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壮悔堂前说不悔

2013/7/31 18:01:45 点击数: 【字体:


    《桃花扇》外的侯方域

  侯方域到底是不是犬儒?李香君最终的归宿在哪儿?若果真应了孔先生那句“当年真是戏,今日戏如真”的话,可就不妥了。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遂有了商丘之行。

  一段历史,会很快被人遗忘,但不失其真;一出戏剧,也会很快被伶人唱到无言,恰恰是因为失真。孔东塘的《桃花扇》从昆曲到京剧再到电影、电视剧,改编来改编去,就有点这个意思。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写道:“自《桃花扇》传奇盛行以来……是非颠倒,亟应加以纠正也。”诚哉斯言!譬如侯方域到底是不是犬儒?李香君最终的归宿在哪儿?若果真应了孔先生那句“当年真是戏,今日戏如真”的话,可就不妥了。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遂有了商丘之行。

  从“悔”字说历史

  侯方域故居位于商丘睢阳区归德古城内,由侯府和壮悔堂两个院落对街构成。壮悔堂数公里外的李姬园村据说是李香君安葬处。壮悔堂是侯方域读书的地方,其名出处,他在《四忆堂记》里作过交代:“苟忆于昔,不必其悔;苟悔于今,不必其昔之忆”,“忆之,忆之,所以悔也”。咱们就从这个“悔”字下笔,说说历史。

  侯方域,字朝宗,明归德府(今商丘)人,大约生于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家学渊源,少时即博览群书,颇有才名。先世曾是“戍籍”,至祖父侯执蒲两榜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后,其家族才开始显贵。

  清顺治元年五月,侯方域开始归隐,至顺治八年被迫参加辛卯乡试,没有被朝廷录用,遂一门心思辑录《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病逝于商丘。

  “壮悔”悔的是什么

  顺治九年,侯方域也才35岁,可以算壮年。那么“壮悔”悔的是什么?通常有三种说法:一悔未能匡扶朱明社稷,壮志未酬;二悔参加了满清的辛卯河南乡试,被人讥为“晚节不保”;三悔对不住李香君。

  关于第一悔,贾开宗说的比较明白:“方域豪迈多大略,少本有济世志”,“幼博学,随父司徒公官京师,习知朝中事。尝叹曰:‘天下且乱,所见卿大夫殊无足以佐中兴者,其殆不救乎?”实际上,侯方域确曾为自己的抱负努力过,虽然均是徒劳,但顿足懊恼是一定的,却不是悔。

  根据《本传》所记,第二悔大概的情形是这样的,“顺治八年辛卯,公三十四岁。当事欲案治公,以及于司徒公者,有司趋应省试。方解。”

  这份资料过于简单,没有谈及当时背景和侯方域的心迹。他原指望其兄方夏参加顺治三年科考,对满清政府有所交代,随着吴梅村的无奈复出,甘心终老岩壑者如侯方域等人焉能得到安宁?

  从侯方域在河南乡试中所作的“策论五道”来看,五篇煌煌大文,确实下过工夫,既非一味颂圣,虚与委蛇,更非故违功令,意在被摈。如果说是被迫参加,并无用世之志,或者对满清仍持反感,他实在用不着这般大卖气力的。

  二月河先生曾撰文《怎一个悔字了得》为侯方域开脱,但文章列举侯的种种不得已,皆着眼于康熙的政治手腕,一方面网罗汉家才俊为己所用,一方面又瞧不起投降他的前明官员,这似乎扯远了。当年侯方域壮悔时,顺治皇帝尚在年幼,康熙的娘恐怕还未进宫,如此揣度,非但站不住脚,且亦滑稽。

  第三悔的出处,源自一位学者的考证,依据是如今李姬园村的李香君墓前有一圆形石墩,上面镌刻着侯方域亲书的“愧石墩”三个大字,树碑上还有侯方域撰写的挽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

  老实说,笔者不知其愧将安出、悔从何来?是侯方域背叛了他的初衷,做了一名清廷官员(戏中是这样的),让李香君深为失望?可侯方域并未出仕,“辛卯举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复斥不录”。是侯方域落第北归,自桃叶渡分手,没有携李香君一起走?可侯方域当时是在逃难,自顾尚且不暇,怎能再携眷属?是侯方域后来没寻找李香君?恐怕也不是。

  侯方域无需“壮悔”

  真实的侯方域理应是一位“忧国忧民、具有民族气节”的非凡雅士,而非时下热议的所谓犬儒,他是可以不悔的,更无需壮悔。

  孔尚任的《桃花扇》,把那么多的南明学士文人放在了一个歌妓下面,以观照他们灵魂的卑琐,这对侯方域乃至钱谦益、吴梅村等士人群体都是不公平的。

  侯方域一直在极力用诗文歌颂民族节操和献身精神,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其南京应试策文,矛头就直指崇祯皇帝,毫无避讳。他称赞为抗清而死的吴应箕“明三百年独养此士”,为抗清被捕、不屈而死的平民任源邃著文立传。他有什么可悔的呢?

  当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叩开长城,挥鞭南下,一群小人牵着一个懦弱的朝代逃亡,一介书生拍案投笔,欲以七尺身躯力挽狂澜,他能改写历史吗?他能挽留住一个气数已尽的朝代吗?侯方域挽留不了明王朝,他的仕或不仕也阻挡不了清帝国,这是谁也无能为力的朝代更迭、历史进程。

  至于参加辛卯乡试,被讥为失节云云,也值得商榷。什么叫气节?有“复国”之志叫气节,可是,当旧国已无可复,新朝已然稳固,顺应历史潮流,该叫什么?逆历史而动,像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难道就是一种可倡导的大气节、大国魂?一把尺子想裁量一切,只会出现偏颇,无他。

  以此,侯方域确实可以不悔。他在《遗稿》中提及“丙戌后,装与今时不合,始不敢服”,表明不忘旧,不愿迁就“时装”(满清服饰),辟谣的意味很浓,显然多此一举。

  侯方域殁后,吴梅村过河南,有《怀古兼吊侯朝宗》七律一首,其中:“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吴自注:“朝宗归德人,贻当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原标题:壮悔堂前说不悔】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北青网 2013-05-28 作者:赵炎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侯家大院:庭院深深深几许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