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潘占堆,为太仓毛笔守望

2013/8/27 9:36:09 点击数: 【字体:


潘占堆,为太仓毛笔守望

潘占堆,为太仓毛笔守望

潘占堆,为太仓毛笔守望


     洛阳孟津县有个平乐镇,平乐镇有个太仓村,那里因为曾经是皇家粮仓所在地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间,太仓村人开始制作毛笔,因太仓毛笔笔锋锐利,饱满圆润,吸墨性强,使用起来柔而不软,婉转流畅,富有弹性而深受清廷吏部的青睐,成为日常公文的书写用笔。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太仓毛笔大量销往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在北方地区声名鹊起并达到鼎盛。太仓村的大多数村民都姓潘,制笔匠人也多为潘姓,与南方浙江湖州善琏镇的“湖笔”相对应,民间便有了“南湖北潘”的说法。

    过去,毛笔是人人必备的书写工具,制笔业也很发达。随着毛笔被自来水笔、铅笔所代替,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和人们书写习惯的改变,毛笔已经沦为了书画家的专用工具,制笔业也大为萧条,具备高超手艺的制笔匠人更是越来越少。在“制笔之乡”的太仓村,记者一行人就看到了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

    潘占堆老先生,今年67岁,太仓村土生土长的毛笔制作匠人,从事太仓毛笔制作已有50多年。

    找到潘占堆家时,我们都非常吃惊,想象中应该挂有毛笔制作招牌的大门,挂的却是一个饭店的招牌。进了门,问老先生这是怎么回事,潘占堆快人快语地说,做毛笔销路不好又保证不了收入,儿子就在楼下开了这家饭店,挣些钱贴补家用。于是,我们就从太仓毛笔面临的生存危机聊开了……太仓毛笔的优势在哪里?毛笔的市场有多大?为什么太仓毛笔的产业做不大?太仓毛笔要发展需要怎么去扶持和经营?潘占堆老先生竹筒倒豆子般一口气给我们说了一大堆。

    那么太仓毛笔的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困境呢?

    太仓自古就家家都能制作毛笔,上世纪70年代,太仓村公社成立,各家各户停止了私人作坊毛笔生产,转而抽调50多人成立了“太仓毛笔社”。其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大字报让毛笔有了用武之地,太仓毛笔的生产和销售很是红火了一阵。到了1980年,销量下滑导致“太仓毛笔社”解散,太仓毛笔逐渐萧条,时至今日,随着老匠人一个个或转行或离去,村里只剩下潘占堆还在苦苦坚守这门手艺。

    近些年,书画市场有了很大起色,人民生活富裕了,写字画画的也多了,对毛笔的需求量有了不小提高,可为什么太仓毛笔还是难现昔日辉煌呢?

    我们发现,后继乏人及复杂的工艺,是造成太仓毛笔产量小的主要原因。

    在手艺上,老匠人潘占堆可以说是个特别认真、特别固执、特别守旧的人。从选料到制作完成,一支小小的毛笔需要72道工序,道道工序都需要他全部用手工完成。狼毫,必须是黄鼠狼尾巴上的毛;羊毫,必须是产自湖南剪自夏天的羊毛。一把羊毛泡在石灰水里,白色泡得发黑,黑了再泡回白色,就是为了要把动物身上的野性拿下来。从黄鼠狼的尾巴上拔毛,那全凭经验,劲用大了,搞不好就拔断甚至连皮揪了下来。潘占堆用的那只清洗浸泡羊毛的小陶盆,据说已经在他家传了上百年,而用来梳理羊毛的牛骨梳子,也因为使用了几十年而被磨得锋利无比。“什么样的工具干什么样的活,梳、切、齐三关把住,技术就到家了。”潘占堆老人说,“我做毛笔又快又好又不浪费材料,我敢和任何一位同行打擂比赛。”确实,我们看到,经过他一道道精细的工艺下来,这样的一支太仓毛笔,“笔齐、肚圆、头尖、体健”,煞是漂亮。

    据了解,浙江湖州地区毛笔制作生产厂家众多,已形成产业化,占了全国毛笔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太仓毛笔却江河日下。“湖笔”的发源地湖州善琏镇,几乎家家户户会制笔,涌现出许多湖笔世家。如今,潘占堆一无大笔资金用来发展产业,二无精力宣传推广,即使偶尔有单位组织外出参展,他也会因为岁数大行动不便、饮食不惯而推托不去。

    但是,潘占堆并没有对太仓毛笔的生存失去希望,他在苦苦等待,等待太仓毛笔能再续辉煌。(作者: 张希军)【原标题:潘占堆,为太仓毛笔守望】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2012-12-13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孤独坚守的太仓毛笔传人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