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安阳

郭氏泥塑的钟情与坚守 ——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松太

2017/2/9 14:31:00 点击数: 【字体:

   
    “郭氏泥塑”是安阳市滑县上官镇上官村郭氏家族起源、传承发展至今的一个具有独特雕塑风格的民间手工艺术。“郭氏泥塑”自清末年间形成,具有浓厚的民间雕塑艺术特色。时至今日,安阳、鹤壁、新乡等地的众多庙宇、殿堂、寺院还可见郭氏几代传承人创造的塑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古老的雕塑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大型塑像技艺不易掌握,愿学此技艺者少之又少,再加上仍旧是传统小作坊式的制作,“郭氏泥塑”的发展举步维艰。即便如此,作为“郭氏泥塑”的第三代传承人郭松太,仍旧在坚持不懈地传承发展这一古老艺术。
 
    堂兄为师 终圆儿时梦想
 
郭氏泥塑的钟情与坚守 ——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松太
 
    郭松太出生于河南省滑县上官镇。从小就喜欢画画的郭松太,在上小学时就开始拥有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梦想——塑像,而这个梦想的萌生是缘于一部名为《宁死不屈》的电影。当时,郭松太虽然年纪小,但在看见电影中一个外国人做雕塑的画面时,却热血沸腾、异常兴奋。郭松太就想着以后干这个。
 
    短短数秒的画面点燃了一个年幼孩童的梦想火苗,身边从事雕塑行业的亲人带来的则是更多潜移默化的影响。郭松太的大伯父郭家修是郭氏泥塑的第一代传承人,郭松太从小就是听着大伯父的传奇故事长大。据说,郭家修当年在山西逃荒的时候,曾寄宿在一座寺庙,休息时不慎蹬倒了神像。寺庙里的人异常愤怒,作势要打他一顿。郭家修连忙说:“别打了,我给你们重新捏一个。”
 
    “郭氏泥塑”技艺高超,内涵丰富,其雕塑手法均属独家秘技。塑造出来的神像自然比被蹬倒的神像更加出神入化,原本一肚子火的人们都啧啧称奇,热情款待了郭家修一番。如此一来,郭家修既解决了当时的温饱问题,也留下了这一段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后来,郭家修将自己的技艺传给了儿子郭秀甫。
 
    在伯父与堂哥的影响下,郭松太对泥塑更增添了许多神往。高中毕业后,一家人开始为郭松太的未来出谋划策。一天晚上,郭松太父亲的一个牙医朋友在家里做客,闲聊中提议让郭松太跟着自己学牙医。正商量着,堂哥郭秀甫进门来,希望郭松太能跟着自己学泥塑。本就对泥塑念念不忘的郭松太立刻就答应了,从此跟随郭氏泥塑第二代传承人郭秀甫走上了泥塑艺术道路。
 
    继承绝技  打造大型泥塑 
 
    泥塑作为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在制作中,有的使用模具,有的纯手工捏制,其中学问很多。郭氏泥塑以制作大型泥塑为主,题材涉及庙宇中的十殿阎君、哼哈二将等神像,还涵盖各种经典戏剧人物。
 
郭氏泥塑的钟情与坚守 ——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松太
 
    郭氏泥塑制作工艺繁琐。单从使用的泥上,就分为粗泥、沙泥、细泥三类。一个完整的塑像要经过立骨架、拍片、封眼、捏手、刻画五官、冲泥粉、栽线、栽韵、立粉、浆脸等数十道工序方可完成。
 
    而在这些工序中,又包含着很多独家秘技。比如塑像时,郭松太靠着老师交给他的口诀公式,仅凭一双手就可以非常协调地设计一尊塑像的各部位比例,从不用尺子丈量。“金像一道晕,捏像一道边、一手遮半面、三庭五眼……,这些都是祖传的经验。”郭松太向印象河南网小编详细讲解了这其中的奥秘。
 
郭氏泥塑的钟情与坚守 ——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松太
    欣赏郭松太的作品,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这些泥塑柔中有刚、泥中有骨、安谧中隐藏着激越,浮荡中自有一股从容。这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内涵仅凭模式化的造型手法是很难传达出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像的内在把握。“塑像时,一定要弄清这个人物,他为啥要这样站,内心想的啥,动机是啥。一切内心想法都显现在塑上,你手的变动和你内心的思维、想象是互换的。你不但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布局,还要知道塑像原型的品性。”郭松太如此说道。
 
    数十年的泥塑生涯中,郭松太不仅继承了先辈们的技艺绝学,还大胆探索,创作出了《关公》《财神》《岳飞沙滩练字》《纳福呈祥》《夜观春秋》《赞美新生活》等诸多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的大型塑像。郭松太也被当地人称为“雕塑高手”。
 
    执着坚守 创新亦有界限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是社会的最强音。在众多传统工艺纷纷思变求生存的当下,郭松太却显得有些“固执”。
 
郭氏泥塑的钟情与坚守 ——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松太
    “好多民间的东西都是历代传承下来的,有些人就不了解这个民间艺术,不了解这些神的来源与故事,胡乱改变,他能塑造出什么好的作品?就像那些流传下来的戏剧画件儿都是非常精彩的,你咋个改法?古时候的不同装束都有不同的意义,特别是哼哈二将,所穿戴的东西,每个部件都不能变,不能错。”郭松太严肃地说:“老的东西不能改变。”
 
    “非要创新的话,只能在材料和装饰上去点缀它,本质的东西不能改。即使是美,你也要知道它的内在!”
 
    听了郭松太的一番言论,印象河南网的采编人员深觉钦佩。大型庙宇神像的传承,不能轻易的变化,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悠远古老的历史,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古老神灵的尊崇。随意的改变是一种亵渎。它是世代工匠人传承下来的模式,一个神像的造型、表情、以及它的穿戴等内容与形式代表的是人们的一种敬仰。所以,动一发则牵全身,在创新与传承方面,郭松太保持着更多的谨慎。或许,这种保守,更是一种完整的继承。
 
    无论是参与制作的传统手工艺者,还是欣赏感受传统工艺的群众,都应该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叫创新,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工艺都适宜创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