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秀美山水 >> 地理 >> 浏览信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信阳市气候

2013/5/27 11:16:59 点击数: 【字体:

 
    【气候特征】信阳市地跨淮河,位于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这里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四季分明,雨热同步,适宜多种亚热带和暖温带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形成了信阳市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

       【气候要素】 信阳光、热、水气候资源丰富。据气候资料统计,太阳总辐射年平均4700兆焦/平方米~5100兆焦/平方米,日照总时数累年平均2068小时,日照百分率年平均45%。气温累年平均15.2℃。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9℃~2.4℃;7月最高,接近28℃。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在4900℃~5200℃之间,持续时间为230天~270天,为河南省热量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初霜日一般出现在11月上旬,止于翌年3月下旬初,无霜期为220天~230天。降水量累年平均1100毫米。境内气候湿润,淮河以南干燥度在0.7~0.9之间,为湿润区;淮河以北干燥度在1.0以上,为半湿润区。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75%,四季中夏季最大,春、秋季居中,冬季最小。湿润的气候加之良好的云雾条件(南部山区年平均雾日150天左右),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的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信阳年平均风速2.4米/秒,大风(≥17米/秒)日数年平均9.3天,多出现在春季,瞬时最大速度可达20米/秒以上,多为偏北风,但出现机率较小。四季中,春季常吹北风和东北风,夏季盛行南风和西南风,秋季以北风和东北风为主,冬季多吹北风和西北风。由于信阳降水丰沛,植被覆盖率高,风速小于省内其他地区,因此沙尘天气出现机率较低。据气象资料统计,1951年以来共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 1000米)18天。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本市只出现一次沙尘暴天气,远少于我国北方各省和省内其他地区。

        南北过渡的气候对信阳有利亦有弊,两气候带的气象灾害在本市均有发生,如洪涝、干旱、寒潮等,它们可单独或同时产生,也可相继或交替出现,对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春季(3 月~5月),处在冬季风向夏季风的转换季节,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交绥频繁,天气多变。季平均气温15℃左右。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有连阴雨或寒潮影响,造成小麦湿害,水稻烂秧。进入仲春,“一场春雨一场暖”,气温稳定回升,一般年份,春分断雪,清明断霜。季均降水日数高达月余,居四季之首;季平均降水量 250毫米~3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6%~30%。清明时节雨纷纷,与豫北春雨贵如油的景象迥然不同。然而也有少数年份出现春季少雨的情况,对农业产生影响较大。

        夏季(6月~8月),为夏季风所控制,盛吹南风和西南风。季内光照足、气温高、降水多,突出了季风气候雨热同步的特征。季平均气温26.4℃,为四季中最高;季均降水量400毫米~50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40%~45%,位于四季第一;季均日照时数640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31%,为四季中最多。初汛期一般始于6月下旬,早的年份在5月中旬就出现第一场汛雨。季暴雨日(日降水量≥50毫米)平均3天~4天,一日最大降水接近200毫米,过程最大降水可达500毫米以上。由于降水量的年变率较大,夏季多雨年沿淮低洼区常遭洪涝之灾,而夏季少雨年又有初夏旱或伏旱发生。仲夏时节,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受其控制,温高湿重,天气闷热。日最高气温≥35℃的酷暑期年均10余天,年极端最高气温40.9℃,以7月、8月两月出现机率最大。避暑胜地鸡公山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夏季气候与山下迥然不同,山上季平均气温比山下偏低 4℃,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年平均只有0.1天,当山下闷热难耐之时,山上却是清凉宜人,暑气皆无。

        秋季(9 月~11月),处在夏季风向冬季风的过渡时期,常受高气压天气系统控制,降水显著减少,多晴好天气。季平均气温15.9℃,秋温高于春温(这一气候特点对延长信阳市喜温作物的生长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季均降水量180毫米~24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9%~24%。但有的年份夏季风势力强盛,南撤缓慢,仍有较多的降水产生,造成秋涝,导致粮、菜减收,秋播延期。秋分以后降温迅速,因此,农谚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之说。初霜日一般始现于11月上旬,早者10月上旬出现,晚的12月上旬出现。全市无霜期平均230天左右,长于本省北中部地区,因此,农作物和林果木遭受霜冰危害的机率较低,受害程度也较轻。

        冬季(12月~次年2月),多受强盛的蒙古冷高压控制,盛吹北风和西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季平均气温3.4℃,为四季中最低值。季均降水量80毫米~11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8%~9%。年极端最低气温-20℃,多出现在 1月。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终间日数(通常将其作为耕作期)年平均330天左右,其间的活动积温为5500℃~5600℃,均多于省内北中部地区。日最低气温≤-5℃的小寒期年平均1个星期左右,≤-10℃的寒冷期年平均不足1天,因此,大多数亚热带树种在本市可以安全越冬。由于受大别山的阻隔,自北方南下的冷空气易在山前滞留堆积,产生较大的风雪或雨淞天气,结冰、积雪和雪压形成的立体气象灾害,对林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有一定影响。

        气候资源本市具有丰富的农业气候资源,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足以满足作物“一年两熟制”的需要。油菜、油桐、茶叶、马尾松、杉木、毛竹等典型的亚热带多年生木本植物在南部山区生长良好。丰沛的降水为水资源的贮备和发展水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不均,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据统计,历年来由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歉收占80%左右。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洪涝与干旱,其次是大风、寒潮、雨淞、连阴雨。此外,还有一些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如龙卷风、飑线、雷击等,虽然只是在个别年份且局部地区发生,但它们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气候灾害

        洪涝 据历史资料记载,1279年~1911年间有大涝年69个,1951年以来有大涝年10个。洪涝出现时段,以春涝(4月~5月)和夏涝(7月~9月)机率最大,各为4年一遇,秋涝较少,春夏季连涝或夏秋季连涝也时有发生。春涝和秋涝具有持续阴雨、低温的特点,夏涝具有强度大、危害重的特点。沿淮低洼区易遭受洪涝之灾,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干旱 据历史资料记载,1279年~1911年间有大旱年88个,1951年以来有大旱年10个。秋旱出现机率最大,平均4年一遇,伏旱次之,春旱较少,春夏季连旱或伏秋季连旱也时有发生。旱灾与洪灾比较,持续时间长,成灾范围广,危害程度重,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寒潮 影响本市的寒潮,其时段一般在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春、秋季寒潮在次数和强度上虽不及冬季寒潮,但对农业生产危害尤重。在3月~4月中旬或10月中旬~11月出现的强寒潮过程,常伴有连阴雨、大风天气,气温骤降,温度变幅很大,使农作物遭受严重冻害,降低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解放后,因寒潮严重致灾的年份平均3年一遇。

        雨淞 常出现在12月至次年3月,其中12月出现机率最大,占全年总次数的57%。晚冬的重度覆冰(雨淞、雾淞、湿雪的混合体)破坏力较大,对交通运输、通信、供电、林业造成危害。雨淞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厚,鸡公山是雨淞的多发地,积冰直径大,持续时间长,成灾的年份平均4年一遇。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信阳市情网 2007-4-1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金刚台国家级地质公园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