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当代郑州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郑州

老照片讲述郑州居住变迁(四)

2013/5/3 14:34:14 点击数: 【字体:

   
    约半个世纪前,一座三面三层的青砖建筑出现在郑州。那以后的30年间,这座楼一直是郑州这座城市商业的建筑风格标志之一。

    半个世纪 3层老楼 变作22层大厦

    那时候,它的名字叫“中国百货公司”,历史的轨迹发生在一个计划经济和票证时代。当时,它被公认为郑州十大建筑之一。但半个世纪后,这座3层楼宇已经变为22层现代大厦。
   
    1955年10月29日,郑州百货大楼的前身“中国百货公司”挂牌营业。那时候,二七广场附近的人民路和太康路两边还是一片瓦房,从火车站进入郑州,都是破旧的老四合院。
   
     “一个商店咋这么大?老几辈都没听说过。”72岁的杨明老先生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说,郑州人都被这么大的商店惊呆了。
   
    那时到郑州来的人,除了看看二七塔,就要逛逛百货大楼,这么大的房子,这么多的货物,光看不买也过瘾。
   
    从针头线脑到针织布料,从电灯电池到缝纫机自行车等,当时的“中国百货公司”与郑州发生着一种叫做“民生”的关系。当时的郑州人,就是党政机关干部,如有闲暇,也都会去百货公司转一圈,看看五色的花布,试试款式新颖的服装。
   
    “当时生活单调,到百货逛一逛,也是一种享受。”81岁的蔡志老先生说,上世纪90年代,他的妹妹从农村来到郑州,说要给他纳鞋底,结果让孙子孙女跑了几个商店,都没有找到顶针,只有郑州百货大楼里有。
   
    半个世纪以来,郑州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商业变革,也见证了郑州商业的风云变幻。一些传统商场纷纷退出市场,只有郑百大楼顽强地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边有一条小街,名字叫塔湾西路。小街东200米,是南北走向的塔湾路。这两条路为什么以“塔湾”来命名?不仅是年轻人,连许多老年人也说不清楚。大家都隐隐觉得,这两条路与一个塔有关,但到底是什么塔,没几个人能说得上来。

    郑州一院下面 曾埋着唐朝舍利塔

    昨天一大早,84岁的张学韬老先生颤巍巍地走进今报社。这位黄埔军校十八期毕业生,慢慢展开一张纸质黄旧的7寸老照片,上面有一座11层八棱砖灰塔,塔顶没有塔尖,但屹立在几排瓦房前,依然雄伟挺拔。

    “这座塔是开元寺的舍利塔,塔后边的瓦房,都是寺庙。”张学韬说,开元寺建于唐朝,后来毁于日寇炮火。
   
    这个说法得到了83岁的郑象乾老先生的证实。1989年,郑老先生参与编写《管城文史资料》,此书现在仅存数本。这本书中,记载了开元寺舍利塔的历史。当他看到这张老照片时,忍不住赞叹道:“太难得了,这张照片这么完整,当时编写资料时采用的图片,都没有这个完整,这张老照片很可能是上世纪30年代甚至更早时期拍摄的。”
   
    “从我记事儿起,这个塔就没顶了。”郑老先生说,传说是月宫里的嫦娥有一次在天空遨游,被舍利塔挂住了绣裙,一怒之下,一掌将塔尖打掉,落在黄河北岸的原阳县里。“虽然现在的原阳县南有一截小塔斜插在黄河滩上,但神话毕竟是神话,它不过形容塔很高罢了。究竟塔在什么时候失去了尖顶,历史没有记载”。
   
    《郑县志》记载,古开元寺舍利塔高52.7米,每层四方有门,塔内原有悬挂木梯,可以沿梯盘旋而上直至顶层藏经楼。
   
    塔座面南开有两扇铁门,内供有石雕佛像,塔顶层有藏经楼,八面轩窗,四外风景尽收眼底。塔的四周风景幽雅,古柏参天,晴日遥望蓝天,浮云掠塔而过,形成美妙景色,历史上素有“古塔晴云”之称,是郑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但美景被后来的战争破坏。1938年,日军入侵河北后,郑州受到威胁,驻郑国民党军队用炸药对塔进行爆破,炸了几十次后,晚上古塔西墙部分倾塌。1944年,日军第二次进攻郑州时,用飞机轰炸,许多人躲入塔内,塔体坍塌,并砸死30多人。
   
    塔毁了,留下传说,传说毁塔的当晚,日军炸塔的两架飞机,坠落黄河。
   
     塔毁后,仅留有塔基埋入地下。1974年,从舍利塔塔基挖掘出碑记、墓室、佛像等石刻后,塔基填土、封实,从此塔迹完全消失。塔虽毁,余韵还在。开元寺舍利塔原来所处的地方,后来被叫做塔湾,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我小的时候,古塔四周地势低洼,因为常年积水,水流弯弯曲曲。”郑老先生说,当时的塔湾,到处是白茫茫的盐碱地,荒凉冷落,附近一带地方也就被称作塔湾。新中国成立前,塔湾每年在乍暖还寒季节,都要举行一次庙会,非常热闹,给“老郑州”们留下很深刻的记忆。
   
    历史的发展总会有些相似的牵连。1947年7月7日,以东大街开元寺为址,建立了“工”字形平房40间,开始收容病人,从此河南省立郑州医院正式成立。 1948年郑州解放后,这座医院面貌大变,更名为“郑州国际和平医院”,下设三个分院,7年后,该院一分院改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977年后,当时的东大街农业队社员在此地填土平整地面,建造了大批住宅,从此历史走入改革开放的篇章。如今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从原来开元寺的普度众生,继续着“悬壶济世”的使命。

    工人文化宫是个什么地方?问起这个问题,年轻人头都大了。“工人”和“文化”两个词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能产生的联想,或许就是两条路:“文化宫路”与 “工人路”。而就在这两条路之间,河南省工人文化宫存在了半个世纪。它曾经站立的土地正经历一次“阵痛”,一座更高更现代化的建筑,正在这里拔地而起。

    50年前工人们常去 文化宫看电影

    杨明老先生今年72岁,退休前是郑州煤炭机械厂的工人,昨天上午,拿着自己保存了49年的老照片,谈起老照片记录的建筑,言语中流露出些许沧桑。
   
    1955年,河南省文化宫矗立在建设路上。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正处在“大跃进”时期,照片里的文化宫青砖白顶,方正端庄,门前“总路线万岁”、“人民公社万岁”、“大跃进万岁”等字眼儿分外醒目,体现了当年的“革命”味道。
   
    老人指着照片回忆当年:文化宫刚建成后,工人们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2楼大厅就是电影播放室,能容纳1000多人;两侧的房间用于下棋、打乒乓球、克郎球等娱乐活动;房后还有几排平房,每周六举办交谊舞会。
   
     “克郎球的‘球’是扁圆的木块,长得像象棋,游戏规则与台球有点像,当时郑州的工人很多人玩。”杨老说。
   
    但更多的人去文化宫是看电影。当时,除了国棉二厂远在布厂街,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都在文化宫附近,加上二砂、煤机等工厂聚集,每到周末,大群大群的工人,带着一家子,每人花1毛钱,走进文化宫看电影,与现在的年轻人逛商场一样热闹,是那个年代一道独特的风景。
   
    “‘看电影,受教育’,当时大家看电影都是正襟危坐的,心态与现代人大不一样。”杨老先生说,当时大家特别喜欢苏联的电影,比如《列宁在十月》、《夏伯阳》、《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
   
    杨老对一部叫做《牧鹅少年马季》的匈牙利喜剧电影印象最深,因为风格幽默、轻松,还有主人公的爱情,更有主人公惩罚贵族恶霸的解气场景,情节好玩,在当时革命影片中比较个性,给人印象很深。相声演员马季原来叫马树槐,因为当时这部电影特流行,侯宝林就给他徒弟改名马季了。
   
    两年前,河南工人文化宫被拆除了,给市民提供电影等文化娱乐服务半个世纪的建筑轰然倒下,但它留在老郑州人心中的印迹不可磨灭。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07-4-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