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濮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濮阳

枣梆:粗犷豪放 委婉活泼

2013/4/17 11:37:41 点击数: 【字体:


    花乡戏韵话菏泽,梨园竞秀迎盛会。2006年6月13日晚,由菏泽市委、市政府主办的“花乡戏韵”菏泽市十大名演员演唱会首次在山东剧院举行。其中声情并茂的菏泽枣梆《素兰告状》让省城观众充分领略了菏泽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

  同年7月份,从山西长治传来的消息则让我市戏曲界倍感振奋。一行70余人的菏泽枣梆剧团从当年正月来到长治,一唱就是半年,从这村到那村,台口一个接一个,好戏一台连一台,场场观众爆满。当地《长治日报》专门刊登消息称:“很难想像,在受电视、网络等文化媒体冲击,戏剧正被人们冷落的今天,一个外地剧种竟然在我市城乡连演半载不衰。受到群众的欢迎———她就是山东省菏泽市枣梆剧团。”

  据介绍,枣梆是1880年前后由山西的上党梆子传入山东菏泽,受本地方言的影响逐步演变发展而成。1960年,谐其原音,并因以枣木梆击节伴奏,便将剧种定名为“枣梆”,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广为流传于菏泽以及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 。

  谈起枣梆的历史渊源,菏泽市地方戏剧院负责人苏本栋告诉记者,枣梆的起源要从山西人到山东经商说起,从菏泽山西会馆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立的碑碣中可以看出,远在乾隆甲辰(1874年)以前,鲁西南一带就有山西人“远服贾而通货贿”了。这些山西商贾中有会唱山西戏曲者,便于闲暇时教当地人清唱。学唱的人逐渐增多了,便有了唱“围鼓戏”的习俗。最早被聘为教师的艺人是潘朝绪(绰号“大闺女”,枣梆艺人尊称他为“潘师爷”),先后在郓城一带收徒传艺,这里便成为枣梆的发祥地。第一批枣梆艺人有珍珠帘、史文秀、樊武扎、庞石贵、侯福勤等,并在郓城县组成了第一个枣梆职业戏班,取名“义盛班”。

  自清代光绪年间建立第一个枣梆班社“义盛班”以来,菏泽在各个时期都培养和涌现了许多在艺术上颇有造诣,在群众中颇有声望的知名演员。如吴凤珠(旦角,艺名“小板”)、樊自瑞(红脸,艺名“大鸡”)、樊欣贤(红脸,艺名“樊三”)、李世魁(司鼓)、王新鼎(黑脸,艺名“大金鸽”)、梅新贺(小生,艺名“小明”)、刘富贵(小生,艺名“如意”)、邢德稳(小生,艺名“连从”)、桂相连(旦角,艺名“狗旦”)、于恒久(旦角,“艺名五贝”)、梁宝兴(黑脸)、赵凤来(红脸)、鼓师梁世友、樊作诗等。

  苏本栋告诉记者, 1980年后,各地枣梆专业剧团相继撤销,业余剧团也愈来愈少。目前,全国仅存菏泽市戏剧院枣梆剧团这惟一的戏曲专业演出团体,号称“天下第一团”。菏泽枣梆剧团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表演团体。50多年来,名角辈出,好戏连台,先后排演了《蝴蝶杯》、《天波楼》、《牡丹向阳开》等100多个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近年来,排演的《生儿容易养儿难》、《包公卖官》等新创剧目。先后荣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剧目奖等奖项。

  枣梆剧种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加之有对其他艺术形式较强的兼收并蓄的吸纳能力,因此显得朝气蓬勃,生机盎然。通过几代人的继承和不断丰富、创新,逐渐形成如下明显的艺术特征。以菏泽枣梆戏唱响长治为例,全体剧演职员精神振作,形象良好,演出阵容强大;人物脸谱和戏装栩栩如生,乐队、报幕人员、电脑字幕、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庄重严谨,台风活泼严格;演职人员不论花旦、小生,也不论是花脸、黑头和老旦、丑角等,个个根据人物的背景、性格和心理,进行演唱和打斗,人物念白、唱腔清晰到位,使观众能看懂、听懂;枣梆的剧目充满了扶正惩恶、清正爱民、侠胆义肠、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从而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看了头晌看下晌,不看枣梆心痒痒”,成为当地观剧的一大人文特征。【原标题:枣梆:粗犷豪放 委婉活泼】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菏泽市人民政府网 2011年01月1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