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陈家大鼓

2013/8/23 10:43:23 点击数: 【字体:

   
    陈村大鼓,实际上就是陈家大鼓,陈家兄弟做鼓的手艺,是祖辈1000多年延续下来的家传绝活。洛阳市白马寺镇陈村的陈家五兄弟传承了这种制作陈村大鼓的技艺。

  陈家大鼓与皇帝有一段关联。传说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庆典所用的乐器中,就有陈家做的大鼓。鼓声雷鸣,天摇地动,赵匡胤志得意满,雄视天下之时,远在宫外的陈家人脸上也写满了骄傲和自豪。

  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天下的分分合合,朝代的更更迭迭,陈家大鼓肯定也经历了盛盛衰衰,其中也肯定有许多悲欢离合抑扬顿挫的的故事与传说,只不过陈家世代做鼓精细,识文却不多,没有考虑到也没有能力去记载作传,这些故事和传说都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去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让人可叹,可惜。

  陈家造鼓的历史,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当时先祖兴家和兴业俩兄弟,创鼓厂名号为“文成和”,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时,用的就是洛阳白马寺陈家大鼓。后来,到民国初年五兄弟爷爷那一辈,陈家鼓曾一度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各样的鼓除在洛阳销外,还远销到郑州、汝州、三门峡、山西、陕西等。目前,陈家保存时间最长且较完整的鼓身,仍然写有“文成和民国十七年制”字样。因此上,洛阳排鼓数陈家最好,已是不争的事实。陈家大鼓曾经代表洛阳鼓文化厚重历史的一部分,曾起到过方圆几百里旗帜的作用。

  做鼓两关键,选好鼓皮和鼓板。鼓板的讲究,关键在木料的选择。民间传统做鼓,常用的有桑木、榆木、槐木,现在也用法桐。这些木料共同特点是硬实,纹理细密,不容易破裂,其中最好的是桑木,除了木质瓷实外,音质特别清灵。为了让我们有更真切的感受,陈宪超让我们回忆小时候见过的卖油翁卖油梆子,慢吞吞的“梆——梆——”声立即在脑海里响起来,可不,声音灵着呢。这梆子,用的就是桑木。

  鼓皮都是牛皮,而且必须是公牛皮,公牛还得是老公牛,母牛皮厚薄不均,做鼓皮容易断裂。牛皮买下,回到家要褪毛,烧水到一定温度,太热不行,太冷也不行,水放盆里锅里 ,人拿着牛皮,手不能松,运动着让牛皮在水里抖来抖去,觉得烫得差不多了,拿手一抓,牛毛应抓而落,赶紧拿出来,刮掉牛毛。

  该做鼓了。把买回的树截成一段一段的圆木,在圆木上打上黑色的弧线,两人拉锯,顺着弧线一下一下地拉,将圆木段锯成一块一块的弧形板。这是项极费体力的活儿,锯的都是硬柞木,放到几千马力的带锯上,行锯尚且艰难,何况是手拉手推。陈选超回忆刚开始单干鼓厂的日子,弟兄六个三把大锯,从早到晚,也只能拉两个鼓圈的料。

  锯好的鼓板,先放到太阳下让其自然晾干,然后储存到干燥的房间里,至少要一年,把木头的性子都挼掉。做鼓的时候,把弧板拿出来,也不马上就用,先放到炕上炕,炕干以后,开始合鼓圈。

  用皮胶把一块的弧形木板粘合起来,鼓圈做好了,还得再上一次炕,将残余的水份彻底炕掉,而后用刨子修理毛边,推掉鼓圈上木板结合处的疤疤结结,鼓圈光滑圆溜了,该蒙鼓皮了。

  蒙鼓皮更是一项细致活。削成圆形的牛皮四周打上眼,拴上绳子,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铁制的上鼓架上。把做好的鼓圈放到一扇旧石磨上,石磨下打楔子,左一个右一个,随着楔子的增多,石磨上面的鼓圈慢慢升起,顶着固定好的牛皮了,绷紧了。

  跳鼓,一个或几个小伙子或小姑娘,站到绷紧的皮上,轻盈地弹跳,这种方法不知传于何朝何代,据说是为了彻底消除牛皮的弹性。跳过之后,彻底失去弹性的鼓皮被彻底绷紧,在鼓的四周压鼓皮钉上钉子,这鼓的一面就蒙好了,如法炮制,鼓的另一面也很快蒙上牛皮,再在鼓的四周钉上几个拉环,鼓做成了。

    河南人做鼓,从不上油漆,都是白皮鼓,为的是让买家能看出木料的好坏,做活的细密,这样他才相信鼓的质量。【原标题:陈家大鼓】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旅游网 2008-05-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