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知识 >> 浏览安阳

小南海文化 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见证

2014/1/6 11:57:29 点击数: 【字体:


    安阳 灿烂的文化
  
    核心提示: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功成之后,她选择了太行山麓的一处山林住下。这块好地方就是如今安阳磊口乡的清凉山。
传说毕竟是传说,考古证明,早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了。到了氏族公社鼎盛时期(新石器时期),人们活动的范围便扩大到了中部和东部平原地区。安阳有全国著名的小南海文化(旧石器时代)和后冈文化(新石器时代)。小南海文化因其填补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受到考古学家重视,郭沫若称之为"小南海文化"。后冈文化因其三叠层,考古学家才知才知道仰韶在先,龙山居中,小屯在后,填补了我国考古研究的一项空白。梁思永因之一举成名。

  进入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更是创造出灿烂的殷商文化。"中原文明殷始创",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安阳殷墟有三宝--甲骨文、青铜器、都城遗址。"这是从文明的产生与进程的角度,高度评价殷墟的价值和意义。

  曹魏时期,曹操夺取邺城后,把这里作为他的王都。安阳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中心,在邺城便聚集了许多名流学士,形成了一个邺下文人集团。在曹氏父子的带动下,安阳诞生了光辉的建安文学。

  在殷墟成功申遗、周易准备申遗之时,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于安阳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感受安阳文化的厚重与博大。

   小南海文化  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见证

   引读:1960年3月,小南海水库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声炮响,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就此重见天日。这是一座溶岩洞穴,洞口朝东,背依大山,前为开阔地,东南距洹河近一华里。洞向西南延伸,深约50多米,宽约2--3米,高约2.5--3米。当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旧石器考古专家安志敏主持了第一次试掘。1978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掘。据洞口两次试掘得知,文化层厚6米左右,可分5层。出土有石器7078件,多种动物化石及用火灰烬。石器一般器形较小,绝大部分为人工打制的石片。石料以燧石为主,石英次之,也有少数火石、石髓及石灰岩等,种类计有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状器和多种刮削器,也有少数装饰品。动物化石有野驴、披毛犀、水牛、野猪、斑鹿、羚羊、狗、猩猩、鸵鸟蛋、刺猬狼等动物种属。
     
    据放射性碳十四科学测定,洞穴的文化遗存,上层堆积距今约13000年,下层距今约2--2.5万年。其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当;从石器看,两者还有遥承渊源。小南海原始洞穴遗址是河南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新中国成后在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被郭沫若定名为"小南海文化"。它填补了考古研究上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缺环,为人类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小南海在安阳西南25公里,安阳县善应镇境内。从安阳坐车到善应镇,过了水治后,路就开始坎坷不平。再往前,则成了一条沙石路。据同行的人说,这条路直接通到了山西省。车行近一个小时,到了善应镇,看到的是一条主街随着洹河而弯曲,一些民房随意从主街向两侧延伸,兰砖兰瓦,上面长满的野草,让人更多联想到的是沧桑。街两侧房屋大部分用涂料或瓷砖进行了装饰,稍稍透出现代气息。

        洹河,这条孕育了安阳灿烂文化的河流,逢横(水)而入,逢善(应)而出,就是在善应镇溢出地面,成为地表河的。从善应镇政府所在地向西行二三公里,便是远近闻名的小南海了。这里有安阳八大景之一善应松涛,这里有石窟雕刻的代表小南海石窟,这里还有旅游风景区小南海水库。而最有史学价值的则是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

  沿着山间崎岖的小路蜿蜒而上,在靠近山顶处,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个毫不起眼的洞穴,如果不是洞侧的原始人雕塑,我们不敢相信这就是被郭沫若称之为"小南海文化"的原始人洞穴遗址。站在洞穴前,看着洞前正在制造工具的原始人的塑像,我的心穿越时空,飞到了25000年前。

  25000年前,这里温暖湿润,洹河顺着山谷蜿蜒向东北流去,清清的河水滋润了这片土地,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饮用和捕鱼之处。山上高高的树木和茂密的灌木丛,让我们的祖先倍觉亲切。再往东则是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野驴、披毛犀、水牛、野猪、斑鹿、羚羊、狗、猩猩、鸵鸟蛋、刺猬狼等动物出入草原、森林,低吼高唱。

  一支原始人的队伍历经艰辛,从北方辗转来到此地。他们从北京周口店而来,他们的上门齿呈铲形结构,颧骨高,颧面前突出而较垂直,阔鼻型,下颌呈圆枕,具有山顶洞人典型的面部特征。

  他们中领队者是一位女性,这支队伍的成员都是她的儿孙。他们都认识自己的母亲,但却难以弄清自己的父亲是谁。女人是这支队伍的主宰。
这位女性来到了小南海,看到洹河从山前流过,山上林木葱葱郁郁,山下绿草生机勃勃,各种动物奔走其间,各种果实挂满树上,多年来的经验告诉她,这是一片富饶之地,是最好的安身之地,她便命令队伍停下来,将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居住之所。

  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天然洞穴当居住地,这样才能抵御暴雨、风霜、大雪的侵袭,才能保证生命的安全。他们不知找了多久,不知在大树下、岩石下住宿了多久,只到有一天,他们队伍中的一个人发现了现在的这个天然溶岩洞穴,他们才兴高采烈地搬了进去,那兴奋劲一定不比我们搬入百万豪宅差。因为从此他们将能够住下来,由岩洞去抵挡风雨。

  这个洞穴高2.5-3米,宽约2-3米,洞口向西南延伸,深约50米。我们最早的祖先就选择这个洞穴住了下来。他们分工逐渐明确,男人们去山上、草原上狩猎,到洹河里捕鱼,女人们抚养子女、采摘果实。有时,发现一头猛兽需要众人围猎,女人们也和男人一样加入到狩猎的队伍中来。凶狠的野兽有时将近前的狩猎者扑倒在地,其他人一拥而上,用手中的石块、棍子与猛兽搏斗,终于,猛兽寡不抵众,更主要的原因是抵不过我们祖先手中的武器,倒了下去。他们高高兴兴地把野兽拖了回去,每人平均分得了一块肉。

  狩猎过后,他们也会闲下来,这时,他们会制造工具。早在北京周口店的时候,他们就懂得了制造工具。从石器看,小南海人与山顶洞人还有遥承渊源(这似乎说明小南海这支原始人群来自于北京山顶洞人)。而今,他们依靠自己在改造自然中获得的知识,大量挑选强硬脉石英、石英石、燧石,火石、石灰岩等岩石和矿物制造工具,以燧石为主,石英次之,也有少数火石、石髓及石灰岩等,他们制造的工具有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状器和多种刮削器,他们还知道了二次加工,使石器更加锋利,成为细石器。他们就是这样运用人类的智慧战胜了凶狠的野兽,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上万年过去了,距今13000万年前,这个洞穴又住进了又一原始人群,他们也许是上一原始人群的延续,或许是从别处迁徙而来,他们和曾住在这里的祖先一样,狩猎、捕鱼、采摘果实,所不同的是,采摘果实越来越成为谋生的主要方式。【原标题:小南海文化  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见证】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安阳新闻网-广电报 2007-5-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