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当代郑州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郑州

"郑州记忆•省会迁郑"系列报道(二)

2013/7/8 14:28:57 点击数: 【字体:

 

  郑州市档案馆保存的关于省会迁郑的文件


    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河南省会为何“放弃”开封,“相中”郑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是郑州的地理优势使然——京广、陇海铁路在郑州交会,使郑州由一个交通落后的中原小城一跃成为中国中部地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位置适中和交通便利不仅为郑州的崛起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成为河南省在选择省会新址时的重要参考因素。坊间的这一猜测,在档案的种种记载里得到了印证。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中南军政委,正式将省会迁址事宜提交决策层。这份言简意赅的报告阐明了迁址的缘由:“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此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市……”

  当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发知照“同意河南省会决定于开封市迁郑州市”。9月19日,省政府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复函。

  其实除了地理上的优势,经济上的潜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郑州周围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铝土、耐火黏土、石灰岩等,其蕴藏量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档案显示:“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9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工业化的动力成为省会迁郑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当时,中央政府对郑州建设的投资是巨大的,仅以纺织工业的投入来看:1951年建立了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1952年建立起国营第二棉纺织厂;1954年国营第一棉纺织厂正式投产;同时又在兴建国营第三棉纺织厂……

  而开封境内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主,当时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加上黄河水患的严重威胁,所以,“一五”计划时期开封并未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城市。

  从各方面条件来看,郑州最适宜作为省会,因此,河南省人民政府呈交的报告特意提到:“郑州市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途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

  地理上的优势加上经济上的潜能,河南省会自汴迁郑已势在必行。

    迁郑经过反复考量论证

  不可否认,交通枢纽地位是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新省会的关键因素,当年的京汉铁路放弃开封而选定郑州,让郑州一跃而起。而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主持京汉铁路路务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建言。

  黄河大桥是在张之洞设计的具体线路中最紧要的环节。从地理位置上讲,开封一带的黄河乃地上悬河,被称做黄河的“豆腐腰”。当时,张之洞考虑:如果从开封建设桥梁,不仅是耗资巨大,并且搭建好的桥梁质量难以保障。而郑州境内的荥泽口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黄河渡口,也就是郑州人常说的“邙山头”附近,“滩窄岸坚”。选择在这里建设桥梁,质量很有保障。京汉线就这样与开封擦肩而过。

  或者可以说,从张之洞选定铁路桥的那时起,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未来河南的政治中心,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而新中国成立后,省会迁郑是经过反复考虑和论证的结果。

  郑州解放之后,很快就被重新设置为郑州市,建国后,河南省的有关方面就有省会迁郑的声音。根据档案记载,在1951年,河南省有关领导就已经向政务院请求:“为适应河南省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加强对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和农村生产建设的领导,初步决定把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

  这大概是最早的省会迁郑的请示,但这次省会迁郑,由于“三反”运动的开展,被迫停顿了一段时间,直到1952年8月,省会迁郑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95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市,争取1953年即行迁移。随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向政务院及中南军政委员会呈文请求将省会迁往郑州市。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致函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并报呈政务院核备。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中南军政委员会,同意河南省会迁郑。

  省会迁郑对河南省和郑州市来说都是一件大事,由于影响大、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有关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做好,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郑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都极为重视。

  根据档案记载,具体工作分两部分进行:其一,省委、省政府成立筹建处(通常称“省府工地”),负责省直机关的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等方面的建设事宜。省直建筑工程包括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黄河水利委员会及下属的各职能机构、专业公司、干部学校、招待所、门诊部或医院、部队营房等。在此前后筹建的还有迁来或新建的一些高校、医院等。其二,郑州市负责为省直机关服务的工程建设,如邮政、电信、银行、书店、商业、修理、理发、洗澡、照相等设施的建设,以及与各项工程相关的道路建设、绿化、上下水、电力供应、人员组训等。以上项目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而需要先行的是所需土地的征用、被占土地农民的安置、建筑施工的排队、建筑材料的调拨及供应等。这些都必须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才能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迁移工作千头万绪,建筑工程任务量大,致使省会未能如期迁移。

    迁郑时间被迫推后一年

  然而,省会迁移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省直建筑工程任务量大,且开工较晚,致使省会未能如期于1953年实现迁移。

  据档案记载:1953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曾致函河南省人民政府,提及政务院批准河南省省会于1953年由开封迁移郑州一事,并询问:“现在已否开始迁移?预计何时迁移完毕?”河南省人民政府随即复函称:“查我省郑州新址建筑工程今年开工很晚,且主要为平房宿舍,办公大楼现还正在设计,至于何时迁郑,尚难确定,需待确定后报告。”

  1953年7月,省直机关郑州新址建筑工程正式开始施工。当时全国人民都正满怀憧憬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施工工地上,劳动者的热情十分高涨。据当时的媒体记载,在施工期间,曾涌现出200多个模范小组和模范人物。

  为了使郑州的城市建设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1953年,在苏联专家穆欣的帮助下,郑州制定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其基本设计思路是:以火车站作为郑州的大门,以火车站至省政府办公大楼的马路为主轴线,使人一下火车就能看见省政府大楼;再由主轴线向周围辐射,修建道路和建筑物。这样看起来虽十分壮观,但许多道路和相应的建筑物都成了东北、西南走向或西北、东南走向。

  1954年春,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来郑州视察工作,他认为,按照苏联专家的规划进行布局,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住正面朝南、朝北或朝东、朝西的房屋,尤以坐北朝南的房子为堂屋,其他朝向的则被视为次要的房屋。这样的传统习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深入人心。另外,如果把整个建筑群和街道都建成斜的,就会导致大多数房屋冬季向阳时间少,使人不好辨别方向,不利于工作和生活。很快,有关部门调整了这种生搬硬套、盲目模仿的施工,改变布局,重新规划。

  如今在郑州很多地方,依然保留了不少具有苏式建筑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是省会迁郑时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兴建的,有人曾经总结:这些建筑大致集中在三个地方:省会迁郑后的“行政区”、“一五”时计划兴建的老国有企业和从开封迁到郑州的一些医院、学校等。

  当年,伴随着新省会的建设,这些建筑拔地而起,如今,这些苏式建筑很多都已经消失或残破不堪,只留下一段段回忆,供后来者追忆。毕竟,这些老建筑记录了一个新省会的兴起。 (记者 朱金中)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3-06-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