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周口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周口

戏曲艺术片《清风亭》:将舞台艺术搬上电影银幕

2013/4/28 16:19:43 点击数: 【字体:


    家喻户晓的古典悲剧《清风亭》近日被河南省豫剧二团搬上了大银幕,该片用电影的艺术手段,以实景结合棚景的拍摄手法,将戏曲的“写意”与景物的“写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传统老戏到戏曲电影

《清风亭》是一部流传百年的古典名剧,明清时期已广为流传。该剧反映了人们对知恩图报、仁义孝悌的尊崇,对恩将仇报、忘恩负义行为的憎恶。

从传统舞台剧目到戏曲电影,《清风亭》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据河南省豫剧二团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清风亭》就是豫剧须生的常演剧目。而后,该剧曾因内容涉及“因果报应”、迷信色彩被停演。2007年,在文化部、中国剧协、河南省文化厅等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豫剧二团聘请国内知名主创人员加盟,对老戏做了大段删减,并最终将其更名为《清风亭上》。2009年11月,该剧应邀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戏剧节,由于现场条件限制,这场演出没有纷纷扬扬的雪花助阵,没有搭建画龙点睛的清风亭,没有华丽的灯光、舞美、音响做修饰,有的只是传统戏剧舞台上最简单的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即使是这样,原生态的《清风亭上》还是凭借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精彩的表演,打动了在场的每位观众,本届戏剧节评委会主席、法国文化部戏剧司总督伍兹更是对该剧大为称赞。同年,豫剧《清风亭上》以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和谐统一和较高的演出场次,荣获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2010年10月,戏曲艺术片《清风亭》开拍,并于今年春节期间完成了后期制作。豫剧名家、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和豫剧马派传人柏青在片中均有精彩表演。

影片主题颇具现实意义

不管是舞台演出还是银幕电影,唱腔永远是戏曲艺术的主要承载手段。戏曲艺术片《清风亭》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豫剧唱腔和悲剧风格,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在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得到充分表现。剧中张元秀的扮演者李树建以深厚的唱功和极具爆发力的情感表达,在审片时就使到场的观众几度落泪。“李树建的表演技术在电影银幕上被放大,精致感更为强烈。颤颤巍巍的古稀老叟形象、处处迸发的真情实感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中国剧协理论研究室主任崔伟说。

据该片导演朱赵伟介绍,《清风亭》虽然是传统剧目,故事情节已没有悬念,但电影中演员形神兼备、淋漓尽致的表演仍具很大看点。该片多处使用蒙太奇手法,改变了戏曲的原有场次分割,在保持舞台演出的整体框架基础上,加快了影片的叙事节奏,使情节更为紧凑。为尽量淡化戏曲和电影之间的“虚”“实”矛盾,朱赵伟在拍摄手法和演员表演方面下足了工夫。“我一直提倡‘能情者,而后能传情’,相信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一定能打动观众。”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何向阳则认为,“电影中谈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很具现实意义,不论古今,在金钱和权势面前,人的价值观很容易被扭曲,除恶扬善的《清风亭》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而崔伟指出,作为一部影视作品,《清风亭》将老一辈优秀表演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完整录存,能为后人留下较为珍贵的资料。

在审看完该片后,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认为,戏曲电影发挥了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双重效果,对传统戏曲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觉得该片比舞台演出更具艺术震撼力,在拾婴、认亲、大义这三段情的表现上大量使用细节刻画,观众在欣赏时也没有了台上台下的阻隔感,更易产生共鸣。

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内知名戏曲学专家朱万曙在肯定戏曲电影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把舞台表演搬上银幕,对戏曲人来说本身就是个挑战。因为在戏曲的审美特征中,虚拟化是很重要的一点。这就要求电影手法、大量实景和戏曲本身的审美特征巧妙融合。如果每一个生活的小场景都被实景取代,无疑会减弱戏曲的虚拟性。对于一些喜爱戏曲的老观众来说,在审美的心理上也许会觉得别扭。”此外,他还认为戏曲电影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着传统艺术在当代如何继承发展的问题,“保存传统戏曲的原貌,并不意味着不发展,总是以老面孔示人就无法给观众新鲜感,戏曲需要开创新的发展道路。”(记者李珊珊)【原标题:戏曲艺术片《清风亭》:将舞台艺术搬上电影银幕】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1-02-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