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欧阳修

2012/4/1 17:33:00 点击数: 【字体: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他博览群书,得韩愈(昌黎)遗稿,苦心探索,以文章冠天下。但它既是个大文豪,又是个大政治家,应该说欧阳修一生中的主要政治、文学活动都在开封……。
 
    金榜题名
   
    开封迎宾门外向西不远,滨河路南侧道旁林荫中有一组欧阳修童年的雕塑。幼年的“欧阳修正跪伏在母亲面前聆听训导”。开封雕塑这么一组塑像用意何在?不太明了。但至少说明欧阳修童年得益于母亲的教诲,才有后来的成就。
   
    阳氏本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但传到欧阳修的祖父时家道已经衰落。宋景德四年(1007)6月(旧历),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阳父亲欧阳观的任所,他父亲时任军事推官,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加上他为官清廉,所以欧阳修的童年家境并不富裕。偏偏4岁那年父亲又病故于任所,母亲郑氏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欧阳修投奔在湖北随州任职的欧阳修的叔父欧阳晔。
 
    欧阳晔同样也只是一名推官,家境也不富裕。欧阳修的母亲出身名门望族,课子甚严,读书之余,欧阳修常到住地不远长江边上的一条小河边练习书法。当时因没有钱买纸和笔,而是用河边的荻草作笔,在沙土上轻轻写画练书。这就是成语“荻草学书”的由来。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22岁的欧阳修随准岳父胥偃来到京师汴梁,参加国子监考试,考了第一;同年国学解试,仍是第一;第二年正月在晏殊主持的礼部省试中又列为第一名;三月,崇文殿御试,他名列第十四,中选甲科进士。被特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西京留守推官。将仕郎和校书郎都是虚衔,只有最后这个推官是实职,和他父亲、叔父的官职一样,不过他任职的地方是西京—洛阳。
    
    欧阳修三试第一,金榜题名,人生最荣耀的时刻在开封实现。朝廷颁赏、胪传唱第,皇帝赐诗,赐袍笏,赐宴,然后开始游街,欧阳修一行人等,从崇文殿出东华门,前有引导,后有侍卫,在开封大街上挺胸昂首,策马前行,过州桥,至朱雀门外。
  
    两上司谏书
  
    宋景祐元年(1034)5月欧阳修西京推官任期届满,两个月后,他第二次来到开封,升迁为錧阁校勘,负责校核宫廷图籍。这本来是一个政务并不繁忙的文学侍从官,可是在这段时间里欧阳修最值得记录的却是与他这个职务并无多大关联的“两上司谏书”。
   
    第一次上书是给范仲淹的《上范司谏书》。欧阳修仰慕范仲淹的人品、文章,还是他在洛阳当推官的时候就写了这封书,要求范仲淹向朝廷进言,兴利除弊,重整朝纲。范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景祐三年(1036)5月呈仁宗“百官图”并写了四篇论文,指陈时弊。此事惹恼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指责范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被贬离京城。在这个事件中能够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的只有谏官,而司谏高若讷, 不但不说公道话,还竭力诋斥范仲淹。欧阳修实在看不过眼,连夜写了《与高司谏书》:“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高若讷直接将书呈送给宋仁宗观看。欧阳修很快就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被迫再次离开开封。
   
    令人弄不懂的是,范仲淹被贬不久,旋被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副使。而欧阳修却在被贬地足足呆了四年。
  
    庆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欧阳修经过四年的贬谪生活后第三次来到开封,升为集贤校理。两年后(即庆历二年),下诏允许百官“封章言事”,任命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高弼任枢密副使,主持军事工作;欧阳修、蔡襄为谏官。庆历三年(1043)八月,宋仁宗召集范、富等大臣计议,寻求拯救时局的办法。范仲淹写了著名的《条陈十事》建议采取改革措施,加强对地方官吏的选拔、任用,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军备、减轻徭役等措施。欧阳修力挺范仲淹,同时建议实行“按察法”,均被宋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实施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朝廷内外一些人的激烈反对。他们指责范、欧阳等人结成“朋党”。宋仁宗在这些人的蛊惑下,对范和欧阳也产生了怀疑。欧阳修对反对派的进攻,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进行反击,写了著名的《朋党论》。
   
    欧阳修的《朋党论》从文字、结构、逻辑性各方面来说,都是一篇好文章。但最终没有能够挽回新政的失败,新政只实行了一年半就夭折了。
 
     “庆历新政”的夭折,当然与当时京东农民起义被镇压、西夏议和、形势暂时缓和有关。似乎天下太平了,改革就又成了不必要的事情,范仲淹重新被调回陕西前线,欧阳修则被派往河东,担任河北都转运使。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遭人诬陷下狱,虽朝廷派人监勘,查明系诬告,但他还是被贬往滁州。
   
    走上政治和文学艺术的高峰
  
     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安徽滁州太守。滁州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地僻事简,欧阳修经常悠游于水光山色之间与民同乐。他在这里写了《醉翁亭记》,骈散结合。这时的欧阳修已近四十岁,但仍然是那样的单纯、清高、正直、热情、自信,他个人也深爱此篇,曾亲自书写请工勒石,供人拓印传阅。
  
     欧阳修由滁州改守扬州、又知颖州、留守南京,于至和元年(1054)6月受命回京。这时他离开京都已近十年,宋仁宗眼见这位庆历旧臣已近半百,也未免有恻然之叹,乃于次年升迁他为翰林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官正三品。嘉祐二年(1057)时逢大考之年,钦点欧阳修为主考官。
   
     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力矫时弊,摒斥险怪奇涩、空洞浮华之文,提倡实用时文。对扭转文风,提倡古文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在欧阳修宽厚、热情荐引下,“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一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应时而出。他还曾上书朝廷举荐“包拯、张骧、吕公著、王安石四人并可大用”。他倡导的古文运动得以蓬勃发展,扭转了形式主义的逆流,欧阳修成为当时大家公认的文坛领袖。
   
    “包严欧宽”和《秋声赋》
 
    嘉祐三年(1058)六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时承包拯之后,接任之初,有属官向他建议效法包拯以威严治京师。欧阳修则向他们讲述了自己拟以宽简治京师的想法。他说:“… …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废弛,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得到了大家的赞成。欧阳修主政开封府八阅月,简易循理,京师亦治。留下了“包严欧宽”的佳话。嘉祐四年(1059)二月,欧阳修改任群牧使,离开开封府。在这期间,他曾请求朝廷罢三元节放灯以减轻百姓负担,万民称颂。
 
     欧阳修从50岁后仕途平坦,一帆风顺。观文殿学士,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刑部尚书,嘉祐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一面做官,一面修史(奉诏与宋祁等撰《新唐书》独著《新五代史》《集古錄》等)一面不断地请求退隐。嘉祐四年(1059)秋,时充御试进士详定官,一天夜间他在私第窗下闻秋风有感写了一篇《秋声赋》,借肃杀之秋景,抒发其惆怅之心情,由秋风联想到万物之凋零、岁月之易逝,从而感叹世事之艰辛,人生道路之坎坷多难。对于这篇散赋,清金圣叹给以很高的评价:“赋每伤于徘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者之点金神丹也。”吾以为欧阳修正是从这里表现了他从激进渐趋保守的思想历程,并进而产生了退隐致仕的念头。
   
    欧阳修灵柩曾暂厝于开封
    

    宋熙宁三年(1070)神宗意欲任命欧阳修为宰相,修坚辞。次年6月终以太子少师致仕,赴安徽阜阳西湖养病。于熙宁五年(1072)农历七月二十三日逝世于阜阳西湖私第。同年八月朝廷赠他太子太师,(从一品),两年后谥号“文忠”。
  
    欧阳修逝世后,按照宋代的规定,大臣去世只能在距离京城(开封)500里以内的地方安葬。欧阳修逝世三年后安葬于新郑县旌贤乡(今辛店乡)欧阳寺村,他的祖母、夫人以及4个儿子及孙辈均葬于此,并有后代留居于此地。其间墓冢累累,碑石林立,古柏参天,惜在“文革”中被毁。
 
     1991年至2000年在欧氏后裔资助下,欧阳文忠公陵园得到重修,2006年并已定为“国保”。欧阳修确葬于此已为欧氏后人和文史界所公认。但据新修的《通许县志》记载:县东南17公里欧阳岗村北有欧阳修墓,南北长70米,东西宽80米,旧有祠碑,亦在“文革”中被毁。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愚以为这其间的问题很可能就在“逝世后三年安葬……”上,您想,欧阳修逝世后既不能归葬于祖籍,又不能安葬于逝地。那就只好运回京师,在京师周遭500里以内寻找墓地。宋时极重风水,世俗信葬师之说,既择年月日时,又择山水形势,以为子孙贫富贵贱、贤愚寿夭,尽系于此。“这一找就找了三年。很可能欧阳修之棺,因不可能长时期搁置,曾暂厝于开封附近之通许县欧阳岗村。三年后方移葬新郑。(原标题:欧阳修在开封)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议政网 作者:吴凯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