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濮阳

千年濮阳大弦戏(2)

2013/4/16 15:16:15 点击数: 【字体:


    
    早在1953年,濮阳县文化馆遵照原平原省音乐工作组下发的“关于对稀有剧种濮阳大弦戏源流、曲谱调查”的文件精神,指派文化工作者周云峰随团半年之久。周云峰曾写出《濮阳大弦戏源流、曲谱调查》一书稿,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后因周云峰被错打成右派,寄出的书稿再无音信。1988年,戏剧专家武丰登曾在《濮阳戏曲志》上专门撰文论述过大弦戏的艺术特色。2004年11月,濮阳大弦戏剧团在河南省稀有剧种会演中,所参演的剧目《殷洪下山》、《赵氏孤儿》一举摘得7枚金牌,受到与会专家及观众的高度评价。大弦戏在豫北广大乡村有着众多的戏迷,有一次大弦戏去长垣县城演出,一位戏迷看到剧团装乐器的箱子已破烂不堪,就一声不吭从商店里给买来个新皮箱。当地人常说:看戏还是看大弦戏,人家濮阳大弦戏有看头、有听头。
   
    生存进行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娱乐节目的丰富多彩,濮阳大弦戏演出市场逐年萎缩,经济收入逐渐减少。因农村只有农闲时才请戏入村,所以大弦戏剧团一年只有五六个月的演出时间,按一天两场算起,一年也只有300场次左右,除去各项演出开支,每场所剩也就是二三百元。每年县财政所拨的经费仅够补贴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演员平均月工资不足150元,也仅够上交养老保险金。剧团放假时,演员全靠外出打工、做些小生意来养家糊口。剧团无一间排练房,服装、道具、音响大多还是20年前的班底,更新困难。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该戏20年没有培育新人,剧团各行当青黄不接,而掌握唐宋大曲和大弦戏曲牌音乐的仅剩一人,且年近古稀,大多剧目、曲牌、特技失传,急需抢救挖掘。在这艰难的困境下,大弦戏演员依然保持着高尚的精神品质,他们不畏清贫执着敬业,坚持一心扑到大弦戏演出上,没有离开,没有一个叫苦喊怨。为了大弦戏这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团能够发展下去,剧团里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如70余岁的老演员王景恩甚至用不讲情理、不近人情的办法让自己的孩子留在剧团。王景恩在退休时对他的儿子、儿媳说:只要你们俩人能在剧团安心演出,家里的一切事情俺全包,孙子的穿衣、吃饭、上学、零花钱俺全管,不用你们操一点心,如果你们调出大弦戏,俺啥都不管。大弦戏著名武生演员、70余岁的杜恩荣为了弥补大弦戏演员接不上茬的局面,他不顾年迈多病,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和家人的一次次苦劝,毅然和年轻演员奔波在乡村,吃一样的大锅饭,住一样的破房子,坚持一天三晌演出。退休演员杨进海把大弦戏当成自己的家,他在演出之余,还主动缝补箱衣、修理刀枪把子、头盔等工作。现任团长、40余岁的姚继春本来住在濮阳市内,家里有临街门市房,还有生意红火的食品加工厂,但他为了大弦戏的生存和发展,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剧团上。姚继春说:濮阳大弦戏1000多年都没有散过团,绝不能叫它在我手里撤了伙,再困难,咬咬牙也得挺过去。姚继春任劳任怨,从不言放弃。
   
    随着国家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濮阳大弦戏的艺术价值和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对此做了大篇幅报道。在省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濮阳市文化局、濮阳县文化局为抢救、保护大弦戏这一即将消亡的“御戏”,曾数次向省市有关部门呈报抢救大弦戏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紧急报告,渴望得到有关部门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援助。2004年8月,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派专家随剧团多日,写出了《河南省少数剧种——濮阳大弦戏目前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详实记述大弦戏的发展现状及艺术价值,上报省文化厅。对此,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已将该剧种列入河南省首批重点保护试点单位,使这一千年艺术奇葩、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濮阳大弦戏,能在中原大地尽展风姿,发扬光大。愿大弦戏如愿以偿。 (刘小江 郭克柱 肖文刚)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5-04-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