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周口

“鲁迅戏”与鲁迅及其作品

2013/5/23 10:16:31 点击数: 【字体:

“鲁迅戏”与鲁迅及其作品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几部根据鲁迅作品创作的戏,如民谣清唱史诗剧《鲁迅先生》(张广天编导)、话剧《孔乙己正传》(古榕编导)、话剧《无常·女吊》(郑天玮编剧,王延松导演)、河南曲剧《阿Q与孔乙己》(陈涌泉编剧,卓鉴清、李杰导演)等。这些戏一出现便引起了戏剧界的关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其焦点是如何改编鲁迅的作品,在改编的戏剧作品中如何体现鲁迅作品的精神,等等。有人认为,戏剧创作者热衷于改编鲁迅的作品,但有的并没有领会鲁迅作品的精神,而是“借鲁迅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是“拿着鲁迅说事”,真正在作品中反映鲁迅精神的却不多;也有人说创作者是为了追赶时髦,借鲁迅的“招牌”找“卖点”进行商业“炒作”等等。
    
    我不否认这些说法的可能性,但是,就我所接触的几位创作人员的情况看,他们之所以创作“鲁迅戏”,首先还在于他们对鲁迅作品的喜爱,他们改编鲁迅的作品是感到有“话”可说。这说明,鲁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光辉,鲁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他的价值等,仍然为广大读者所重视;同时也激发了今天的戏剧创作者的创作激情,想通过创作“鲁迅戏”来体现鲁迅的精神,我相信这是多数创作者的愿望,问题是:你究竟做得怎么样?
    
    关键是要理解鲁迅
    

    尽管“鲁迅戏”的创作者们都在“努力地”体现鲁迅精神,但结果却很不一样。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是《无常·女吊》和《阿Q与孔乙己》。
    
    《无常·女吊》是以当代人的视角,用艺术思维的方法串联起鲁迅的《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头发的故事》、《无常》和《女吊》等作品,通过阐释鲁迅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即对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生命价值的思考。该剧通过对一代知识分子内在心态的揭示和对生与死的阐释,体现出一种对历史与现实、历史文化与现代人文环境的思索。整个作品以涓生和子君串连起鲁迅几部作品中的人物,转换自如,合乎情理。结尾在音乐的烘托下,把新无常、女吊和旧无常、女吊4个人“吊”起来,唱着“不回来”的歌,显得特别有韵味,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该剧的演出趣味性很强,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欢迎,但就剧本创作而言,这个戏还缺乏一定的厚度。这是一出反映“五四”时期“觉醒了”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戏,但剧中对知识分子的内在心态开掘不够,有些地方显得缺少内蕴。
    
    《阿Q与孔乙己》的创作者努力在作品中开掘鲁迅笔下的人物性格,进而体现出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作品把阿Q与孔乙己放在一个空间来写,通过对阿Q与孔乙己不同性格的刻画表现了一种共同的心态和同样孤独、麻木的心灵,只是这两个人物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戏中多次通过阿Q与孔乙己对某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来展示他们性格的差异,揭示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戏中有一场戏是孔乙己为押赴刑场的阿Q送行,集中展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的悲剧命运。这场戏是很有意味的。但是,戏中让孔乙己同吴妈发生“恋爱”与阿Q“争风吃醋”的情节,却破坏了孔乙己这个人物性格的统一,于剧情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孔乙己正传》的创作实际是对鲁迅作品的一种演绎,除了“孔乙己”3个字与鲁迅有关系外,剧中所写孔少成从喜到悲的人生悲剧以及孔家与丁举人家的世代冤仇等复杂情节,都与鲁迅作品没有关系;同样,《鲁迅先生》也没有实现创作者的目的。有人说,张广天写的《鲁迅先生》“实际是在写他自己”,他想宣扬鲁迅,将鲁迅“神化”,但思想的陈旧和对鲁迅理解的偏狭,束缚了他的艺术思维,使得该剧的艺术质量也打了折扣。
    
    手法可以多样
    
    实在说,改编鲁迅的作品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改得好更不容易。鲁迅先生生前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改成戏,但是,戏剧界却一直关注着鲁迅及其作品。三十年代有话剧《阿Q正传》,四十年代有越剧《祥林嫂》,五十年代有电影《祝福》,八十年代有电影《伤逝》、《阿Q正传》和话剧《阿Q正传》、《咸亨酒店》,九十年代有越剧《孔乙己》等等。这些作品创作手法多样,艺术质量也各有千秋。就其中的几部话剧作品看,其手法基本上大同小异,即以鲁迅的一部作品为主,同时纳入鲁迅其它作品中的人物。《咸亨酒店》不用说,两部《阿Q正传》都是如此,鲁迅对这样的方法也是肯定的。1934年,田汉根据鲁迅的小说创作了《阿Q正传》,曾把剧本的第一幕送给鲁迅征求意见。鲁迅看后说:“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那编排,将《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进去,以显示未庄或鲁镇的全貌的方法,是很好的。”(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相对而言,今年出现的几部“鲁迅戏”,其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就有了明显的不同。除《鲁迅先生》外,其余几部作品都不拘泥于鲁迅的某一部作品,有的甚至驰骋自己的想象,以不同的手法和形式来阐释鲁迅。尽管艺术水平仍有差距,但这些努力无疑为鲁迅作品的改编提供了一种可能。
    
    由此看来,“鲁迅戏”的创作能否成功,主要不是方法和形式的问题,而是创作者的水平(思想的和艺术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如果比较准确地把握了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那么,不管你以什么形式来表现,都有可能写出内涵丰富的作品来;反之,如果像鲁迅所说采用的是“胡调”的手法,硬把自己的“想法”塞给鲁迅,把自己的“膏药”往鲁迅身上“贴”,那么,不论你的作品如何地花样翻新,都将离鲁迅越来越远。作者:刘平【原标题:“鲁迅戏”与鲁迅及其作品】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1月20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