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悲壮晁错:善谋国不善谋身的西汉名臣

2012/4/25 14:20:29 点击数: 【字体:


    大凡善于改革者,大凡善于谋事者,总是把精力集中于事业,而疏于对阴谋的防范,常被他人成功算计。
  
    司马迁在《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所记载的西汉前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晁错,即是一个典型。明朝李贽在《藏书•晁错》中评价晁错说:“错但可谓之不善谋身,不可谓之不善谋国也。”
  
    晁错之善于谋国,主要是能够审时度势,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正确分析西汉前期社会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如边境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地方诸侯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施。其主张为西汉初期的经济发展和之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晁错的《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贵粟疏》和《举贤良对策》、《削藩策》等,都是杰出的策论,可谓充满着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晁错“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苏轼的《晁错论》称赞“晁错尽忠为汉”。
  
    晁错之不善于谋身,则在于他昧于人情世故,以为只凭一腔忠心与勇往直前的精神,即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晁错的削藩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政策得罪了当时最大的一批权贵集团,加速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以“清君侧”为名,认为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劾治污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刘氏骨肉,所以要举兵诛之”。晁错被吴楚七国作为引发“吴楚七国之乱”的借口。
  
    晁错的为人处世之道颇有失策之处。司马迁说晁错“为人峭直刻深”,性情耿直,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没有一个良好的人缘环境。再加上晁错本身才华横溢,招致同僚忌妒,就在朝中树立了一批对立面,代表人物是窦婴与袁盎。特别是后者,《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袁盎同晁错两人的成见就很深。
  
    晁错实施《削藩策》时提出了两大在自己看来是正当必要的、而在他人看来是错误的建议。第一个建议是追究袁盎预知吴王刘濞阴谋反叛之罪,诛杀政敌袁盎。此建议却未得到皇帝的支持。做过吴王刘濞之相、接受过贿赂的袁盎,则在同时向皇帝提出诛杀晁错以谢天下的要求,因为吴王刘濞叛乱的宣言就是“清君侧”、杀晁错。
  
    另一个建议,是提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这本是体现天子威仪的好机会。但这建议让汉景帝对晁错产生了怀疑,也给其他大臣提供了一个攻击他的借口。御驾亲征是让皇帝去直面前方的危险,而晁错自己则可留守京城长安。
  
    两相较量下,袁盎用吴王刘濞叛乱宣言中“清君侧”的话,说服了汉景帝。汉景帝选择了“吾不爱一人而谢天下”之理由,把晁错当作替罪羊,腰斩了晁错。那年,晁错46岁。有多种评论认为,晁错建议杀袁盎以保全自己的计策,是引发其被杀的导火线,说晁错之死是自取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决定如何取舍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汉景帝,正如苏轼所说“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老子《道德经》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司马迁评述晁错时说,“改变古法,搞乱常规,不是身死,就是逃亡”。面对十分强盛的吴楚七国诸侯,晁错深知自己踩的是“地雷阵”,削藩并非易事,但“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苏轼《晁错论》语),仍然挺身而出,勇敢地做起了先锋,一心一意要采取强制措施快速削弱他们。改革需要“强梁者”,明哲保身,无法开创新局面,晁错一定知道虽然“不得其死”,但坚定不移地做了“强梁者”,悲哉壮哉!
  
    晁错牺牲了,“吴楚七国之乱”依然如故,汉景帝醒悟,明白了吴王刘濞所谓“清君侧”是一个骗局,袁盎之以求杀晁错换和平也是一个阴谋。到此时,汉景帝果断地采用军事手段,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其后,晁错为之奋斗的削藩事业得到延续。【原标题:悲壮晁错:善谋国不善谋身的西汉名臣】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山川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