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颍川多才俊 察贤有水镜 ———禹州发现三国高士司马徽墓碑

2012/4/24 15:03:25 点击数: 【字体:


    2007年1月3日上午,寒风料峭,雾霭茫茫。在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村所属的潘庄自然村的村东麦田里,一名日本青年手拿地图,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今年60岁的农民王庆根问这名日本青年在找什么,日本青年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回答,他是郑州大学的日本留学生,主攻三国文化。他这次来是寻找三国时期的著名隐士司马徽的墓冢的,如能找到其他实物则更好。
  
    王庆根老人闻听是来观看和研究当地古代名人司马徽的,十分高兴,就把自己珍藏5年多的一通墓碑挖了出来,让这名日本留学生看。日本留学生看到墓碑后十分高兴,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还记录碑文,满载而去,临行时却没有告诉王老汉他的姓名和地址。

    1月4日,在禹州市城区做生意的王庆根的儿子王永伟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看老人,听完父亲介绍事情经过后,这位曾当过三年兵的年轻人十分警觉:司马徽的墓冢真的在当地吗?父亲珍藏的这通碑是谁立的?日本留学生为何能找到这里?
  
    1月5日,带着这些疑问,王永伟拨通了本报记者的热线电话,记者当即决定到现场去看一下。为慎重起见,记者特意请河南省文物考古专家、禹州市博物馆原馆长教之忠先生同行,以便请教。
  
    教老师在车上听说发现了司马徽的墓碑,格外高兴。他说他早就知道这通碑,而且还有别人帮他抄的不甚齐全的碑文,只是没有亲眼见过这通碑。接着他又给记者讲了一个司马徽的故事。  
  
    司马徽生卒年月不详,是古时颍川郡(今禹州)人。他学识渊博,熟读兵书,善交四方朋友,喜游名山大川,是那时著名的高人隐士。
  
    一次,刘备经人介绍找到司马徽,请他指点得天下的捷径,司马徽说:“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得一人,即可安天下。”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军师的故事。
  
    历史上与司马徽齐名的禹州人中,有一人叫郭嘉。此人当时辅佐曹操,使曹操在兴兵之初屡打胜仗,郭嘉37岁时不幸染不治之症,英年早逝。之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打败。曹操败后,曾在军中大帐内面对众将大哭:“有郭嘉在,吾焉能大败!”
  
    几年后,司马徽在南方云游后,回到家乡颍川郡。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重礼请司马徽出山辅佐他。但司马徽生性高傲,号称水镜先生,意为做人、做事清清白白,似水如镜。他视曹操为不忠不义之奸臣,不愿辅佐曹操。后来,他被曹操软禁,再也不能云游四方,从此郁郁寡欢,身染重疾。临死之前,他嘱托家人,生是颍川人,死是颍川鬼,死后要葬在家乡。他在家乡颍河南岸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墓地。他死后,就被葬在了这里。
  
    据传说,司马徽的墓冢有五六亩大,墓前建有祠堂、碑刻等,左前方建有背阴寺,右前方建有洞林寺,前面是流淌不息的颍河,背靠一望无际的平原沃土,人杰地灵。其墓冢香火旺盛,一直延续了数百年。
  
    20世纪初期,司马徽墓前的祠堂、墓碑等,皆被毁坏,仅剩背阴寺和洞林寺。“文革”时期,这两座小寺也没能幸免。

    村民自发保护文物 才使墓碑得以留存

    记者和教之忠老师来到潘庄村时,已是上午10时,王庆根老人和王永伟已经等候多时。在街头路边的一堆棉花秆下面,王庆根老人挖出了墓碑。由于年久,墓碑上的文字已不太清楚,而且多数是繁体字,读起来十分吃力。
  
    教之忠老师蹲在碑前仔细查看后,肯定地说:“这通碑是真的,碑文和我存的记录基本一致。”接着,通过教老师的现场讲读,记者作了一些记录。
  
    此碑长约2米,厚0.4米,上边从右至左横书有“逝者如斯”字样,碑中央上下刻有“汉司马徽先生之墓”字样,碑右部上方刻有“重竖颍川里六甲司马德操碑记”字样,另起一段第一句为“司马天终丧之理”,后面就看不清了。
  
    碑尾留款:“前代理安徽霍山县知事河南督军署秘书宋庆端撰文。日本早稻田大学工学士河南实业厅科长宋庆鼎书丹。中华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季春之月立。”
  
    据教老师辨认,碑文大意是:“司马徽先生是当地的名人,他的祠堂、墓碑现在都被毁坏了,为使其流芳千古,我们这些当地的后人(当地主要几位乡绅)有义务为司马先生重新立碑,让后人纪念他。”
  
    据教之忠老师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有很多文物被砸、烧,司马徽墓冢也没能幸免。当时禹县的文物队曾到这里普查文物,教老师因故没有参加。由于不能保护,教老师就请当地一位文化站的同志为他抄了一份碑文,可不久这通碑就丢失了,从此再也没人见过这通碑。
  
    由于没有物证,当地对司马徽墓冢的保护力度也不够。上世纪80年代初,潘庄村在司马徽墓冢的东边办了一个砖厂,几乎把司马徽墓冢东部与北部的土“吃”光了。
  
    5年前,潘庄村的群众想恢复背阴寺的香火,就发动群众寻找司马徽祠堂及背阴寺、洞林寺丢失的各种碑刻。王庆根老人无意间在距潘庄村10多里的范坡乡的一个村庄找到这通刻有“汉司马徽先生之墓”字样的碑。由于石碑又重又大,王庆根老人就找了七八位乡亲,用马车把石碑拉回了潘庄村。因新寺没建起来,他就把这通碑埋在了地下。这一埋就是5年。

    传说故事有不少 增加了神秘色彩

    潘庄村的乡亲们听说记者是来了解有关司马徽墓冢的事,就七嘴八舌地向记者讲了不少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其中有3件事最有可信度。
  
    一是王永伟讲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的砖厂一直在司马徽墓冢东部取土,一天在墓冢东部20米的地方发现一副木棺,在场的群众也不知道保护,就当场把棺材撬开了,里面没有尸骸,却有不少明光闪亮的珍珠、玛瑙,群众纷纷乱抢。可能是因为那些珍珠长时间没见空气,见到空气后,在氧化作用下,很快就自动粉碎了。随后,群众搬走棺材,发现棺材座下面有一条通向墓冢主体的通道,能通过一辆独轮车,而且洞内还有独轮车的痕迹。由于洞内往外冒烟,没人敢下去看个究竟,就把洞给填上了。
  
    二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讲的。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砖厂烧砖。一天晚上,他发现有人盗墓,由于对方人多,他没敢出声。天亮后,他发现墓冢前被人挖了一个深坑,露出两扇大石门,石门有2米多高,石门内往外冒着淡淡的白烟。当天上午,干活儿的群众就把这个盗墓坑给填上了。
  
    三是几个老年人讲的。“文革”时期,为“破四旧”,村里派了五六个成分比较高的人去挖司马徽的墓,而且是从墓顶上开口。没干几天,这几个人不是做噩梦,就是生病,挖墓时只好不停地念叨:“不怨他,不怨我,全是大队干部逼俺的。”但就是这样,这墓还是挖不下去,最后大队干部也不再叫挖了。

    墓碑对研究三国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王庆根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和教老师一起来到潘庄村东1公里的田野里,在一处凸起的地方,王庆根老人指认说,这里就是司马徽墓冢的所在地。 
  
    记者看到,司马徽墓冢所在地比周围稍高,一条村道从墓冢的正上方通过,墓冢右前方的洞林寺已不见踪迹,左前方的背阴寺仅剩两间破房,在一处凸起的孤土堆上单立着。墓冢的东面和北面是已经停产的砖厂。
  
    记者下到深有20多米的坑里,墓冢的主体依稀可辨,几块残缺不全的汉砖裸露在地面上,在冬日的寒风中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据教之忠老师介绍,司马徽的墓冢距今已有1800多年,这期间历经战火和人为破坏,墓冢肯定多次被盗。如果现在要进行发掘,首先要取得上级的批准,这要经过一个过程,比较麻烦。其次,司马徽墓冢经过多次严重破坏,有价值的东西已不多,所以发掘意义不大。但司马徽墓碑找到后,将进一步证明,司马徽就是颍川郡人,他生在这里,葬在这里,这对进一步研究三国人物和三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郡人。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18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刘备会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曾向其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从“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国演义》第37回)以及《三国演义》第35回的内容来看,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属于与世无争的闲云野鹤类人物。他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且琴艺甚高,与庞统私交甚笃,并称呼庞统为弟。
  
    北方战乱时,他寓居襄阳。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交往,且关系甚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曹操欲大用之,可惜他不久病死。【原标题:颍川多才俊 察贤有水镜 ———禹州发现三国高士司马徽墓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晨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