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濮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争鸣:僧一行到底哪里人?

2014/12/9 15:37:04 点击数: 【字体:

    名人能产生名人效应。古代名人的籍贯多有争议。僧一行作为世界上最早测定地球子午线长度的我国杰出的天文学家,其籍贯更是争议四起,莫衷一是。就目前而言,僧一行的籍贯主要有河南南乐、河北巨鹿、河北魏县三说。
 
  “魏县说”是因境域变迁从“南乐说”衍生而来。只要搞清“南乐说”和“巨鹿说”的真伪,就能说明僧一行的籍贯问题。
 
  僧一行原名张遂,是唐初名将、郯国公张公谨之曾孙。按中国传统,张公谨的籍贯就是僧一行的籍贯。不过,史书记载也不尽相同。据新旧《唐书》载:张公谨为“魏州繁水”人,僧一行为“魏州昌乐”人。经查,两者实指一地,只是因历史时期不同,县称谓不同而已。据明正德本《大名府志》及今本《南乐县志》记载:西汉置乐昌县,属东郡。乐昌县在东汉初年废置。西晋于原乐昌县故地复设县,更名昌乐,属魏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从昌乐县西北部分置繁水县,同属魏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昌乐县并入繁水县。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3年),改繁水县为昌乐县。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昌乐县更名南乐县,仍属魏州。再查考魏州,原名魏郡,北周改之,五代又更名兴唐府、广晋府、大名府。南乐县从五代到民国初年,长期为大名府所辖。由上可见,南乐县是由乐昌、昌乐、繁水沿革而来,唐时的魏州繁水、昌乐即今河南南乐县。
 
  下面再说一下“巨鹿说”及其真伪问题。长期以来,“巨鹿说”与“南乐说”并行于世,影响很大。此说最早见于《太平广记》和《宋高僧传》,清光绪续修本《广平府志》亦言:“辖县巨鹿有樊水村(亦作繁水村),且传有张公谨墓”,后经史家、学者广泛引用,以误传误,延续至今。其实不然。古文献所言的繁水是一县名,而不是一村名,与巨鹿县无关。再考巨鹿,汉置南栾县;隋改称今名,属襄国郡;唐初改襄国郡为邢州,元改邢州为广平路,明改广平路为广平府,巨鹿仍属之,直至民国。由上可知,巨鹿县从隋至民国,从未属过魏州或大名府。至于樊水村(繁水村)的张公谨墓,据查,巨鹿县历史上确有樊水村(繁水村),但樊水村(繁水村)却实无张公谨墓,很可能后人因“繁水”关系附会所致。
 
  “巨鹿说”以讹传讹,盛行于世,其原因除上述魏州繁水县误以为广平府巨鹿县樊水村(繁水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巨鹿县原名南栾县,南乐县也由繁水县经昌乐县改置而来。南栾的“栾”字与南乐的“乐”字,繁体字非常近似“栾”字繁体为“欒”,乐字繁体为“樂”,两字除上部中间“言”和“白”有差异外,大部相同,古读音又相近,极易混淆。南栾与巨鹿一脉相承,其县境有樊水村(繁水村),又传有张公谨墓,故误传至今,未予更正,形成了一行籍贯说的错乱。
 
  说僧一行为南乐人,为何又有魏县人之说呢?这是因为僧一行的籍贯归属地发生了变化。众所周知,考证认定古人籍贯应以现域为准,只要把古今地望结合起来,才能找出相应的客观区域。
 
  僧一行故里今在何处呢?经研究考证,僧一行故里应在今魏县边马村。原因有二—
 
  一、史载僧一行及其曾祖张公谨为“唐魏州繁水或昌乐人”,而魏县边马村原为乐昌、昌乐、繁水县城。复据今本《南乐县志》记载:乐昌、昌乐县治所长期在仓陵北,而仓陵北就是今魏县边马村。繁水县治所在繁水镇,而繁水镇就在今魏县边马村北2里处。直到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繁水县治所才出魏境,南移南昌乐(今南乐县西北谷村),边马一地遂改名北昌乐。这就是说,僧一行曾祖张公谨在世期间(公元584年-632年),繁水(昌乐)县治尚在魏境。
 
  二、古人墓址所在地是判断其故里的重要标准。边马村北确有僧一行曾祖张公谨墓。南乐、大名县旧志对此记载备详。唐郯国公张公谨墓在“南乐县西三十五里王村堤西旧繁水城南”,“大名城(600094,股吧)南三十里边马集北门外,三官庙北百余步,冢墓遗址尚存”,另据《边马集北石桥碑记》载:“东至仓颉冢,西至潘太师墟,南至葛贵戚庄,北至张公谨墓”。四者相去不远,现都有原址或遗迹可寻。另外,又据1985年魏县文物普查小组实地查证、勘测,张公谨墓在今魏县边马村北门外三官庙旧址北15米处,该墓因漳水多年冲噬,已无封土。
 
  张公谨及其曾孙僧一行既然是唐魏州繁水或昌乐人,而当时的昌乐、繁水县治所仍在今魏县边马村,张公谨墓又在今魏县边马村北,那么按史学常理,张公谨及其曾孙僧一行的故里应在位于今边马村的昌乐或繁水城内,也就是说他们祖孙应为今魏县边马村人。
 
  僧一行故里又是如何从河南南乐县转属河北魏县管辖呢?我们可结合史载看一下其籍贯归属地变化。魏县、大名、元城、南乐同属魏州或大名府,四县壤界相连,犬牙交错,县界屡有变易。据今本《南乐县志》、《魏县志》记载:边马之地原属西汉乐昌县。东汉建武年间,乐昌县废入魏县、元城、东武阳,边马之地及今南乐县西北部纳入魏县版图。西晋又在乐昌故地置昌乐县,边马之地复入南乐境。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析昌乐县西北部置繁水县,边马之地转归繁水县管辖。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3年),繁水县改名昌乐县,边马之地又重归昌乐县管辖。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改昌乐为南乐县,边马之地自然就成为南乐县地了。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因南乐县城已奉诏为避黄河水患东迁今址,致使边马之地远离县城,又为大河所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故而划归大名县。1940年8月,分魏县漳南地及大名县西南部(包括边马之地)置漳河县;1944年8月,漳河县撤销,其地全部并入魏县,边马之地从而转属魏县管辖,至今无改。
 
    综上所述,僧一行籍贯同其曾祖张公谨一样,原属河南南乐县,中经大名县管辖,现转属魏县。最后,我们只能这样说,僧一行历史上是南乐人,而现在已是魏县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燕赵都市报(2014-10-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