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信阳

孙叔敖“其俭逼下”议

2014/12/10 10:01:25 点击数: 【字体:

    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说到两位诸侯国的宰相:楚相孙叔敖与晋相孟献伯。他们的共同点,可以用“俭朴”二字归纳。
 
    孙叔敖任楚相,坐的是母马拉的普通运输车,吃的是粗饭、菜羹和干鱼,冬天穿羊皮衣,夏天穿葛布衣,面带饥色。韩非子评价孙叔敖:“良大夫也。其俭逼下。”也就是说,这位“良大夫”的“俭朴”,威胁到了下层官员。平心而论,韩非子对孙叔敖的评价,不算过于极端,他是一分为二的,肯定孙叔敖是“良大夫”而不是贪官污吏或善于作秀的沽名钓誉之徒,他说孙叔敖“其俭逼下”却并无褒义,并非褒扬,恰恰相反,倒是一种谴责:你都坐母马拉的普通运输车了,你的下属还能坐什么车?你都吃粗饭、菜羹和干鱼了,你的下属还能用什么膳食?你都冬穿羊皮衣、夏穿葛布衣了,你的下属还能穿什么衣?你都面带饥色了,你的下属还能怎么过日子?
 
    我之所以对韩非子说的“其俭逼下”做这样的解读,而不将它解读为以身作则,上行下效,以己之“俭”而为下属做出榜样,带动政风官风的建设,从晋相孟献伯之“俭”以及韩非子的态度中,或许可以得到答案。孟献伯任晋相,吃无两样菜,坐无二层席,内无衣帛之妾,出无副车随从。对此,韩非子没有直接评说,只是记载了苗贲皇的“非议”,“是出主之爵禄以付下也”。在此语境中的“付”字,可以译作“讨好”。谁都看得出来,苗贲皇的“非议”,其实就是韩非子的“非议”。孟氏之“俭”与孙氏之“俭”如出一辙,且同在《外储说左下》中,韩非子又怎会去赞扬孙氏之“俭”?
 
    韩非子对这两个“俭”之实例的评价,都涉及一个“下”字:前者“以俭逼下”,后者“是出主之爵禄以付下”。同样是“俭”,却有“逼下”与“付下”之别,原因就在两个“下”字含义不同。“逼下”之“下”,乃是下级官吏;“付下”之“下”,则是“下人”即草民。对于孟献伯之“俭”的非议,角度有所不同,说的不是威胁下级官员,而是出卖君主赏赐的爵禄以讨好“下人”,性质比“其俭逼下”更严重。当然,“以俭逼下”也好,“是出主之爵禄以付下”也罢,其要害并非对于“俭”的排斥,而是对于“礼”的维护。
 
    儒家重礼,法家重法,在“隆主”这一点上,他们并无差别;在维护等级制度这一点上,也没有什么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才会说,“(礼教)创始者是孔子,实行者是韩非、李斯……世人尊孔子而薄韩非、李斯,真是2000年来一大冤案”。儒家与法家都推崇一个“俭”字,但他们更看重“仪序”与“国典”。韩非子对于孙叔敖以及孟献伯之“俭”的基本态度,反映的不只是法家的价值观念。就是韩非子评价孙叔敖的那两句话,也是从孔夫子评价管仲的“良大夫也。其奢逼上”套过来的。
 
    对于官吏之“俭”,“逼下”之“下”与“付下”之“下”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付下”之“下”喜欢官吏俭朴,因为官吏越“俭”,搜刮民脂民膏的事就越少,也越容易体贴百姓之苦,为他们多办实事;“逼下”之“下”却不然,尤其是那些看重待遇贪图享受的官吏,很容易有受“逼”之感,“只怕货比货”,心里舒坦不起来。有关官吏待遇的规定,只是上限而不是下限,只是规定不能超过某种档次,而不是规定必须到达某种档次,孙叔敖之“俭”与孟献伯之“俭”都无可厚非。在官场之中,他们却有可能被当作另类。而且,仿照“其俭逼下”逻辑,还可以有“其勤逼下”“其廉逼下”,如此等等,不是还曾有人说如实上缴红包的“负面效应很大”,没有顾及“左邻右舍”么?
 
    但从“草民”或“下人”的角度去看,“其俭逼下”有何不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福建日报(2014-08-26)
0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