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当代郑州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郑州

老照片讲述郑州居住变迁(一)

2013/5/3 14:23:41 点击数: 【字体:

    
    老胡今年65岁了,他指着自己拍的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的照片,老花镜后的眼睛里闪着怀念。 

    半个世纪 两座土坯老房旁 换成了3栋别墅

    老胡的老房子曾经坐落在二七区侯寨乡,上房建于1974年,右侧厢房建于1962年。承载了老胡上半辈子时光的老房子,均为土打围墙、砖镶四角及门口。老房子顶盖红瓦,上面老式小瓦垒脊。“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啊。”老胡感叹地说。
   
    这两所老房子距离郑州市区很近,当年,老胡和妻子的洞房就设在右侧厢房里,他的3个儿子也陆续在这间老房子里出生。
   
     “正房和侧房住了我们一家十几口人,真是有点挤。”老胡回忆说,当他的两个弟弟结婚时,他家已经盖起了楼房,此后,一家人先后搬出了老房子。
   
     在老胡拍的另一张照片上,并排立着3座小别墅。“这是我的,这是我三弟的,这是四弟的。”老胡兄弟几个的新房就在老房的遗址附近,每座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如今条件真是好了,那么大的房子,只有我和老伴住。”老胡说,住的房子大了,但随着孩子陆续搬出去住,家里少了以前的热闹。
   
     老胡还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了他家乡居住条件的变化。一张彩照上,黄土沟壁被并排掏出几个房子模样的洞穴,如今,洞穴口四周长满了青草。老胡说,这都是他祖辈和父辈居住过的房子,早已荒废了。
   
     “这些年,咱们郑州的居住条件变化太大了,我的父母就经历了从土房到土砖混房,再到楼房的过程。”老胡说,他在市区还有一套房,他平时住在市区,偶尔到市区边的别墅住两天。
   
     20年来,老胡和家人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而藏在老胡心头的对往日的回忆也越来越多。他说:“郑州发展了,咱老百姓的居住需求也变了,幸福感也越来越多了。”

   
    1985年,胡文彬搬进卫生路18号院1号楼。这幢新楼的脚手架还没有完全拆除,作为新时期郑州市第一幢由私人投资兴建的商品房,这幢楼可谓开了郑州楼市的时代先河。

    郑州“第一代商品房”里 如今,仍然人丁兴旺

    卫生路18号院占地面积不小,即使1号楼在1985年建成后,这个院子的其余空地仍被作为打麦场存在了很长时间。
   
    如今,在高楼林立的郑州,只有5层的1号楼显然被淹没得没有一丝特色。但当年,这幢只有5层高、3个门洞的单元楼,可是开了时代先河的一幢楼房。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4年以前,郑州没有一幢商品房,私人涉足房地产绝对是个禁忌。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郑州的楼市,更让政府想尽一切办法缓解市民住房紧缺的现状,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被提上日程。后来,郑州华豫商品住宅开发公司的经理李金安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以自己私人企业的名义投资兴建了1号楼。
   
    当年,胡文彬的父亲在省农机局任职,单位集资在这里买下商品房分给职工,他们一家有幸分到了一套三居室。
   
     “脚手架还没有卸完,多数住户就搬进来了。”胡先生的老父亲说,在那个时候,三室一厅的房子可是大房子,在普通市民眼中,那套房子的价值相当于现在200平方米的住宅。
   
     胡文彬说,建1号楼时,很多职工天天来这里观看,眼巴巴地望着它盖起来。
   
     如今,在这幢老楼的一层,还镶着3块石碑,其中两块石碑来历不小,一块由时任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孙化三题写,一块由时任郑州市市长的胡树俭题写。
   
     如今,两块石碑的碑文仍崭新如初,“创出住宅新路子”和“创建公司 造福人民”的大字,诉说着这幢民居的辉煌。
   
     眼下,1号楼仍然人丁兴旺,54套住房住满了居民。虽然几年前搬出了这幢老楼,胡文彬没事时仍去那里看看,回忆一下当年住在郑州第一幢商品房里的幸福滋味。

    30多年前,东周新村在东周村千米之外开始了扩村运动,曾经被称为郑州东区第一村。如今,两个东周村已不见往日踪影,真正新的郑州东区也已初现规模。

    美貌东区渐长成 旧村新村难再寻

    1972年,位于郑州东郊的东周村人口不断增加,不少村民家出现了住房难和盖房难的问题。当时的东周村生产队决定,将距离村子八百米的庄稼地作为盖房用地。
   
    那时,周福祥的兄弟姐妹多,家里居住房屋不是很宽余,再加上老周自己也结婚生子,一家人住的房子就更显拥挤了。
   
    1973年,周福祥在东周村外八百米远的那块庄稼地里,第一个盖起三间瓦房,成为东区的第一户人家。
   
    老周说,这三间瓦房宅基地的南边和西边是沙土堆和槐树林,北边和东边是麦田地,向南200米住着雷达部队的官兵。
   
    当时,为了能尽早把房子盖起来,老周自己买砖灰、拉沙子,在村民们的帮助下,仅用了一个月,三间崭新宽敞的瓦房就拔地而起。经过简单布置,老周一家从八百米远的老房子里搬了出来,一家人在空旷的野外过上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由于离村子比较远,老周上班走了,偌大的院子就只剩下妻子和孩子们了,为了改变院子里空旷冷清的环境,妻子就在院子的里里外外种满了槐树。
   
    半年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在老周家周围陆续盖起了房子,这里人气越来越旺,慢慢形成了一个新的村子,东周村村民们亲切地叫它东周新村。
   
    1998年,老周一家人经过商量,把老房子扒了,在原址上盖起了一栋两层小楼,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2003年,东周新村的居民已经有100多户。老周院子里外的槐树,也已长成参天大树。
   
    随着城市规划的进程,老周所在的东周新村要被拆迁了,当城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在老周的二层楼上面写下大大的“拆”字时,老周一家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住了30年的老院子。
   
    如今,往日的东区第一户早已不见痕迹,东周村和东周新村也只在老周的照片上留下了回忆的光影。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07-4-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