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知识 >> 浏览安阳

县级文化遗产——内黄梅花拳

2013/12/31 9:13:19 点击数: 【字体:

县级文化遗产——内黄梅花拳

县级文化遗产——内黄梅花拳


    梅花拳是一个源远流长、古老而神秘的优秀传统拳种。习练时以五种姿势进行,并且呈梅花状,故称梅花拳。内黄梅花拳是明末清初由梅花拳第四代传人邹志刚、孟友德传入内黄。他二人一个传拳,一个传掌。清朝顺治年间,内黄后化村的王登榜、内黄丁庄的杨炳先后拜梅花拳四代传人邹志刚,蔡光瑞为师,正式习练梅花拳,同出一门、情同手足的王登榜、杨炳师兄弟,经常在一起交文习武,切磋技艺,拳术长进极快。杨炳得梅花拳真传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一身好武艺。《内黄县志》和《彰德府志》称杨炳“虎项猿臂,技勇绝伦,作文雄壮,下笔立就”。具有文韬武略之才的杨炳,起初并无仕途之意,他倾其所艺,在内黄广为传授梅花拳法。许多得意门生学成之后,便到附近地区创办武场收徒传艺。众徒知其先师杨炳是内黄县人,所以称自己习炼的梅花拳为内黄梅花拳。

    内黄梅花拳自开创以来,有“文场”、“武场”之分。而且“文场”指导“武场”。其“文场”以佛、儒、道和周易理论为指导,教育门内弟子遵“三纲”沿“五伦”、袭“八德”,修身养性,练神练气。“武场”以古代兵法思想、军事谋略为指导,要求门内弟子刻苦练功的同时,以静止动,避实击虚,敢打必胜,胆气为生。内黄梅花拳动作结构对称,紧凑动静分明,刚柔相济,连打带拿,一气呵成,一切动作以柔顺为上;强调内练气,外练形,内外兼练。因其招式朴实,变化多端,攻防技击性强,既可养身健体,又可开发人的智慧,因此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康熙五十一年冬,杨炳在壬辰科武殿试中被康熙点为武探花。后授其为御前侍卫兼京营都司。后因政绩突出,又加封为通议大夫。杨炳得中探花进京后,将内黄梅花拳术在京传授。但没有公开拳名,至今,北京梅花拳习练者还称其练的是“老杨拳”。

    乾隆初年,杨炳辞朝返乡,侍奉老母。为使内黄梅花拳永代相传,发扬光大,规范发展。已近70岁的杨炳在乾隆七年(1742年)写了梅花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著《习武序》。《习武序》汲取了中国古代兵法精华,又揉进去了儒家、佛家、道家、易学的深奥思想和法则,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色,被包括内黄梅花拳在内广大梅花拳习练者奉为瑰宝,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广为流传,为义和拳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杨炳同时在运河西岸广收弟子,趋庭施教,为义和拳运动奠定了组织基础。例如义和拳运动的发祥地——河北咸县沙柳寨,山东冠县梨园屯等梅花拳的故乡,到现在拳民还称他们的拳术是“杨炳师爷传授的”。梅花拳发动并领导了清末的义和拳反帝爱国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其中,杨炳和他的《习武序》功不可没。

    由于梅花拳弟子从政者极少,文字记载也很少。只有杨炳一人竞技而胜获探花,加之其著《习武序》流传很广,因此,杨炳是梅花拳史上具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代宗师。

    内黄梅花拳,花开四方,香逸万里。自杨炳始创以来,以内黄为中心,遍布冀、鲁、豫等地,辐射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至今内黄县531个行政村,村村习练内黄梅花拳,多者百余人,少者十余人。自1990年以来,先后有加拿大、新加坡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内黄梅花拳弟子来内黄寻根祭祖,切磋技艺,交流研讨。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枣乡内黄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