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从孔子祖籍到孔子故里

2013/7/31 10:20:51 点击数: 【字体:


    最初知道孔子,当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林批孔”;最初读孔子,是在少年时期,没有读过他的原著,都是断断续续,或在课文上,或在杂志上,实际上都不算读孔子,连了解都谈不上呢。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不但是国人皆知,连外国朋友知道的也不少。孔子的故里在如今山东省曲阜市应该说是妇孺皆知,但是要是问起孔子祖籍何方,却未必都能回答得上来。1994年5月,国内众多的思想史专家、历史学界领袖以及孔子家族代表等经过多方考证,郑重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向世界宣布:孔子祖籍在河南省夏邑县。据孔学专家骆承烈介绍,夏邑在商代称栗,孔子在《礼记·檀弓上》中承认自己是殷商的后裔,而殷商就是古时的宋国,即现在的商丘一带,《夏邑县志》和古碑记载,"夏邑古宋地(栗地),孔氏之采邑在焉。",以此论断孔子的祖籍在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现此地仍有孔子的祖坟。

    知道孔子的祖籍在夏邑县后,就增加了了解孔子的欲望,当时年轻,主要顾虑就是恐怕别人尤其是朋友问起来,如果连祖籍在自己家乡的孔子都不能有一些了解,会感到颜面顿失的;再者还有一些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在里面哩。

    既然孔子祖籍在夏邑,那么孔子的家族又是如何迁徙到山东省曲阜市的呢?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680 年,宋国发生内乱,孔子六世祖大司马孔父嘉被宋太宰相华督杀害,孔父嘉的曾孙孔防叔避难来到鲁国定居。孔子成人以后知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时常回祖籍祭祖省墓,还带众弟子设“杏坛”讲学,后人为纪念孔子还乡,在王公楼村大兴土木,建"孔子还乡祠",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把历代修建的孔子还乡祠夷为平地,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横七竖八的或卧或睡或埋在地下,还有农民把相关石碑拉回家盖房子使用的呢。

    为了弘扬孔子对世界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夏邑县人民政府在原孔子还乡祠遗址处重建了孔子还乡祠。全祠占地50亩,有围墙、四门,南门处有一影壁墙,院中一坛,前后有两个大殿,内设孔子像及七十二贤像和孔子的先祖、历代儒学名家的牌位。东西两侧有厢房,院内还有碑林碑刻。 1998年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先生还捐赠了3米高的巨型孔子铜像一座。其实我在上高中时,也曾经到这个地方的附近村庄上找同学来玩,从这儿匆匆走过,印象中就是一个坟岗子,远远地还能够看见几块烂石碑,这样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应该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可就是这些烂石碑经过专家们考证,才证明了孔子祖籍的所在地,想当年孔子每年都要回乡祭祖,自然会留下一些遗迹,现在为了纪念他,就建了孔子还乡祠,当然还有其他的印证,远不止我说的这样简单和片面。记得一位彭姓老先生说,他们村就在孔子还乡祠旁边,小时候经常去祠里玩耍,只是感觉大殿里阴森森的,很可怕的样子,小孩子单独是不敢进去的。

    孔子还乡祠落成以后,因为工作上的缘故,多次去孔子还乡祠参观,更多的是陪客人同去,他们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地人,讲解是必需的,要不就没有参观的必要了:一个空荡荡的院子,大门东边有几块粘接的石碑,后来有了香港人士捐的孔子铜像,再向后就是大殿,里面供奉着孔子的列祖列宗,据说想当年孔子每年都要从鲁国回来祭拜的,尤其是他周游列国到宋时,还专门在老家开了一个“杏坛”讲学呢。

    在孔子还乡祠,开初接待我们的是县旅游局的一位小导游,之所以称呼其小导游,一是他年龄小,有20岁的样子;二是业务不是那么熟练,除去极短的介绍,就再也没有话语了,游客遇到问题比如孔子每次回来是否惊动了官府?孔子的爷爷因何举家逃离夏邑?华氏家族是否依然兴盛等等,把小姑娘难为的连游客都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了。幸亏附近村庄上有一位彭氏退休教师,还算见多识广,加上他从小就生活在这儿,见过的和听说过的,不论真假,滔滔不绝,他的道听途说,讲得游客们点头称是,甚至还有老外们竖起大拇指夸赞的呢。也确实有几位历史学家根据他讲的故事加以考证的,至于考证结果,本人就不得而知了。

    从河南省夏邑县到山东省曲阜有二百公里,坐车也就是三、四个小时的路,想当年孔子的祖先从宋国到鲁国,当时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行程有多少天也未可知,就想着一家老小,扯家带口,一路颠簸,仓皇出逃肯定是不容易的。

    后来就萌生了去曲阜的念头 ,其实在此之前,因为出差也从曲阜路过,可惜尽管本人有这方面的意愿,终因其他原因未成行。

    我去山东省曲阜市读孔子,是在去年的四月份。一是去了曲阜,二是到了泰山。

    下午到达山东省曲阜市,忘却车马劳顿,就直奔目的地。曲阜是伟大的孔子、孟子、颜子、鲁班等历史名人的故乡,黄帝诞生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但我这次是专为孔子而来。我到达时已经是下午3点,天气不热。刚才已经向大家说过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就是他因为受迫害被杀的缘故,其后人才定居鲁国今曲阜。现在的曲阜市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建筑檐勾角,青砖黑瓦,一派古朴典雅的气息,若不是两旁的行人和现代化的招牌,真有种漫步于鲁国都城的感觉。尤其是这个季节游人不多,没有纷杂烦扰,更容易使人静下心来,一步一步走近孔子,聆听当地人讲解孔子的传说,拜读孔子的语录,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比之先前更加深厚,仿佛孔老先生就端坐在我的眼前,教我读书做人的道理。偶有旅游团经过,还能听到导游就某一个典故的出处予以说明,很惬意,比一直随团好的多,尤其是出了内城,坐上人力车一会就到了“孔林”,换专门用来浏览的电瓶车穿行于孔林神道,过圣林门和洙水桥,眼前出现了通往孔子墓的甬道,甬道两侧有四对巨型石雕,其中有怪兽也有将领,当然目的都是为了给孔子守墓。“孔林”方圆很大,林木参天,孔家世代男儿的坟茔大都埋在。如果这里没有交通工具,要想全面参观一遍估计得一天的时间。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运动,孔林也未能幸免于难。

    号称“孔林、孔庙、孔府”的三孔值得一看,尤其是把孔子祖籍的文化与此对照,不但加深对孔圣人的敬佩,还会对孔子思想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我深为发现这一点而沾沾自喜,也为今人借助多种途径能够纵贯几千年谙熟历史而感叹。本想着多逗留几天,可惜第二天天不作美,下起了雨,而且一时半会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不期而遇的阴雨影响了我继续参观其他景点的计划,尤其是尼山,不去真是遗憾。只得期待下次了。

    这次没有去位于平阴县城南12公里处的孔子山也是一大遗憾。该山因曾建有孔子庙、塑孔子像、竖“杏坛遗响碑”而享有盛名,是曲阜市以外孔子最大最有影响的“孔子教书堂”。据说孔庙在“文革”时期被毁,只留下一片废墟。只有村东的“杏坛遗响碑”,1981年由孔村镇文化站与孔子山村民重新竖起。晚间看到当地的报纸报道,当地多户孔子的传人已向政府提出申请意愿,拟重建孔庙,再现昔日辉煌,不知什么时间能够成规模。

    前期热映的有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观后感觉拍的不错。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情节和场景,自然而然成了大家热议的对象,孔子会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至于去曲阜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天乘车去泰山。趁清早凉爽爬上泰山,一路都在留心孔子当年留下的足迹,这一个上山的路啊,曲折高低一路的向上爬,好在是走走停停,登上山顶也没有感觉到多么劳累。极目远眺,想着孔子登上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情景,可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鳞次栉比的楼房和阡陌纵横的农田?想必孔子那时条件有限,在当时他是不是就认为天下唯有泰山就是最高的了。

    孔子登上泰山,自然认为天地一览无余,在当时,这样的思想家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再正常不过的的事情了。其实泰山海拔不高,只是当时人的局限性和眼界不开阔而已,再加上中原都是平原,鲁国的山都不太高,有这样一座山当然值得登而赞叹,再加上那时候登山完全步行,甚至他受窘时连轿夫也雇不起,更没有现在的索道。可以想象孔子从老远的地方而来,已是旅途疲惫,再接着爬山,连渴加饿,还有劳累,不容易啊。但是孔子不愧为杰出的思想家,此情此景,孔子登高望远,还能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进而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该句由孟子总结)”的感叹,真不是我等凡人之所为。孔子名言“苛政猛于虎”也是他周游泰山脚下时,看到了受苦受难的百姓而发出的感慨,从中孔子忧国忧民的思想今人可想而知。

    从河南省夏邑县的孔子祖籍到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子故里,行程不过几百公里,我却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跨越两千多年,一路追随孔子的思想。既为自己生长在孔子的祖籍而骄傲,更为终身受益于孔子的教诲而自豪。【原标题:从孔子祖籍到孔子故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新华副刊 2010-09-28 作者:徐永忠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