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古建精华数代同堂 “济水源头济渎庙”系列之一

2013/8/9 11:28:22 点击数: 【字体:


    1949年2月,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解放军派人到清华大学,请我国建筑界泰斗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组织编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以备解放军南下作战时保护文物之用。

  在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组织编制的这份古建名录中,毛泽东在“济渎庙”上画了两个圈,要求严加保护。也正是这两个重重的圈,罩住了济渎庙,让济渎庙得以完整保存。

  梁思成、刘敦桢为何把济渎庙列为重要文物?毛泽东为何对济渎庙如此看重?

    济源人的宝贝

  在毛泽东画圈54年后的2003年,济源市出现了在全国都属罕见的特殊救助活动,那就是全民动员维护济渎庙。

  当年7月6日,济源市委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的专题是研究抢救整修济渎庙工程问题。会后,济源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抢救整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的决定》和《关于在全市开展“整修济渎,增辉济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捐资活动的通知》,同时成立了济源市抢救保护济渎庙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兼政协副主席范正刚担任组长。

  济渎庙之所以需要进行抢救保护,原因是由于济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基下沉,济渎池池壁坍塌,严重威胁到济渎庙内北海池周围桥亭、灵渊阁等一批古建筑的安全。

  经过筹备,抢救济渎庙工程于7月18日开工。在开工典礼上,济源市委书记周春艳带领市五大班子领导集体上台捐资,由此掀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保护济渎文化遗产工程———抢救整修济渎庙工程。
  2004年1月中旬我来到济渎庙时,看到的已经是个簇新的济渎庙了。

  前来参观的人不多,冬日的阳光下,济渎庙的山门“清源洞府门”前,几位老人懒洋洋地倚门而立,脸上的表情像门一样凝重。

  谈到济渎庙,一位刘姓老人说:“这庙,可是个宝贝,它护卫着济源哩!”

  济渎庙护卫济源,是刘老人的心愿,也是济源人的心愿。上点年纪的济源人都知道,济渎庙里安放着济源的根。

  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为济渎庙里保留有宋、元、明、清历代古建筑,所以被专家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济渎庙坐北朝南,是为祭祀济水神而建的。济源是古济水的发源地,所以叫济源。《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渎的意思就是独流入海的河流,因为古人认识范围的局限性,所以认为符合独流入海条件的河流只有江、河、淮、济。

    祭水神的地方

  刘老人说济渎庙是个宝贝,这一点儿也不错。就连他所倚着的门,也是个宝贝哩。济渎庙的这座山门叫清源洞府门,之所以叫清源洞府门,是有来历的:在历史上,长江被封为广源公,黄河被封为灵源公,淮河被封为长源公,济水被封为清源公,所以祭祀济水神的地方又叫清源洞府,它的第一道门就叫清源洞府门。这座山门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牌楼建筑。

  陪同记者采访的济源市文物局局长卢建设说,这个建筑构思奇特,仅由四根大柱顶起了三间跨度很大的大屋顶,而且历经四五百年沧桑雄姿不改。山门檐下的华拱采用九踩重昂重翘式,这代表了济水神地位之尊(位居诸侯之列)。

  进入山门,有一条近200米的御道,古时这条路是专供代表皇帝前来祭祀的祭水钦差行走的。其时,文武官员只能文东武西分列两侧。古时,在这条路的两侧种有几百棵柏树,但民国初年,地方政府为了筹款,把柏树全都砍掉卖钱了。

  今天的济渎庙占地130余亩,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形制。济渎庙建筑群分为四大部分,分列在三条纵轴线上。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为御香院,西为天庆宫,各自独成院落,却又浑然一体,整个平面布局呈“甲”字形。据说布局之所以呈“甲”字形也有讲究:一是祭祀渎神乃国家祭祀河神之最高级别,而唯有济水距离都城最近,祭祀最为频繁,暗含雄甲天下之意;二是宗教界理论认为古时此处地貌奇特,状若金龟伏地,庙呈“甲”字形,寓含“金龟探海”之意。此庙前方后圆,也体现了古代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走过明代中期建筑的第二道门清源门,便是渊德门了。

  “这是济渎庙的第三道门,它与后面的大殿、寝宫为整体廊坊建筑,所以这里为廊坊大门,古时祭祀水神的最高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参加人员有钦差、县尹、县丞等官员及随从和宗教人士。”卢建设局长说。

  走进清源门,迎接我的是一片荒凉的空地。这里没有人,只有草和树,草枯着,冷风阵阵吹着,偶尔有一只鸟孤独地飞过。所有的事物都会改变,所有的生命都会枯萎,不变的是穿越事物和生命的历史,是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和组合。

  当年这里的祭祀仪式究竟什么样?当时究竟有多热闹?钦差、陪同的官员是不是要依次行大礼,庄重地向济水神朝拜呢?

  枯草之中,有一棵枯老的古柏。据介绍,这是一棵汉柏,按最保守估计也有近1800年的历史了。在县志、碑刻及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和一些民间的神话传说中,提到这棵古柏的时候都说它是“东汉遗物”。济源人说,当年王母娘娘云游至此,看到济水两岸百姓安居乐业,风景秀丽如画,一高兴,不小心将一个仙桃的桃核吐落于此。桃核植于济水沃土,最终长成参天古柏。清代诗人沈荣昌诗云:“汉家何人留此柏,王母桃核生磐石,伏流千里养根株,脊土百年长寸尺。”

    古建筑的宝库

  倘若古柏有灵,它该看到当年祭祀水神时的热闹场景,它该看到济渎庙的辉煌和骄傲。

  但它同样会看到痛苦、灾难和悲伤。历史总是由两极组成的,比如善与恶,是与非。历史快乐着自己的快乐,也痛苦着自己的痛苦。

  古柏肯定没少流泪,要不然它的身上怎会有那么多的沟沟壑壑?

  清同治六年,捻军张宗禹一部占领了济渎庙。对于这个皇家祭祀之地,他们充满了仇恨。结果很简单,他们放了一把火,烧毁了济渎庙的核心建筑———渊德大殿。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只能看到渊德大殿的遗址了。

  渊德大殿曾经是济渎庙的主殿,现在,它的柱础还在。渊德大殿建于宋初。宋代李戒的《营造法式》中提到,按照宋代建筑规则,柱础直径等于它所顶柱子高度的十分之一至十一分之一。由此可知,现存这些直径在60厘米左右的柱础,它原来所顶的柱子的高度应该在6米至6.6米。原来的渊德大殿,就是由24根6米多高的柱子在顶着。当年渊德大殿该有多雄伟!

  据史载,清康熙皇帝曾给济渎庙御赐“沇济灵源”匾额,乾隆也曾赐匾“流清普惠”。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国宝都毁于一把火中。

  侥幸的是,大火在吞噬渊德大殿的时候,没有惊动济水神的寝宫。这留下的寝宫如今成了河南之最。据专家介绍,这座寝宫是河南省现存年龄最大的古建筑。作为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的文物大省,河南省现存的宋代单体木结构建筑只有两座,一是少林寺后的初祖庵大殿,有900多年历史;另一座就是济渎庙的这座寝宫,建于北宋开宝年间,距今已经有1030年历史了。

  根据《河朔访古新录》记载,济渎庙共有三尊济水神的塑像,前面的大殿有一尊站像和一尊坐像,寝宫内则供奉着济水神的睡像和济水神的三个夫人。

  寝宫后面的龙亭,也叫水殿,建筑艺术价值极高。它的柱础是宋代的,柱子是元代的,而顶部为明代重修,一个小亭就涵盖了几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与龙亭相对的灵渊阁前,有一石刻勾栏,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且保存完整的宋代单勾栏实物。据说建筑界泰斗刘敦桢看到这个宝物时,连声说:“国宝,真正的国宝啊!”石勾栏上的透雕宝瓶和“万”字花纹,是典型的宋式做法。“万”字花纹为佛教图案,出现在济渎庙这一道教场所,反映了历史上的佛道融合现象。

  “济渎庙值得一提的还有长生阁!”见我久久站在济水之源龙池前,卢建设局长说。

  卢局长说的长生阁是个高台式建筑,建于清代,据说是祈求长生不老之处。奇的是,高台上长出个何首乌,这个何首乌与横向长出的柏树交错,体现了长生之意。

  长生阁上藏有“天下第一洞天”石刻。洞天福地之说早在汉魏时就已被提出。到了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桢在他所著的《上经天宫地府经》中完整地提出了洞天福地之说,将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并将王屋山定为天下第一洞天。“天下第一洞天”这几个字是元代大学士许有壬所书,曾嵌于王屋山王母洞。

  明代的蔡汝南将此石刻由王屋山移至济渎庙内。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为保护石刻,因王屋山王母洞海拔较高,石刻在那里风化严重;二是为方便祭祀,相传王屋山王母洞与济渎庙内长生阁气息相通,故移于此,到此祭祀,免去攀登之苦;三是济渎庙为风水宝地,仙境与道境和谐融合,实乃自然天成之美。【原标题:古建精华数代同堂 “济水源头济渎庙”系列之一】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4-02-25 作者:李红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土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