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2013/4/19 9:27:27 点击数: 【字体: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虽年近八旬,但王素花眼能穿针、手能引线。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绣品古朴典雅,生动逼真,富有鲜明的立体感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飞针走线,神绣异彩,汴绣艺术精灵腾飞。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上绷子四面拉力均衡,松紧度适中,平直无褶皱。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描图必须按图稿描绘,线条流畅,保留原画精神,无漏笔,无渗透。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王素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刺绣工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绣制完成后要经过严格把关,线头修剪齐整,不起毛,不抛起,达到产品质量要求。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装裱要求严格,上浆均匀,厚薄一致,水分适中,托纸平整。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绣画《洛神赋》局部

  开封汴绣,宫廷里走出的艺术珍品

  仲春时节,记者来到开封市东郊清水河畔,造访汴绣大师王素花的宋绣博物馆。年近八旬的王素花,眼不花能穿针,手不抖能引线,精神矍铄,笑声朗朗。

  这双在绣布上飞舞了60余年的巧手,并没有留下太多岁月的痕迹。老人笑说:“我这双手是汴绣赐给我的,我觉得自己就是为汴绣而生的。”

  “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若不是亲眼所见,根本无法领会明代屠隆《考般余事》中对绣女的这般描述。这纤纤巧手织就的不只是山水花鸟,更是民族的灵性,千年的历史。

  “绣绷花鸟逐时新,活色生香可夺真,近世写生谁好手,熙荃画意属针神”。北宋时的这首诗,赞美的就是当时皇城汴梁绣品之精美、绣艺之精湛。

  汴绣亦称宋绣、宫廷绣,源于开封,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五大名绣。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800多年前的北宋,刺绣就十分兴盛,汴京城中,“锦绣之衣,结束不常,一时新装,曲尽其妙”。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皇宫设文绣院,选聘各地善绣工匠授艺,汇集天下300多名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

  那时,汴绣当数华夏大地上技艺最精、价值最高、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绣品,被誉为“官绣”、“国绣”。上达皇宫,下至街隅,东京梦华里流淌的不只有宋词神韵,更有汴绣异彩。

  可惜金兵入侵,宋室南迁,技师散落全国各地,汴绣在兵火水患中逐渐衰微。正是这几百年的变迁,中国的刺绣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的局面,全国各派刺绣无一不受到汴绣的影响。到了清末民国时期,虽然昔日“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汴绣枝叶凋零,但风韵犹存。

  新中国成立后,王素花等老一辈汴绣艺人继承发掘传统工艺,博采各地名绣针法,使汴绣这一奇葩再次绽放。

  1959年,王素花和姐妹们绣出的全本《清明上河图》,被省委、省政府作为国庆十周年的贺礼,献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王素花进京参加国庆10周年劳模观礼活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由于王素花在汴绣艺术传承和创新发展上取得的成就,1995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协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9年,她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代表性传承人”。

  今天的汴绣,作为一张闪亮的名片,承载着中原文化,流传到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2-04-21 作者:杨峰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