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杜寨书会

2013/9/3 16:14:51 点击数: 【字体:


杜寨书会

声情并茂的说书人。      吕超峰 摄

杜寨书会

周围百里的村民,身着彩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听书。     吕超峰 摄

杜寨书会

如痴如醉的“小书迷”。吕超峰 摄

杜寨书会

书会还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用镜头捕捉精彩瞬间。      史晶 摄

  
    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约定。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尽管还是春寒料峭,冷风凄厉,但一代又一代的说书艺人,不分天南地北,不约而同,在这个日子纷至沓来,用神采飞扬的说唱,让这个平日里孤寂的村庄——许昌县苏桥镇杜寨村热闹非凡。

  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在走过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杜寨书会如期开说。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这里没有美妙的旋律,没有美丽的舞台,却不啻是市井草根的一场盛会。那从书场各个角落发出的声音,自然纯净,如未经雕琢的璞玉,质朴传神。

  关于杜寨书会的文化脉络,在岁月的长河中已不能具体窥探,但说起杜寨书会的渊源,大凡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能说个一二。据传,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三,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处境十分危险。当时有一名说书艺人把刘秀藏到了村北芦苇坑内,使其躲过了这一危难。后来,刘秀称帝,为了报答此说书艺人的相救之恩,就委派当地一个富户,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召集各地说书艺人到此聚会,展示技艺,亮书、写书(术语:亮书,就是展示说书技艺;写书,就是签订表演合同,更多是口头上的)。所有来此的说书艺人都管吃管住,并为其提供各种方便。若有写不出去书的,还要送往返路费。年复一年,农历正月十三就成了说书艺人一年一度的聚集时间,经过多年的沉淀,形成远近闻名的书会。

  此后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民间艺人,负鼓携琴,在麦地中、高岗处、低洼里,扎下摊子,以天作幕,以地为台,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竞艺,期待写书人前来写书。周围百里村民,也身着彩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听书。

  “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热闹的时候来了500支班子,现在规模没有以前大了。”村里76岁的老人刘国勋告诉记者,来杜寨书会不仅是图热闹,更重要的是能听到坠子,因为这在平时已听不到了。

  在杜寨书会报到处,负责人李遂海告诉记者,今年杜寨书会来了19支班子,除了许昌本地的说书艺人,还有兰考、民权、郑州等地的艺人。“跟几十年前比肯定是规模小了,但跟近年比艺人还是明显增多,呈现出良好的恢复势头。”李遂海说,“以前是在乱坟岗里摆场子,今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专门开辟了约 20亩的平地给他们亮书,并且提供餐饮等服务。”

  “杜寨书会上的说书艺人越来越少,和目前曲艺不景气的大环境有关,整个曲艺界都后继乏人。”许昌县文化馆馆长孙雁斌告诉记者,为了扩大杜寨书会的影响力,今年许昌县不仅提前联系了老艺人,还积极帮助来此说书的艺人写书。“只要是在现场没有成功写书的,政府将会跟他们签约,让他们到敬老院等公众场所去演出,这样就能让所有来杜寨书会的艺人都能成功写书。”

  只有改善艺人的生存环境,才能确保杜寨书会代代相传。在现场记者看到,虽然艺人们来自社会最底层,终日为生计而忙碌奔波,但丝弦声响起,他们一举手、一投足,惟妙惟肖,满台生风,赢得全场欢动。“我16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说书,虽然现在行业市场不景气,但我哪会舍得丢?这都有一种感情了。”来自兰考的艺人陈同生表示,“今年是第一次来杜寨书会,恰好碰上政府埋单的好事,明年肯定还会再来。”

  2009年,杜寨书会被河南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是荣耀,也是亟待保护的信号。如今的杜寨书会,跟宝丰的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相比,依然显得势单力薄,但每年仍会吸引一批忠实的民间艺人。正是靠着这些执著的民间艺人,杜寨书会才能历经2000多年而不枯,而这种最原始、最朴素的口头文化,更是以一种韧性的方式融入许昌这片古老的土地,韵味悠长。【原标题:杜寨书会】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许昌网 2012-2-8 作者:许廷合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千年杜寨书会能否再现辉煌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