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信阳

民歌《八段锦》飘出“八月桂花”

2013/5/2 15:47:21 点击数: 【字体:

民歌《八段锦》飘出“八月桂花”
信阳中国民歌研究会副会长王平安讲述该歌与《八段锦》渊源。
 
民歌《八段锦》飘出“八月桂花”
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几棵近百岁树龄的桂花树。

  82年前,鄂豫皖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一群唱熟了信阳民歌《八段锦》的百姓,学会了唱一首相似曲调的歌曲,歌词却大为不同。“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华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呀,亲爱的农友们呀,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这首民间小调承担了宣传革命的任务,并创造了新的历史,成为中国的红色经典歌曲。

  河南商城县 “戏痴”改编民歌《八段锦》

  河南商城位于南北分界线上,既有北方人的粗犷,又不乏南方人的细腻。地方戏剧、曲艺众多,人们喜以歌舞表达情感,商城因此被誉为“歌舞之乡”,一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更使它全国扬名。

  在商城革命纪念馆,保留着一份《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手抄歌本。1982年5月,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曾回忆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听说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商城县顺着这个线索调查下去,认定词作者是该县居民王霁初。

  1929年,共产党领导的豫东南商城暴动成功以后,12月25日红军占领了县城。王霁初走出了王家大院,融入到欢庆的群众之中。可红军把这个富家子弟关了起来。关在牢房中的王霁初写了歌颂红军取商城的歌《打商城》,“民国十八春,红军打商城,打得民团乱纷纷,喜坏我穷人。”

  随后,商城县苏维埃准备召开庆祝大会,文艺宣传工作者忙开了,写传单、贴告示,还编了许多顺口溜、快板书、文言诗、白话文。不知谁想了个点子,编个歌唱唱苏维埃,有人就推荐了商城的文艺能人王霁初。

  王霁初爱戏成痴,把收集的一肚子民歌一股脑儿地往外倒。他先唱了支《淮调》,大家觉得这个调子有点太悲了;又唱了个《砍柴调》,大家一听嫌太软了;唱了个《手扶栏杆》,又太俗气了。他唱了一支又一支,最后确定了《八段锦》曲调。《八段锦》原来的歌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游到下呀嘛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呀哈,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

  “《八段锦》是格式化的民歌,同一个曲子,八段不同的景子,‘景’是情景故事的意思。”信阳中国民歌研究会副会长王平安清唱了一小段民歌。

  在宣传革命时,要找一首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来团结民众、宣传政策。朗朗上口,在当地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八段锦》承担了这一重任。王霁初改编后,歌词经过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的吴靖宇、陈世鸿等人润色,因为首句“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因此得名。“这是起兴手法,不受时间限制,不但指桂花,还指红军像桂花一样开遍天下。”曾任商城县文协副主席的余水对记者解释歌名的由来。

  《八月桂花遍地开》原有数段,因为后几段歌词多宣传政策,真正流传广泛的是歌曲前三段。1930年初,王霁初参加筹建商城县苏维埃红日剧团,并担任团长,这是鄂豫皖苏区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剧团。

  1932年秋,王霁初随红四方面军西征。这首歌也突破了地域局限,随之传遍全国。当时身在大别山腹地的百姓不会想到,这首民间小调改编的歌曲会成为中国的红色经典歌曲。桂花也在多年后成为商城的县花,在距离县城四五里路的铁佛寺公园,一个汇集多个品种桂花的世界桂花博览园正在打造中。

  河南新县 苏维埃庆祝会上唱出“八月桂花”

  新县和商城两县毗邻,历史上同为鄂豫皖苏区,更因一首红歌牵系在一起。两县并无直达客车相通,从商城到新县,坐中巴、被当地人称作菻木的三轮摩托、小巴,经余集镇、沙窝镇,三个多小时后辗转到达。

  新县,位于绵绵起伏的大别山腹地,小潢河绕城而流。城里开菻木的司机热情地介绍,“等到八九月份小潢河边上的桂花开了,我们这更漂亮。”同样认定《八月桂花遍地开》源自本地,新县强有力的论据,正是8月丹桂飘香这一时间节点。

  1929年农历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庆祝会上,人民群众和宣传队一起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光山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时间正是桂花盛开季节。”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花玲说。

  新县党史专家陈士农1979年3月征集革命史料时,访问了曾任光山县弦西区(今新县卡房乡)第二乡苏维埃差派委员邓永言。邓永言回忆,在区乡建立苏维埃政权时,唱过《八月桂花遍地开》,但当时对第一句歌词作了修改,唱的是“三月桃花遍地开”。因为弦西区建立乡、区政权时都在1930年农历二、三月间,是桃花盛开的季节。

  正因如此,在新县诸多文史工作者看来,“八月桂花”不是一般诗歌的比兴,而是确切的时间节点,正与光山县苏维埃建立时间不谋而合。

 关于这首歌的词作者,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戴季英曾回忆,“《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堡当地人作的。是谁作的,不知道,不是从外地传来的。那时因为要复写、油印搜来的歌,我们特委几个人都亲自看看改改。我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三都参加修改过。”新县调查下去,认为柴山堡人是一个叫岱觉先的私塾先生。

  尽管对“桂歌”创作者仍有争论,像商城一样,桂花也已成为新县名片,遍地开花。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有一片桂园,种着几棵近百岁树龄的桂花树。新县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几棵树是新县第一任县长、原河南省政法委书记刘铭榜于1957年从南京移栽过来的。”桂花树中间竖着一块大石头,石面上刻着《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和创作由来。

  岁月变迁,很多历史细节已经无从考证。桂花树生长在这里,郁郁葱葱,成为大别山老区人民对革命年代永志不忘的象征。【原标题:民歌《八段锦》飘出“八月桂花”】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扬子晚报 2011-05-14
0
下一条:体验民歌地方色彩区及其唱腔比较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