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人鉴”、“水镜”和“好好先生”——三国颍川名隐司马徽

2012/4/24 15:06:30 点击数: 【字体: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中,罗贯中用他那如椽巨笔,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位不慕世间功名利禄,甘愿终老林下,行吟泽畔,胸怀满腹经纶,绝世才华,善于识人却又吝语一言的一代名隐司马徽那飘逸洒脱,与世无争的艺术形象。历史上的司马徽与小说中的司马徽虽然有所差别,却也相去不远。他的确是一位饱学、志洁的隐人贤士。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约生于公元174年,卒于208年。他素以知人、育人、荐才、克己而著称于世。被世人称为“人鉴”,俗称“水镜先生”。

    司马徽自幼饱读经史,才高学广,且有君子之风。因有感于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深知祸从口出的道理,因而从不妄加评议人物。如果有人询问他对别人有什么看法,他总是说:“好!好!”,仅此而已。于是人们就送他个外号叫“好好先生”。然而司马徽并非不谙世事,不辩是非的庸碌之辈,他只不过是不愿自命人望,品评他人罢了。事实上,司马徽对人的鉴别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入木三分。对于他认为有真才实学的人赞誉有加,并极力把他们推荐给那些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有时和一些人谈话时只说“好!好!”只不过是认为这些人都是不屑一顾的平庸之辈,为避免无谓的结怨才不置可否。

    汉献帝年间,司马徽见群雄割据,天下大乱,他不愿挤身仕途,参与各路诸侯之间无谓的厮杀,于是下决心隐居故里,躬耕度日。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司马徽大约20岁刚出头,一日他正在树上采桑,荆州襄阳的少年才子庞统乘车前来拜访。18岁的庞统心高气傲,对安于垅亩的司马徽很不以为然。他说:“大丈夫处世,当束玉带,穿紫衣,建功立业,福荫儿孙,怎能如此平庸地虚度一生呢?”司马徽听了庞统的话,就坐在树杈上从容地对他说:“年轻人,你下车听我说,你只知道急功近利,追逐功名利禄,却不知一旦走错了路,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痛苦。陶唐(即传说中的帝尧。陶唐氏部落酋长,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时的伯成子高宁愿舍弃一国之君的富贵荣华而甘心躬耕于田亩;春秋时的原宪宁肯栖身于桑门蓬户也不愿移居官宅深院。你什么时候见过身居华屋丽院,乘坐肥马金车,姬妾成群的人能够成为真正的天下英才,人间奇士呢?人各有志,即使现在有帝王之尊,千驷之富给我,我也不会为之动心。”庞统听了司马徽的一番话,感到十分惭愧,下车向他赔礼道歉。两人一上一下,纵论天下时势,探讨学术文章,谈得十分投机,直到夜幕降临,才携手而归。庞统十分佩服司马徽的才学卓识,司马徽对庞统出色的才能和超凡的见解也十分欣赏。他认为庞统虽然年轻,它日领导南国士大夫之人非他莫属,把庞统喻为江南第一才子。从此以后,庞统名声大振,被世人比做“雏凤”,世人称之为“凤雏先生”。

    建安四年(199年),司马徽为避战乱迁居荆州。在襄阳,他与当地名流庞德公、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并且在此结识了中州名士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饱学之士,并遇到了躬耕于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通过交往,他认定诸葛亮有王佐之器,君相之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下奇才,并把他比做“卧龙”,世人称之为“卧龙先生”。司马徽在与士大夫交往的同时,还设馆教徒,培育人才,他的许多弟子日后都成了一代名臣,像蜀汉的尹敏、李仁等,可谓桃李满天下。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客居于荆州,驻扎于新野。他总结自己戎马征战十几年至今仍一无所有的经验教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自己缺少一个能为自己出谋划策的“智囊团”的支持和帮助,于是就刻意笼络结交荆襄一带的文人学士,广招贤才。刘备拜访了素有“人鉴”之誉,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请他为自己推荐有用之才。司马徽见刘备乃汉室之后,又诚心求教,就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庞统二人。他向刘备指出:儒生俗士,不识时务。唯此二人,身负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能。可以真正辅佐刘备,成就霸王大业。刚好投奔刘备的徐庶,也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求贤若渴,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请出了以后成为他军师的诸葛亮。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南征,刘备带兵南撤,司马徽不幸被曹操掳获,曹操久慕其名,准备重用司马徽,而这时司马徽却因病去世。

    司马徽一生,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却以博学多才,志德高洁,尤其是以识人之能而永远留名于史册。【原标题:“人鉴”、“水镜”和“好好先生”——三国颍川名隐司马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禹州历史名人胜迹》 作者:秦月亭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