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郑成功的阴暗面:海盗性格断送 复国大业(3)

2012/4/19 12:04:27 点击数: 【字体:

道:“表现在哪里?”张名振正色答道:“成功就表现在实绩上,不成功就表现在方寸间。”郑成功大惑不解,追问道:“你所说的‘方寸’指的是什么?”张名振说:“‘方寸’就在我后背上!”说罢,立即解开衣服。郑成功发现,他的背部正中刺有“赤心报国”四字,长径寸,深入肌肤。史载,“成功见之愕然”,他一定感到了汗颜。可他是否因此而感奋——与浙东明军精诚团结呢?还是没有!
       
    他正忙着与清廷议和,当然不是真心议和,而是漫天要价——力图拥有浙、闽、粤三省,拥有军队自行管理权,不赴京、驻于闽,不受部院节制,享有地方自治权。像他这种要求,清廷当然不会同意,但清廷还在讨价还价,因为他们的真实目的就是要拖住郑成功,防止他与所向无敌的李定国集团军联合,然后抽调全国精锐,集中优越兵力攻击李定国集团,从而扭转清军此刻在西南战场上的不利战局。清廷的策略是,先消灭李定国,再一举解决郑成功。
       
    郑成功并不笨,他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另外,郑成功臣服于南明的真实目的,也不过是想借此招兵买马而已,他并不想听从南明朝廷的节制。
        
    1654年,南明将军李定国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清军发起浪潮般的进攻,其兵锋犀利,所向披靡。挥师东进新会(今广东新会)之际,李定国先后9次 致信郑成功,希望他出兵协助,东西夹击。李定国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收复广东,将西南、东南两大抗清基地融为一体,从而重整河山。
       
     可郑成功不愿出兵,他始终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的策略是,明清双方谁能让他割地自雄,他就奉谁为“正朔”。他多次讲过,他的理想是做一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而不愿成为陷阱中的虎豹。前一阶段,清廷招抚之所以失败,关键就在于只肯给他高官厚禄,不愿赋予他“地方自治权”。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好继续当他的“明臣”。可这个“明臣”,却不愿听从南明调遣。他希望其他抗清势力坚持下去,以缓解自己一方的压力,又担心“东西对进”后,南明势力兵连一体、地成一片,这样,他的独立王国将不复存在——军政大事将禀承于朝廷,这是郑成功万万不能忍受的。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声望、爵位等各方面都逊于李定国,届时在朝中必然受制于人——这也是郑成功极力回避的政治态势。
       
    郑成功真是太聪明了,他一路盘算,掂量着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孰轻孰重。
        
    最终,他作出了选择——应付李定国,派部将林察率领一支偏师,进入广东沿海,以示“声援”。可是,就连这支规模不大的水师,也照样因循不前,只是大张旗鼓、虚张声势而已,直至悠闲地看着李定国的军队在清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全线溃退。
       
    郑成功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南海旅游,对这次足以改变明清战局的重大战役虚与委蛇,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可他却在事后写给南明朝廷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胜负兵家常事,不足深忧”,还批评李定国“骄兵致挫”,反而将自己“依违不前”的罪过轻轻带过,把失败的主要责任推给对方。这种跋扈自雄的举动,不仅损害了民族利益,而且对他自身的利益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定国由于新会一战损失太大,从此再也没有力量主动进攻清军了。大好良机付诸东流,令所有反清志士扼腕浩叹。
       
    伍 1658年,清军主力兵分三路,进军西南。李定国等人应接不暇,节节败退,永历朝廷危如累卵。
       
    郑成功见清军主力云集西南战场,正是扩大势力范围的大好时机,当即决定挥师北上,发起“长江战役”。他的首要目标就是攻占南京,进而占领整个江南。江南,从唐代开始就是财政重地。一旦夺得江南,不仅将使明、清经济实力发生逆转,而且可以将清朝统治区南北切断,为下一步用兵创造有利条件。
 
    1659年四月,郑成功、张煌言亲率两路大军北上。闽浙联军一举全歼镇守浙江定海的清军,焚毁清军水师战船100多艘。这样,闽浙联军不仅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制造了进攻宁波的假象,吸引了江、浙两地的清兵日夜兼程,救援宁波。
        
    五月初,郑成功亲率兵马10余万,分乘大小战船3000余艘,从定海北上。郑军于五月十九日进入长江,沿江一些地区望风而降。六月一日,郑军水师兵临江阴水域。清军摆开阵势,坚守江阴要塞。攻与不攻,郑军上下展开了争论。文官认为,江阴抗清群众基础较好,一旦拿下要塞,进可以就近获取江南富庶地的粮饷,退可以重登战舰,发挥郑军水战特长。而郑成功看到江阴要塞易守难攻,担心消耗掉进攻南京的军力,就接受了武将的建议,“以县小不攻”,继续溯流而上。这是郑成功发起“长江战役”后战略上的第一个失策,因为一旦拿下江阴要塞,就算攻打南京失利,郑军在江南也可以拥有一个依江而恃的稳固立足点。
       
    六月十六日,郑军在镇江水域大败清军,攻克瓜洲;二十二日又大破来自南京的清军援军,一举拿下镇江府城。占领瓜洲、镇江之后,南京就近在咫尺了。此时此刻,南京城内兵力严重不足,郑成功只需亲率主力登陆,顺陆路直驱南京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攻城,定能一战而功成。因为瓜洲溃军只用一两天就逃回了南京,这说明郑军也可以走同样的路线,在最短的时间内推进到南京城下。
       
    可是,郑成功的海盗思维,让他再次作出了重大误判:竟然决定由水路进军南京。水战虽是郑军所长,但由于海船形体巨大,逆水而上,又不顺风,需要靠纤夫拉进。郑军就这样磨磨蹭蹭,竟然于七月九日才到达南京。而此时,城内的清兵早已以逸待劳,做好了防守准备,并且数千八旗援兵也从荆州顺流而下,抢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郑军“一鼓作气、速下南京”的良机遂付诸东流。
       
    尽管如此,郑成功毕竟还拥有10万精兵,在人数上占据着压倒性优势。只需分兵数路佯攻,借以迷惑守军,然后集中船上优势炮火猛攻清军薄弱环节,还有攻下南京的可能。
       
    可是,郑成功又作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他迷信自己在军事上的威慑力,想不战而取南京,于是决意采取“围城待降”的战略。军事家孙武早就认为,这是不得已而求最次的取胜方法。而郑成功却屡试不爽,其根本目的就是想保存自己的兵力。
       
    郑成功没有料到的是,镇守南京的清军将领正是利用他的这一心理,以卑词请降,作缓兵之计。郑成功接到归降信,得意忘形,陶醉于表面上的胜利中,竟然轻易许诺以一个月为期限。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正履于险境,一月为期会给清廷调兵遣将、部署反击提供时间,而己方孤军深入,利在速战,如若犹豫,必致于被动挨打。
       
    在这紧要关头,身在安徽作战的张煌言目光如炬,看到了危机。他立即致信郑成功,劝他赶快拿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