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当代郑州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郑州

老照片讲述郑州居住变迁(三)

2013/5/3 14:31:47 点击数: 【字体:

   
    “去丹尼斯到哪一站下车?”“工人新村。”在郑州坐过公交车的人都知道,紫荆山与二七广场两站之间,有个叫做工人新村的站点,但问起购物的年轻人,工人新村名字的由来,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

    从平房到多层住宅 工人新村 走过半世纪

     30年前,这所平房连同一个70岁老人和一个18岁女孩,被定格在老照片上。30年后,平房搬空,周围建起26座多层居住楼,而老人不在,女孩已40多岁。但房前那棵树,却在饱经岁月沧桑后,茁壮成长。
   
    房子的主人是58岁的刘献华,照片里的老人是其母亲,那个18岁的女孩是其侄女。
   
    这所平房建于1952年,正处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同期建成的5000多所平房,以公房出租的形式,容纳了当时上万户居民。这些平房的所在地叫“工人新村”。
   
    为什么叫“工人新村”呢?刘献华一叔辈老人的解释是,1952年,郑州市政府为解决工人的人口密集和居住问题,在人民路以东、工一街以西、顺河路以南、管城后街以北,建造大批砖木结构的平房。因为居住者多是来自市直单位的工人,故称工人新村。对于这个说法,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工人新村社区主任曾春琴给予证实。
   
    “当时的平房都是十一二平方米,如果拿现在的住房标准去衡量的话,顶多就是个宿舍的条件。不过当时,已经很满足了。”45岁的曾春琴回想起童年时住在工人新村的情景,历历在目。
    
    院落的平房成排坐落,每排12户人家,像个村庄,外人来这里找人,说个名字,都能指出哪排哪号,邻里之间经常串门。那时候,居民每月交给房管局的房租才几毛钱,后来慢慢涨,最高也只有6元。住户来自各单位,大部分是工人,也有一些局长之类的领导,大家见面后经常拉家常。许多住户在院子里养狗养鸡,担水种菜,一个院子里只有一个水龙头,与现在的农村小院差不多。
   
     “啥都好,就是小,孩子长大后,屋子里除了床,还是床。”刘献华说,1985年以后,这些平房在原地重建成现在的多层住宅,只在33号楼和34号楼之间,还仅存着两所1952年盖的平房。
   
    1997年,丹尼斯百货落户在工人新村,前往购物的年轻人,在公交车上不断重复着这个名字:“工人新村”。

    40多年前,燕庄几乎与普通村庄没什么两样,村头是绿油油的麦田。十几年前的燕庄,是鳞次栉比的出租楼房。去年的燕庄,伴随着“轰隆”声和浓浓的灰尘,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今年,燕庄这片热土正在火热建设中。

    曾经都市“第一村” 未来“郑州曼哈顿”

    去年4月12日,记者站在燕庄拆迁现场的西侧某大楼楼顶,定格了一幅忙碌的拆迁景象。11个月之后的昨日,记者再次登上楼顶拍照时,工人们有的在土方开挖和回填,有的在排桩、沉井,有的在注浆、夯实地基,仍然是一幅忙碌景象,但这种忙碌的工作内容,却由拆迁变成了建设(如图)。
   
    在楼顶俯瞰,原来被燕庄阻隔的未来大道已经与金水路贯通,金水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沿着金水东路,可以看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名门世家、发展东郡、银基王朝、新鑫花园等高档住宅群落初具规模,郑州高档纯商务写字楼“荣勋赢座”也正在加紧建设。
   
    据悉,燕庄改造后的规划名称,叫做“郑州曼哈顿广场”,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30余幢30层以上的商务楼。
   
    在英协路东侧,沈北路两旁,占地过百亩的工地上,为村民安置用的12栋高层建筑正在基础施工。据了解,安置工程启动于去年7月,计划两年到两年半完成。燕庄村在拆迁前,占地170多亩,村民近4000人,自去年3月开始拆迁,全村602栋楼的785户已全部迁出。
   
    “以前在村里,每月除了收房租,看小孩,打扫楼道,没啥其他事儿。”原燕庄村民王怀德感慨地说,现在摇身成了市民,快要住进政府安置的高楼里,不禁感慨居住变迁之快。
   
     “速度很快,明年部分商住楼就有希望入住。”中建七局三公司项目部经理刘越云介绍,燕庄拆迁后,所在区域被分成8个地段,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基础施工阶段,其中A、B两个地块已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施工进程正常。

   
    “那时的二七塔还是个木塔,塔下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冬青和一些花草;木塔四周有几根水泥柱子,柱子上面那几盏昏暗的路灯至今叫人记忆犹新。”回想起半世纪前的二七纪念塔,年已古稀的杨明老先生感慨万千。

    曾经的二七塔 是个木塔

    杨明老先生今年72岁了,退休前是郑州煤炭机械厂的工人。这张照片,他已经保存了50年。他说,这张老照片里的尖尖的塔,不上60岁的人,很少知道那是曾经的二七纪念塔。
   
    1951年,在原 “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广场内建了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1971年改修成现在的塔式。
   
     “老二七塔,就是在原来的老电线杆周围用板条围起来,刷上漆,连塔顶的五星也是木头做的。”杨老回忆,木塔建起后,由于周围镶着几盏路灯,每当夜晚,广场里总会有一些中小学生集合在塔旁,大家在夜色下围在一起,唱啊跳啊,开心得很。当时,郑州市内家家户户用的还是煤油灯,为了给家里省些煤油,每到学校期末,经常能见到学生们在路灯下复习。
   
     那时候,杨老先生还是一个小伙子。他从老家周口来到郑州后,做了一名药房学徒,并参加了当时的工商联合会宣传队,也经常和爱人去二七塔周围逛街、散心,现在,每当杨老先生步履蹒跚地经过二七广场时,就想起那时二七广场上的木塔、花草和路灯。
  
    “新二七塔建成后,还没有多少人愿意往那个地方居住。”杨老说,想不到没过几年,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这么大变化,很多人开始选择居住在二七塔附近。慢慢地,二七塔被高楼大厦包围,大的商场都坐落在附近,显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成了游客必去的地方。
   
    新建的二七纪念塔慢慢成了郑州的象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谁家来了外地客人,总忘不了带他们去参观二七塔。因为只有在那里,才可以最完整地眺望郑州。游览结束,在广场上留张影,背后是巍峨耸立的二七纪念塔,就像邮戳一般,打上这个城市的印记。
   
    “郑州变化很快,闭上眼再睁开,老城青瓦和小胡同已经变成高楼大厦和柏油大道了。”杨先生说,每当他迈着悠闲的步子走在广场上,凝视在一栋栋高楼映衬下逐渐低矮的二七塔身躯,听着恒久不变的《东方红》,就会想起以前的很多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07-4-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