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玉简见证千秋祭礼 “济水源头济渎庙”系列之二

2013/8/9 11:26:15 点击数: 【字体:


    金龙玉简 横空出世

  2003年7月,济源市整修济渎庙的工程开始紧张进行。

  一天,施工人员在清理济水源头的龙池时,清出来一个东西,不大,像一个大令牌。施工人员拿水洗了洗,结果洗出来一个白石头。施工人员不知这是何物,交给了在场的文物局工作人员。

  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的卫平复先生是济源市的文物专家,闻讯后他赶到那里,拿着石头兴奋异常,翻来覆去仔细地看,对着阳光看。

  “国家级文物!”卫平复先生对围观的人们说。

  “要不是缺了个角,那该是个国家一级文物!”2004年1月,当我们再次把那块石头拿在手里时,卫老先生仿佛还沉浸在昨日的激动里。

  史载,古代朝廷祭祀济水神时,要向龙池中投送金龙和玉简。这次在龙池中发现的这块石头就是玉简。至于金龙,还从未发现过。由于年代久远,那投入龙池中的金龙、玉简,不是被人捞走便是被水冲走,这块玉简能够存留到今天实属不易,难怪乐坏了卫老先生。

  卫老先生介绍说,这次发现的这块玉简为北宋玉简,呈长方形,下部略残,残长181毫米,宽81毫米,厚18毫米,重540克,为乳白色真玉,表面有模糊云水纹。玉简正面镌刻楷书七行:

  “大宋嗣天子………

  三七人开启同天节金録道场……

  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

  奏上闻

  九天谨诣

  水府金龙驿传

  熙宁元年太岁戊申四月……”

  从铭文内容看,这个玉简是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赵顼登基之后,派遣使者诏告济水神时投送的。在此次祭祀活动中,官方专门开启了“金録道场”向神灵祈愿,并在济水源头投入了金龙玉简。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对中国历代祭祀颇有研究的济渎庙工作人员姚永霞女士说。她说,在古代社会,祭祀是国家的头等要事,在国家的各项祭祀中,渎祀(就是对四渎河神的祭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济水和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与五岳齐名,成为我国名山大川的代表,对济渎的祭祀上古时便已有之,“天子祭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分,四渎视诸侯”。秦汉两代,仍是祭祀不断。秦定天下以后,就曾祭祀济水。汉武帝更是游遍五岳四渎,特别是汉宣帝元年的祭祀更有意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从那时起,对济水的祭礼遂成定制。秦汉以后对济水的祭祀更是有增无减,并成为国家常礼。在唐代礼制中,就把岳镇海渎的祭礼与社稷等同,仅次于天地宗庙而列为“中祀”。元代也明确规定:“国家之祀,先天地,次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有谨而不敢急。”除定期不定期的祭祀之外,自唐代起,历代帝王多对济渎神加以封赠。济水神先是被封为清源公,后来唐玄宗又封济水神为清源王,宋徽宗封其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之为清源善济王,由公至王、美名崇号不一而足。明清两代,朝廷虽削去了济渎神的历代崇名,但祭祀之频繁、祭礼之隆重比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清两代,对济水水神的御祭不下30次,且康熙乾隆两次为济渎庙赐匾。

    祭祀大典 盛况空前

  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它是社会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秦代以前,对四渎的祭祀没有固定的秩序,并且随着社会的动荡,祭祀时有兴废。秦朝统一天下后,将对四渎的祭祀完全固定下来,并修建了祭祀专用的祠庙。汉代进一步厘定五岳四渎祀典,“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状态,对四渎的祭祀多采用“望祭”。什么叫“望祭”呢?古代,在外地做官或因其他原因在外地的人,因为无法回乡祭墓,就“望墓以祭”,这就是“望祭”。“望墓以祭”时,最好是登上高山,望着祖墓所在的那个方向,行祭祀的各种仪式,把纸钱撒向空中。

  天子御祭则是国家的大典。天子选出钦差御祭大臣,然后选择良辰吉日前往祭祀。翰林院负责拟定祭文,并通知府县及济渎庙筹备御祭。钦差御祭大臣在选择日期内携圣旨及祝文奔赴济渎庙祭祀。祭礼有“三献”,分为初献、亚献、终献。府县及济渎庙接到通知后,要通知有关文士武官参加,组织仪仗队,通知全县各行都来听差,通知济渎庙附近十三村前来整理庙容。钦差御祭大臣到达邻庙街村时,所有文官武臣、乡村士绅都跪在路两边迎接。钦差大臣乘八抬大轿,头顶圣旨,首先迎入御香殿。

  第二天开始祭祀。首先在拜殿朝拜济渎神。礼炮齐鸣、乐声悠扬中,官员们祭酒、三拜九叩、诵读祭文。然后,众官员前往济渎池,在水殿内向龙池投入金龙玉简及其他贡品,祈求济水神佑护。仪式结束后,钦差大臣带领原队人马返回御香殿———相当于现在的国宾馆。

  关于祭祀济水神的由来,济渎庙里有一通石碑,石碑上刻录的《龙池石块记》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李继安捎书。

  相传汉朝时某一年,天下大旱。其时,怀州河内县界沟村的百姓李继安经商路过洞庭湖君山庙。他在庙内上香祈福时,一个穿红衣的人忽然出现。红衣人将一封信交给李继安说:“怀州西七十里济源县西北约三里处有一龙池,龙池前有石头一块。用这封信击打石头,就会有人出来,此人长得相当凶恶可怕,但你不必害怕,他不会伤害于你。这封信是玉皇大帝让济水神行雨的命令,你完成任务后可得赏钱二百贯。”李继安按照红衣人的话去做,果然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

  《龙池石块记》是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亲笔书写的。

    龙简承载 一段历史

  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惯用“沉埋”形式。“沉”是投于水中,“埋”是埋于“坎”中,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有金银器、青铜器,还有人和动物,至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龙简”的制度。“龙简”中的“龙”指金龙,而“简”所用材料有金、玉,也有银、铜。在嵩山峻极峰,曾发现武则天所投的金简;在南岳衡山,曾发现唐玄宗所投的铜简;在江苏苏州,曾发现吴越王所投的玉简和银简。

  济渎庙中有两通元代碑刻,记录了元朝皇帝派员到济渎庙投送“龙简”的事情。

  一是立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的“大朝济渎投龙简记”碑,碑中记述了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常以“边境未清,蝗旱间作为忧,故夙夜兢兢,深自克责,谓不有大祈禳无以答……投送金龙玉简标记善功……”二为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所立的“投龙简记”碑,碑中记载皇帝登基之后,中外大和,命“集贤司直奉训大夫臣周应极、洞玄明德法师崇真、万寿宫提举陈日新秉传封香,奉玉符简、黄金龙各二……”

  自唐以来,但凡国之大事,诸如战争、政权更迭,甚或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神祭告。对济水神的祭祀成为国家礼仪中的重要内容。元代统治者试图通过倡导汉族礼教、加强祭祀来稳固其统治地位,所以对山川的祭祀特别频繁。据有关文献记载,元代朝廷到济渎庙举行“投龙简”的祭祀仪式就有十多次。这在全国的山水祭祀中极为罕见。

  在明清两代,对济水的祭祀达到高峰。明代自朱元璋至朱由检,17个皇帝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派钦差到济渎庙致祭。清代时,连皇帝成婚、平定叛乱甚至皇后去世,也都要向济渎神报告。英才盖世的康熙皇帝,在自己五十、六十大寿时也分别派遣官员到济渎庙祭告。

  自唐宋以来,由于国家稳定、收入增加,修庙祭神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封赠也愈来愈高。以济水为例,从最初的“清源公”到“清源王”再到“清源忠护王”等等,随着封号的提升,对济水神的祭祀规模越来越大,礼仪越来越隆重。据记载,济渎庙在鼎盛时期,国家级祭祀一天要消耗将近一万只羊。这可难坏了朱元璋,他登基的时候,由于连年战争,国家财力困乏。眼见着一天一万只羊往未知的神那里送,朱元璋觉得很心疼。他想了个法子,这个法子可视为中国的祭祀改革。

  在济渎庙里有一通“大明诏旨”碑,所立时间是明洪武三年,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在碑文中,朱元璋发表了他的高论,他认为:高山广水,自古有之,英灵之气,受命于上天,岂是国家封号可以称之?而我乃一介布衣,无资格对其加封。且历代封号以当时为宜,为了帮神人正名,各山水神,以山水本名称之。济水神就称为北渎大济之神。

  此外,朱元璋还改革了各州、郡、县的城隍,历代忠臣烈士也都用实号。这样一来,祭祀就随之大大简化,革除了历代铺张浪费之风气。

  济渎庙中还有一通“济渎北海庙图志”碑,这是一幅当时的地图,它描绘了济渎庙在明天顺年间达到全盛时的面貌布局,突出刻绘了庙的主体建筑和庙宇的范围,如同济渎庙的缩微胶片,让人看到了当时的辉煌鼎盛面貌。据这通石碑记载,济渎庙极盛时“本庙官地五顷二十七亩”,规模十分庞大。从“济渎北海庙图志”碑上看,那时的济渎庙就像一座城堡。

  按济源市文物局有关领导的说法,如今的济渎庙正在恢复旧观。

  但今天的恢复旧观显然已不是对昨日的复制,更非历史的重复。古代人们修建济渎庙,是为了祭祀,为了崇神,今天人们修济渎庙,则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祭祀,那种大规模的皇家祭祀,永远停留在了过去,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串足迹。【原标题:玉简见证千秋祭礼 “济水源头济渎庙”系列之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4-02-26 作者:李红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土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