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走进驻马店 >> 印象驻马店 >> 浏览驻马店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话说天中民间玩意儿

2013/4/16 10:15:54 点击数: 【字体:

    位于天中之地的驻马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底蕴厚重,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遗存下来的传统年俗和传承下来的民间玩意儿,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传统特点,保留了原始古朴的图腾文化,展现了天中之地节令习俗的生态原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活文物”。

    每到春节期间,天中大地的民间玩意儿便纷纷复活起来,随着一阵阵鞭炮声响起,锣鼓声传开,玩玩意儿的民间艺人便陆陆续续进了村。舞龙的、舞狮的、踩高跷的、玩旱船的、玩肘阁的、玩竹马子的、玩大头吼的、玩犟驴的、玩二鬼绊跌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村里村外,锣鼓喧天,人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天中大地的民间玩意儿从春节开始,到元宵节前后达到高潮,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习俗的民间玩意儿,花样翻新,精彩纷呈,令人耳熟能详,让人目不暇接、百看不厌、流连忘返,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欢乐,也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舞龙,是劳动人民为了祈求生活平安、吉祥,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而演变下来的一种民间拟兽舞。“龙”到各家讨彩头,人们争相接龙、发利市。天中舞龙多为布龙,但龙头、龙尾都是竹篾编的,缀上龙冠龙纹,龙形毕现,威风凛凛,龙背与龙腰采用不同颜色的布料制作,或染成不同的颜色,龙背颜色较深,一般为红色或者棕色,并做出色彩斑斓的龙鳞,龙腹则是纯粹的绿色、浅蓝或粉红色,龙身约十几米长。舞龙的是十多位壮汉,分两班人马,便于替换。舞龙时配有打击乐器,只舞不唱,在铿锵有力的鼓乐声中,龙前由一人持杆领舞,杆顶竖一能转动的圆形龙珠,发出“螺螺”的呼声,龙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头随珠起舞,龙身游走飞动,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左右摇摆,上下翻滚,宛如行云流水,恰似腾云驾雾。周围看客,欢声雷动,场面壮观,气势恢宏。

    舞狮,俗称“玩狮子”、“打狮子”,也是杂技的一种。舞狮寓意驱邪辟鬼,百害不侵,吉祥喜庆。狮子头用粗布在模具上糊成,图眼、画鼻,内有一木棍支撑。狮子皮是一张画布,狮毛多用麻染而成。狮身用厚布染成黄色,外用粗绳子勒麻批成狮毛,分层缀于黄布之上,每层相压三分之二,黄布前边缀布条,作披时的系带。狮尾用细竹木条捏弯,缠上麻纰染成的尾毛。表演时一般由两位演员,一人顶狮头,双腿作狮前腿,双手紧抓木棍,做狮子摇头、晃脑等动作,从狮眼里窥视前方;一人披狮皮,双腿作狮后腿,亦从狮眼里窥视方向。小型狮子班需10余人,一人舞绣球,数人敲打铜器、舞狮、搬摆道具。若几个狮子同舞,大狮子需两人,一人顶狮头,一人演狮尾;小狮子一人即可。舞狮有文武之分。文狮有行走、蹲卧、睡觉、打滚、挠头、挠痒、抓耳、理毛、舔毛、抖毛、擦脚、伸懒腰等动作进行表演,给人以温驯、乖巧的印象。武狮子则为腾挪、直立、闪跳、咆哮、登高、窜火圈、沿钢丝、滚跷板等饶有风趣的高难动作,表现出狮子勇猛、彪悍、强大的王者气概。双狮舞表演,一般是由一人身着戏曲武生服装,头扎云布,手持用红绸扎制的彩球,先开拳踢打,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匐,忽而摇头摆尾,既有喜、怒、哀、乐之形,又有动、静、惊、疑之态,精彩不断,妙趣横生,观者拍手叫绝,喝彩声此起彼伏。

    踩高跷,是古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给自己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一般用一至三尺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表演者将两脚分别绑在木棍上,然后用绳索缚于腿部,分别打扮成青蛇、白蛇、渔翁、媒婆、道姑、和尚等戏剧人物。有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不停地踩动,在唢呐的伴奏下,众人边舞边唱,变换队形,表演出滑稽有趣的动作或故事情节,以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旱船,即在陆地上行驶的船,因为无水故称旱船。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其周围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海蓝色的棉布裙。船上面装饰有红绸、纸花、彩灯、明镜等物。乘船者一般为两人表演,也有四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多是姑娘(媳妇),站在用竹蔑、彩纸扎成的假船中间,露出上半身,双手提住船帮。另一老翁打扮的手握船桨,做冲船状。表演时行走碎步,似船在水中移动,二人边舞边唱,一般唱太平调,歌词多为吉祥祝福。玩旱船需要跑,跑时老翁(艄公)划桨引船、带路,并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的在表演中,往往是快速小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也有几只船的,三五成群,一线儿排开,与“艄公”默契配合,协调一致,时起时伏,随波而动,展现出水上跑船时的生动画卷。同时,有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或唢呐伴奏,使得气氛热烈、喜庆激昂,颇具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

    肘阁,是两人组成的一个表演单元,借助于特别打制的铁桩、铁芯,构成框架式造型,铁桩上缠有布条以防伤身,下边一身体强壮的男青年担当,俗称“驮家”。主要是以腹臀部为基点,依靠桩架将一名幼童扮演的戏剧角色驮于头顶上方,组成一个单元,俗称“一架”。“驮家”为了保持上部的平衡和姿势的优美,双手(或单手)须放于腰部,用肘部的力量支撑双肩,故名“肘阁”。由于“肘阁”动作复杂,体力消耗大,表演难度也大。顶肘阁者既要身强力壮,又能把握人体的重心和力量的平衡。在肘阁架上表演的演员,要求年龄小、身体轻,所穿的服装是比较宽大的古代戏服,这样不仅可以遮掩铁坎肩,又能增加美感。由于观众看不到里面的结构,更增加了神秘色彩。肘阁全高接近九尺,使表演具有戏剧色彩。肘阁艺术凭借独特的主体装置和富丽堂皇的艺术造型及精美的表演技艺,给人以“空中芭蕾”的感觉。
竹马子,是用竹篾扎成马形,用彩纸和布裹糊马身,色彩鲜明,形象逼真。马身高约1.5米、长约1.2米,马身中间设空洞,下边用布遮掩,表演者多为青少年,身穿戏装、头戴戏帽从洞里钻出来,将马跨在腰间,下面用布遮住,手持马鞭,脚蹬马靴,跑圆场,仿马跳,边舞边唱,煞是好看。另一人则扮作马童(实则武生),既表演马的翻腾动作,又指挥竹马跳舞。还有一种是:骑马人打扮成小姐、公子哥,一人一马,前头一手牵着缰绳摇晃不停,四对竹马,八人表演,后边跟着掂衣裳巾的(即拍马屁者)。还给县官拿驴屎蛋子当点心,边表演边拿驴屎说:“县老爷该吃点心啦!”像此类斗乐的动作非常多。竹马子属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主要在农村传统喜庆节日及开业庆典等时进行表演,表演动作是碎步、虎跳、正步跳转、举双手拦马、跳马、双手逗马,步法有丁字步、剪子股步、八字步等,唱词是《十二个月》等。
大头吼,也叫大头和尚。扮大头和尚的戴一个大头假面具,身着僧衣,手持拂尘。扮女演员的身着彩旦戏衣和头饰一套、折扇一把。表演分为三节:第一节,和尚头戴喜笑的大头面具,上场后做开门、扫地等佛事动作;第二节,由一男演员扮演的女子上场,表演为小跑步,有拾金钱、整容等动作;第三节,两人见面后,通过捅耳、敲头、扑、闪、躲、拉等动作,表现出幽默风趣的场景。舞蹈时伴有大鼓、大锣、堂锣、小手钹等打击乐器,鼓点有长锣、走边锣、跳马鼓等。随着舞蹈的节奏变化,时而紧锣密鼓,时而哑然无声,只做表演,颇具哑剧风采,能让观众随着演员的表演思绪万千、感受快乐。

    犟驴,是一种民间舞蹈。驴系用竹篾扎结,以布裹身,图画而成。驴鬃、驴毛皆用麻染,脖子带有碰铃。表演者为两人,一人骑驴,一人牵驴。骑驴的一般是男扮女装,牵驴的扮成老翁。演出时,骑驴的晃动驴身,发出铃响声;牵驴的挥动马鞭,牵驴上场。双方相互配合,并做出上坡、下坡、翻沟、过桥、跳高岗、走圆场等高难动作,时而跳叉,时而滚打,动作矫健有力、干练精湛。牵驴者时而在前,时而退后,动作滑稽,幽默风趣。表演无固定唱词,锣鼓始终伴奏助兴。

    拉死驴,一般有锣、鼓、镲伴奏。表演者为三人,一位扮老汉拉驴、一位扮老婆送闺女、一位扮闺女手拿芭蕉扇紧跟其后,各自以不同的舞蹈动作表演。主要是跑圆场、过河、上坡、下坡、卧驴等。三人相互配合,风趣幽默,表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二鬼绊跌,又称“二鬼扳跌”、“二鬼摔跤”,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类似木偶,由单人进行表演。表演者身着特别的服装,将道具牢牢绑在背上。道具是由木头刻绘成的两个鬼头造型,有戴帽子的,有不戴帽子的。“二鬼”衣服包括两个外套、两个大褂,衣服下隐藏的是木头做成的肩和腿。再用几根绳子将木制道具绑在表演者的腰部。表演者两手穿上和“二鬼”打扮相称的鞋子,与两脚一样着地,然后扑滚翻腾,形成背上“二鬼”相互对视、搭肩厮打的状态。以抡、转、滚、翻、摔、扫、踢、挡、下绊、托举等摔跤动作,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技巧,并综合利用戏剧、杂技、武术中的踢、翻、滚、旋等动作要领,给观众以“二鬼”打斗、摔跤的喜剧效果。表演者幽默风趣,动作逼真,活灵活现,逗人发笑,动人心魄。

    除此之外,还有腰鼓队、扭秧歌、推花车、扁担轿、担经篮、姜公背姜婆、赵匡胤背荆娘、武大郎看天书、青龙舞、鹤舞、打虎、鱼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玩意儿,因篇幅有限,不再一一赘述。愿天中大地的民间艺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继续坚守、传承、弘扬,并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再创辉煌。□王太广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驻马店新闻网(2013-02-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