腔、两句腔、一句腔、上中韵中的过板腔等。慢板的派生板为[通风板]、[金钩挂]、[反金钩挂]、[五音慢板]、[七折]、[拐头钉]、[连环扣]、[虚字倒板]、[哭剑]等等以及慢板的引入板[栽板]、[起板]等。

    二八板类
  
      [二八板]是豫剧唱腔中又一丰富多彩的板类。它常常依靠层次鲜明的速度变化和板式本身的曲调变化在豫剧唱腔中组成独立的大段“二八板”成套唱腔。它的节奏是2/4拍子,传统称为一板一眼。一般豫东调的二八板善于表现喜悦、激昂的情绪。豫西调善于表现叙事、抒情的情感,都有着都有着丰富的旋律。由于老艺人在舞台实践中不断的创造、改革、发展变化,豫东、豫西混合的唱法流行于世,又给二八板唱腔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二八板”的命名,据传最老是唱法,因一个上韵和一个梆子,下韵八梆子,非常规整,故称“二八板”。二八板有不少变化唱法。如:[二八连板]、[紧二八]、[快二八]、[五音连弹]、[呱嗒嘴]、[扣丝咬]等等,还有豫东和豫西不同的流派唱法。

    流水板类
   
    [流水板]是一种腔体自由、曲调流畅的板式。它虽然只是上下交替演唱的无限反复,但通过节奏的快慢对比,音色变化,分句的抑扬顿挫和唱腔的收效,变幻出不同的情趣和韵味。流水板记谱通常为2/4拍子,传统称为一板一眼。有慢速、中速、快速之分。后来,快速亦用1/4记谱,但系2/8效果。[流水板的交织板和派生板,有[流水垛]、[流水连板]、[倒送板]、[大送板]、[四大锣]等。

    飞板类
   
     [飞板]是一种节奏比较自由的散板唱腔。它的曲调既可以蜿蜒伸展,又可以归拢压缩,高起低跌,无不可达;行腔存腔,尽可处理。在表达感情上,也可以表现多种情绪。
   
    [飞板]的派生板——“滚白”是一种连说带唱的哭诉专用腔体。

    2. 曲剧
   
    河南曲剧是河南地方流行最广的剧种之一。它流行于河南及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河南曲剧的发展历史迄今七十余年。它是由民间的“高跷曲”发展而来的年轻剧种。其最大特点是唱腔和音乐优美抒情,婉转而动听,富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河南曲剧是集元、明清以来大江南北的民歌与俗曲而成。几百年来,这些民歌、俗曲在民间累代口传而授的继承下来,后来,农村的“玩友”渐踩起“高跷”演唱,从而产生了“高跷曲”搬上舞台演出。曲剧音乐有大调曲、小调曲之分:大调曲(即鼓子曲)的音乐,平稳经绵、慷慨激昂,曲调一般都很委婉曲折,腔多字少。豫南流行最广,以南阳为中心。伴随乐器主要是三弦,古筝。小调曲(即舞台上的曲剧,过去叫“曲子戏”或“洛阳曲子”)的音乐高昂明朗、活泼轻松,优美抒情,曲调一般很跳荡流畅,字多,腔短,易于传达感情,适于舞台表演。主要伴奏乐器以“曲胡”为主,配以民族管弦乐器。小调曲搬上舞台后,不断吸收大调的曲牌和唱腔、唱调,丰富了舞台艺术。大调曲在建国后,也逐逐渐由围地堆坐清唱,走上舞台或为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河南曲剧的唱调极其丰富,约有百余支(包括大调曲),常用的有:阳调、扭丝、诗篇、剪剪花、汉江、慢垛等。唱腔也有一定的板路,大致可以分为快板、慢板散板三种。一个唱调在实际应用中,都有着它特殊的表现技巧,它可以根据内容的变化需要而变化其唱腔,产生各种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就有一般阳调、哭阳调、喜阳调、怒阳调、老阳调等十几种唱法。还有象硬诗篇与软诗篇、大汉江与小汉江等都是如此。这在其它剧种是很少见的。是曲调演唱艺术上最大特点。河南曲剧伴奏乐器,主弦是曲胡(又称“坠子弦”、“曲子弦”等)。起初,曲剧的伴奏乐器只有“曲子弦”,后增添了四弦、软弓子京胡及二胡、大胡、古筝、三弦、琵琶、笙、竹笛等吹管乐器。打击乐的使用,则是曲剧进入城市后(大约1941年),在其它剧种的影响下,为了适应新的剧目和表演上的需要,逐渐吸收豫剧、越调和京剧的一些锣鼓点子。河南曲剧演出剧目多为“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多是反映家庭生活及爱情等内容。如《小姑贤》、《小姑恶》、《胡二姐开店》、《安安送米》、《李豁子离婚》、《阴阳河担水》等。建国后,河南曲剧的演出剧目日益丰富,大中型剧目应运而生。如《红楼梦》、《卷席筒》、《陈三两爬堂》等。有些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受到好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知名的青年演员。曲剧已成为河南地方戏第二大剧种。

    3. 越调
   
    越调又名四股弦。流行于河南省南阳、许昌、商丘、信阳武陟、济源等地。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越调的起源有待考证。据赊旗县庄王庙碑文记载:明末清初,已有越调班社在南阳一带活动。清末民初,河南南阳一带及其他地区如襄城、郏县、许昌、新郑、密县、荥阳等县的越调班社达一百多个。越调音乐为曲牌、板腔混合体。原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门之说。唱腔有寒腔、假腔、吹笛腔等。调门有慢板,阴司板、流水、铜器调、垛子、不咋嘴飞板等二十多种。曲牌有:梅花洒、甘州阁、泣颜回、玉芙蓉、竹笼、清水令、叹如雷等三十几种。有些曲牌仍保留昆腔的成份。越调的乐器以四弦为主,加卧笛、月琴、三弦、软弓二嗡、唢呐等辅之。打击乐以大眼边鼓为首,另有大锣、大钗,小锣、小钗等。
   
    越调的传统剧目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老十八本如《踢狮子》、《抱火斗》、《文王吃子》、《快活林》、《秦琼卖马》等。小十八本如:《一捧雪》、《关公小出身》、《两狼山》《十王官》等。老艺人们把越调剧目分为“正装戏”和“外装戏”。所谓“正装戏”,就是越调原有的传统剧目,这类剧目一般唱少白多,词句深奥,剧本结构非常严谨。每段唱都按固定的曲牌或调门演唱,道白都用竹笛伴奏。戏多以“外八角”(生、净为主)。“正装戏”的剧本大多失传,建国后仅能演《文王吃子》、《抱火斗》等十几个戏。所谓“外装戏”,是移植外剧种和根据小说、唱本改编的公案戏、连台戏等。唱词多而道白少,通俗易懂,摆脱了“正装戏”曲牌词格体制的限制与束缚。常演剧目有:《李天保吊孝》、《诸葛亮吊孝》、《刘公案》等。
   
    早在民国初年,新郑县即出现了著名的越调戏班——“四街戏”。出现了姜文斌、马录、金平、马四、陈莲蓬等一批负有盛名的越调演员。1915年,越调演员和尚娃(艺名),曾在郑州演出,红极一时,1932年,“四街戏”在郑州“大坑戏院”曾连演八个月,深受观众欢迎。此外,新郑的店张、登封的唐庄、大金店,密县的樊庄,荥阳的崖庙,巩县的北候、孝义、中牟的油访王、黄店等,越调班社相继兴起。有的戏班一直活动到1965年。【原标题:郑州的地方戏剧】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2006-10-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