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清清济水 谦谦君子 “济水源头济渎庙”系列之三

2013/8/9 11:23:48 点击数: 【字体:


    三隐三现 终入大海

  眼前所见便是济水之源了。

  一泓池水流自西侧济渎池,池中有珍珠般的泉水不断涌出,水澄澈透底,至清至纯,站立稍许,只觉心如明镜,上下通透,仿佛那水能照透你的肌肤,你的心。不禁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所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济水,古九川之一,曾独流入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沧海桑田,岁月飞逝,现在的济水已经名存实亡,而其辉煌也已成为历史。

  但济水的源头还在,源头之水依然清洌。济水的脉还在,它以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济水坦荡的胸怀里生息繁衍。传说中的黄帝祭天处———王屋山中的天坛山乃是济水的发源地,而今在济水故道沿岸,古文化遗址数以百计。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区就在“伊洛河济之间”。夏禹“导沇而济”,留下治水伟绩;夏王“帝杼迁原”,再创王朝辉煌。充沛清洁的济水滋润着两岸稼穑,推动着古代农业的发展。便利的水运交通促进了沿岸古代城市的形成,济源、荥阳、济阳、济阴、济宁、临济、济南等城市都是喝着济水的乳汁长大的。

  历史上,济水以神奇著称,被称为神水,它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相传王屋山上有一股仙气,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聚于太乙池。太乙池水向东穿过太行,伏地潜行几十公里,至济源城北复出地面。到了这里,它才开始被称为济水。济源城北的济水源头分东西两部分,西为龙潭,东为北海池及珍珠泉。两个源头的泉水汇合而成济水,经孟州、温县后横贯黄河,最后东流入海。据说济水在入海途中三次消失,又三次出现,神奇莫测。

  《尔雅·释水》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礼记·王制》中说:“其时淮济犹独流入海,故得与江河并列。”

  《尚书·禹贡》载:“禹沇(古济水别名),东流为济,入于河(黄河),溢为荥(古荥泽,今荥阳东北),东出于陶丘(山东定陶)北,又东至于菏(今菏泽),又东北会于汶(今汶水),又东北入于海(渤海)。”

  《说苑》曰:“四渎江、河、淮、济,何以视诸侯?能通百川于海焉。能荡出云雨焉,为德甚美,故视为诸侯也。”

    志性高洁 名扬天下

  与其他三渎相比,济水无论从流量及流程上都不能同日而语,但济水仍被人们列为四渎,是因为它的精神因素。历史上著名的“唐济渎问”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问他的一个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

  许敬宗解释说,济之为渎,不是因为水多,而是因为它的品质。济水状虽细微,潜流屡绝,却能曲折千里,独流赴海,表现出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拼搏之性,而此也正是君子之性。其二,“水清莫如济”,济水以其清名扬天下,与其他浊河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能独守其清,不受污染。“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众浊我独清,朝宗得其主”,这种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高尚情操正是中国古代仁人君子毕生追求的境界和必须恪守的修身准则。其三,济水虽纳百谷之水,却能波澜不惊,温文尔雅,润泽万物,泽被百世,而这也是古之君子所必备的谦逊、温和、恩泽天地而不求闻达的秉性。江、河、淮虽然造就了中华文明,但不可回避的是,它们从古至今一直是被作为害河来治理的,对人民也造成相当大的伤害,而济水则没有。

  实际上,济水最初水势也不小,它是后来渐渐变小的。《战国策》中说:“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也就是说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齐国,有济水和黄河作为天险,所以固若金汤。可见济水的流量在当时还是相当巨大的。济水流量大却未对人造成伤害,古人认为这种君子之风值得人们祭祀。

  从众多古代典籍中可知,济水在我国文化水文史上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地位,并非地理原因,更是人文因素。总起来说,济水之所以在古代享有盛誉,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济水具有两种可贵的品格:顽强与高洁。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下《题济水》,以“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赞其顽强;以“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赞其高洁。北宋名相文彦博也在其《题济渎》中用“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概括济水顽强与高洁的品性。

  高洁与顽强这两种品性是古代仁人君子毕生修身的准则,所以济水被历代文人所看重和歌颂。历史悠久的济水,早在秦、汉时期,就频繁地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尚书·禹贡》、《战国策》、《孟子》、《尔雅》、《汉书》、《史记》等。秦汉之后,对济水的祭祀日益隆重并成为定制,历朝国史祭祀部分对济水多有提及,如《旧唐书》、《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等文献中都提到了对济水的祭祀。

  同一时期,有一大批学者对济水河道源流沿革进行考证,从而形成了一股持续不断的济水考证热,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谈到了济水,明代的《济河图论》、清代的《济水沿革考》、《伏济再出东原考》等更是考证济水的专著。另外在诗歌文学方面,唐白居易的《题济水》、北宋文彦博的《题济渎》、清王铎的《济渎池》都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胡为来自古,列渎称诸侯。”(白居易《题济水》)小小的济水充其量不过数尺深,连船只都很难通过,但自古以来就一直同长江、黄河、淮水齐名。

  在我国古代,济水是除黄河之外被人格化、诗化程度最深的一条河流。

    济水悠悠 养育名城

  在济渎庙内还有个北海祠。这是为什么呢?古人所说的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北海远在大漠,难于祭祀。因为济水神与北海神同为北方水神,所以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朝廷在济渎庙内修了个北海祠,以便在此望祭北海神。

  济水流出河南后即进入山东。在山东省,济水可是大名鼎鼎,济南、济阳、济宁等城市都是因为济水的流经而得名的,这些地方都把济渎庙视为自己的根。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前往济南视察,座谈期间,他就曾诙谐地说,你们济南的根在济源啊。

  济南因为泉多而号称“泉城”。在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济南的众多清泉都是因为济水流经而形成的。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趵突泉、珍珠泉等)。”

  济水的水纯,济水的水清,人们当然把它看得很不一般。“济水不仅清澈,而且水性趋下,清而下垂,可饮用,可入药,有止吐疏疾、防癌抗癌、疏通百脉的功用。济水更有德,平地开源,洁清秉德,包容众流而波澜不扬,润泽万物而不滥不竭,有利而无害。”研究济水文化的济渎庙工作人员冯军一提到济水就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在济渎庙内有一白虎亭。古时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此亭位于西方,故称“白虎亭”。白虎亭下有眼泉水,叫眼光池,相传用此水来洗眼可以治眼疾。2003年7月,济源市组织人力对眼光池清淤时,在池中发现了一些古代的茶碗、酒杯等取水之物。由此看来,可能在古代人们就到眼光池中来取水洗眼了。

  附近的村民们把济渎庙一带看作宝地,他们说,这一带产一种特殊的蒜,叫红蒜,别的地方没有。红蒜比其他地方的蒜要早熟一个月,并且蒜薹粗大而少纤维。清朝时,红蒜是只有皇族才能吃的贡蒜。

  2004年元月的一天,我来到济水的源头。站在这至清至静的所在,我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大口呼吸,生怕惊动了这有灵性的水。

  水面上,暖暖地笼着一层轻纱般的雾,淡极薄极。恍惚间,眼前现出一个飘渺的人影,他穿越了时空,恒定在池水之中,那是济水之魂吗?

  如果说济水有魂,那么济渎庙就是济水之魂生息的地方。

  济渎庙,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段辉煌的浓缩,一座文明的宝库,一条有人格的河流的凝固化存在。

  济水正从历史的聚光灯下消失,但是今天,在济水之源,在济渎庙的身边,一座吮吸着济水乳汁长大的美丽城市正在拔地而起,这就是济源市。【原标题:清清济水 谦谦君子 “济水源头济渎庙”系列之三】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4-03-01 作者:李红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土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