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郑州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朝阳沟》背后的人物故事

2013/4/27 14:37:01 点击数: 【字体:

《朝阳沟》背后的人物故事
   
    “一本朝阳沟,形成三团派。人才传三代,品牌越戏外。”许欣说,《朝阳沟》诞生在大跃进年代,写的却是人间真情,这使得它能够超越时代而长盛不衰。商报记者 程实/摄

  ·商报记者 尤国荣

  今年是豫剧《朝阳沟》在郑州首演51周年,1958年3月20日,豫剧《朝阳沟》首演于河南剧院。1963年11月,《朝阳沟》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豫剧《朝阳沟》虽然是特殊年代的作品,但却因为其精湛的艺术品质而成为豫剧现代戏的不朽之作!同时一个剧目也使得一批演员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他们的名字与剧中的人物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朝阳沟》之父”杨兰春

  接受任务:“大跃进”催生戏剧佳作

  “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我难忘你叫我看董存瑞,你记得我叫你看刘胡兰……”每当听到豫剧《朝阳沟》中优美的唱腔,看到银幕上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曾经的感动和回想又涌上心头。

  豫剧《朝阳沟》诞生在大跃进年代,描写的是城里的高中毕业生王银环,响应党的号召积极下乡务农,跟随既是同学又是未婚夫的拴保踏入朝阳沟,立志干一番事业的爱情故事。

  《朝阳沟》导演之一、河南省豫剧三团原团长许欣对记者说:“提到《朝阳沟》,就不能不说编导杨兰春,他被人们誉为‘《朝阳沟》之父’。”

  对于《朝阳沟》的创作,今年88岁高龄的杨兰春老人这样说:“《朝阳沟》要说成绩,是冯纪汉的功劳,是集体劳动的成果……”

  杨兰春曾在《豫剧〈朝阳沟〉诞生记》中这样写道:“如果不是河南文化事业管理局冯纪汉提出叫我来写《朝阳沟》,也就不会有这出戏的出现。”

  1958年3月初,冯纪汉请时任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的杨兰春为全省召开的局长会写个戏,创作时间只有一个星期。

  接到任务后,杨兰春思前想后,两天白天黑夜都睡不着觉。当年正值成千上万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到了这热烈的场景,杨兰春结合多年的生活积累,回忆起1957年在登封县曹村(即现在的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抗旱浇麦时朝夕相处的男女社员,开始动笔写戏。

  边学边排:

  首演即将开幕才定名《朝阳沟》

  创作《朝阳沟》时,第一、二、三、四场有草稿,第五、六场只有唱词,第七、八场因时间太紧来不及写草稿。杨兰春这边写着,那边就叫王基笑、姜宏轩配曲,演员学唱。排练场就在河南人民剧院二楼前厅,许欣负责初排,每写好一场戏再去重点加工排练。

  到了后几场,杨兰春先是用录音机把编的唱词录下来,后来录音也来不及了,就随手拿个纸烟盒或头疼粉袋,想出两句就写出来发给演员学。最后一场,杨兰春干脆就到排练场去直接口述,叫演员当场记。就这样,七天七夜编排出了《朝阳沟》。

  在《朝阳沟》首演时还有一个趣闻,就是在开幕前才定下剧名。

  1958年3月20日,《朝阳沟》在郑州北下街河南剧院(今已拆除)首场演出,马琳(饰银环)和王善朴(饰拴保)主演,参加全省文化局长会议的同志都来看这出“跃进戏”。开演前,冯纪汉副局长先简单地介绍了剧情和编排经过。随后冯纪汉问杨兰春:“开幕吧?”杨兰春说:“戏还没有名字哩!”冯纪汉只得到幕前说:“再等一等,戏还没有名字哩!”台下一阵笑声。剧名怎样定呢?当时杨兰春想:曹村的山坡上有个朝阳寺,那一带的地理环境都是丘陵山沟,剧名就叫《朝阳沟》吧!

  就这样,这部首演时布景、道具总共花了十余元钱的戏剧,后来经过千锤百炼成为豫剧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作为杨兰春创作、编导生涯的代表作,《朝阳沟》曾三次进京演出,1964年元旦,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团演职员。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朝阳沟》拍摄成戏曲艺术片,《朝阳沟》从此红遍大江南北,其拷贝发行量位居当年第一。50年来,《朝阳沟》的中文、外文版本共计20多种,舞台戏在全国各地演出了3000多场。

  王善朴和杨华瑞

  表演逼真:

  “银环妈”一蹦三尺高

  他从艺70年,曾在《朝阳沟》、《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等200多出戏中扮演主要角色,拍摄过《朝阳沟》、《人欢马叫》等电影,他就是《朝阳沟》中“拴保”的扮演者王善朴。她曾在舞台上“一蹦三尺高”,把“银环妈”这个人物饰演得惟妙惟肖,她就是杨华瑞。

  王善朴与杨华瑞不仅是艺术舞台上的好搭档,而且是生活中相濡以沫的好伉俪。

  1958年,河南省豫剧三团排《朝阳沟》,当时王善朴与杨华瑞已结婚。王善朴当年29岁,杨华瑞只有26岁。

  当谈到如何刻画“银环妈”,尤其是那“一蹦三尺高”的出场动作时,今年76岁的杨华瑞告诉记者:“说实话,刚开始我对杨兰春老师设计的这一动作有些不理解,觉得太夸张,可杨兰春执意要我蹦。怎么理解银环妈这一蹦呢?”

  “银环妈不是泼妇,从做母亲的角度看,一个寡妇能供养到女儿去考大学很不容易,眼看就要成为大学生的闺女却下乡去,她火冒三丈、一蹦三尺高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了对人物的理解后我也就能蹦得起来了。每次出场这一‘蹦’都成为亮点,总能赢得台下一片笑声和掌声。”

  一世情缘:

  恩爱夫妻携手梨园人生

  几十年来,这对恩爱夫妻风雨之中相互搀扶、携手人生,为观众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受了风霜坎坷。

  王善朴在1979年和1999年经受过两次偏瘫的打击,爱人杨华瑞担起了家庭、事业的双重负担。1982年,《朝阳沟内传》被搬上舞台,王善朴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重新登上舞台,再次与杨华瑞、魏云等老搭档联袂演出《朝阳沟内传》,并连演106场。

  1999年不幸再度降临到王善朴身上,他再次因脑梗塞住进医院。为了加强康复锻炼,杨华瑞每天都搀扶王善朴到省体育馆一圈一圈地走,慢慢地,由最初的每天3圈增至30圈,天天如此。

  今年5月17日,“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暨百名艺术家赈灾募捐活动”在郑州举行,年届八旬的王善朴表示,自己年岁大了,不能亲赴地震灾区。但是希望能跟灾区的群众说句话:你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全国人民支持你们。

  “银环”魏云

  一丝不苟:

  魏云演出真情实感

  一出《朝阳沟》唱遍祖国的山河大地,戏里的“银环”让人记忆犹新。

  魏云在《朝阳沟》中扮演下乡知识青年银环,其美丽、善良、勤劳的舞台形象深入人心。她在《朝阳沟》中的精彩唱段,脍炙人口、久唱不衰。剧中银环的长辫子和方格上衣成了当时很多女青年追求的时尚。

  2007年12月5日,著名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家魏云在郑州病逝,永远离开了她钟爱一生的豫剧舞台,离开了无数热爱她的戏迷和听众。

  1982年,河南省豫剧三团排演《朝阳沟内传》。仅仅排练了18天,就在郑州上演了。后来在市区演出了106场,几乎场场爆满。1982年9月,中宣部调三团进京为出席中共十二大的代表们演出了《朝阳沟内传》。

  许欣说,在一次排练过程中,饰演“银环妈”的杨华瑞因怕打伤饰演“银环”的魏云而不敢真打,结果假打的动作排了几次,木棍都没有断。杨兰春当场严厉批评演员的表演太假了,说:“观众掏钱买票看戏,要的是货真价实的质量。我们不能哄骗观众。”

  魏云指着自己的臂膀对杨华瑞说:“不用担心,来真的,打吧!”杨华瑞一棍子下去,只听咔嚓一声,木棍折断了。杨华瑞怔在那里,手下意识地松开,半截木棍掉在了地上。魏云嗓子哽咽着扑向杨华瑞的怀中,唱出了“怎忍心把俺全家丢”那段30多句的唱词。

  当时,老戏剧家郭汉城看过这段戏后说:“魏云这段唱,字字有唱腔,句句含酸,以母女之情打动妈妈,使妈妈留下来不走,合情合理。”

  这就是《朝阳沟》的魅力,人们由热爱《朝阳沟》而记住了“《朝阳沟》之父”杨兰春,喜爱拴保、银环,从而记住了魏云、王善朴、杨华瑞等艺术家。《朝阳沟》真正做到了角色与演员融为一体。

  “50年了,朝阳沟没有得过一个大奖,但让观众记住比啥都强。”许欣说,“它活在百姓的口碑里,是永远的《朝阳沟》、不朽的《朝阳沟》。”【原标题:《朝阳沟》背后的人物故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商报 2009年09月16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