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子路学习率真

2012/4/26 15:54:21 点击数: 【字体:

 
    像我们今天谈到子路的各种表现,很清楚,他是一个正人君子,顶天立地的好汉,他说话算话,他尽量做到自己的对自己的要求,他听别人诉讼案件的时候他也没有什么耐心,片言折狱。他听到孔子说可以带他出国,他特别...
       
    我们如果谈到孔子的学生,个性最鲜明,行为最勇于负责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子路这个人,他是确实很特别。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位不良少年。因为他非常勇敢,年轻的时候,勇敢的时候就很喜欢跟别人决斗了、或者是比武这些。所以我们大概先从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
       
    他跟孔子是同乡,鲁国人,小孔子九岁。那么他很喜欢在街上闲逛,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批着野猪皮,带一把长剑,在街上晃,行侠仗义。那么有一天孔子碰到他,就说你为什么不来跟我学习呢?孔子有时候也需要自己招生。子路就说,何必学习?看到没有,何必学习?他说南山有竹,生下来就非常地挺直,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这代表子路很有智性,认为自己是生下来就是人才,就跟南山的竹子一样,不需要任何修饰,拿下来当箭,射穿犀牛皮。那孔子碰到这样的人,他当然有办法了。他说如果你把这个竹子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它不是射得更深吗?这话一讲子路就听懂了,他马上拜师。他拜师之后,对孔子来说,有时候也蛮烦恼的。因为孔子教学生,除了教这些,还需要教音乐。那子路一上音乐课就糟糕了,那琴跟瑟很可能就被他搞坏了。他一弹瑟孔子就皱眉头,说这个学生,我怎么收了这种学生。弹起那个瑟音乐水平实在是不够。但是,这倒是有一个好处,自从孔子收了子路这个学生之后,没有人敢再公开批评孔子。你公开批评孔子的话,子路就过来了,问你说什么。
       
    所以每一个学生都有特色,你当老师的时候,像古代孔子是第一个开始平民教育,老百姓都受教育。因为孔子本身,十五岁就没有机会念书,自己主动向很多前辈学习,把古代的经典跟古代的能力全部学会,经典就是诗、书、礼、乐、易,能力是什么呢?礼乐、射艺、术数,他全部学会,学会之后还能够“温故而知新”,不断地去念过去的材料,有新的体会,这样才能当老师。所以孔子他教学生,碰到像子路这样一位率真的学生,确实是有他的特色。
       
    在《论语》里面可以知道,至少有三次,孔子说,子路这个学生最特别。哪三次最特别呢?第一个,他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他说只要听到片面之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就是子路吧。一般听到这个诉讼案件,都要听两造,两面之词。你们两个原告、被告,都讲完毕之后才能判断。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就知道谁对谁错,为什么?不是他很莽撞,而是他这个人非常刚正,他大概脸上不用化妆也像包公了。就是别人看到他都不敢讲假话了。因为一个人个性刚直的话有关系的。你看这个法官,坐在那边,很严肃,很刚正,名声都是非常好的话,你就不敢讲假话了。所以子路听到片面之词,就可以判断谁对谁错。孔子特别这样说。也有人把这个片言说成是三言两语,这是不对的。因为三言两语把诉讼案件判断,那个谁都会,我也会啊,对不对?法官少说话就变成片言就可以折狱吗?这个没那么简单。这个跟子路个性有关。他个性特别果决,“果”这个字代表果决、果断,能够下决定。所以孔子认为子路做官不是问题,做官只要有一种专长,就可以找适合的位置。
        
    第二次,孔子说只有子路做得到吧。他怎么说?他说,穿上破旧的棉袍,跟别人穿上名牌的皮草,皮草就是貂皮大衣了,站在一起,丝毫不觉得惭愧的,就是子路吧。这个不简单。平常我们不都人看衣装,你看到别人穿的都是名牌,你站在旁边就觉得很寒酸了,不好意思了。我年轻的时候念大学,才毕业不久,就有这种经验。我有一个同学,他穿的是名牌的一套西装,我们一起去参加同学的婚礼,我穿的是弯腰牌,什么是弯腰牌呢?在市场弯腰买的。所以上衣跟长裤颜色不同。他的是一整套,我的是颜色不同,我看到他就有一点自卑。我就想到子路,子路比我好多了,子路毫不在乎,不在乎别人穿的什么有名的牌子的衣服,他穿什么都不在乎。为什么?因为子路的志向里面还记得吗?“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车、马、衣服、棉袍,跟朋友一起用,用坏了都没有遗憾。他真的把他的衣服跟棉袍给朋友穿,穿坏了,他再继续穿,所以他不在乎。
       
    所以孔子称赞他,说,一个人能像子路一样,不嫉妒,也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呢?但是子路这个人确实是很可爱。他听到孔子用《诗经》里一句话“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称赞他,他就每天都念这八个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孔子就说了,光这样是不够好的,还应该继续努力,“不忮不求”是不嫉妒不贪求。我们学习孔子的学生们的各种表现要记得,不怎么样不怎么样代表消极的,你不要做什么样的情况,你还需要积极地去做什么,这才重要。你除了不要这样,你还要那样,代表你不做没有水准的事,你还要做更高的要求的事。这是个教育的原则,把消极变积极,把被动变主动。
       
    那么第三次,更重要了。孔子有时候也觉得很难过,因为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他就说“道不行,沉桴浮于海”他说我的理想不能实现的话,干脆做一条木筏到***算了。这个孔子有两次想移民啊。还好没有移,没有真的移,真的移跑到韩国去,那还得了。所以,他说,我的理想不能实现,干脆做个木筏到***算了,跟随我的就是子路吧。哇,这个不得了,三千弟子,哪一个人不希望被老师选中做他的保镖,可以保护他到国外去。他选子路,因为子路武功特别好,这也是有理由的,年纪也比较接近。因为别的学生太年轻了,动不动就差了四十几岁,你看子路差了九岁,还算是比较可以沟通的吧。孔子讲完毕之后,子路高兴地不得了,喜形于色。孔子一看到子路那么高兴啊,就跟他说,子路啊,你爱好勇敢超过了我,但是我们根本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啊。就是说我刚刚讲的是一个心里面的一个感叹,你不要当真。他真的很怕子路去到处找船。
       
    所以孔子对子路,至少有三点,认为他超过一般人。但是我们也知道子路这个学生,他的特色是什么?特色是非常率真,他什么话都敢讲。孔子学生里面,敢给孔子摆脸色的,敢生气的,敢跟孔子吵架的,只有一个,就是子路。所以一般人念《论语》,对子路都印象特别深。因为他的情绪表达,他的情绪智商特别差,生气就直接表达出来,高兴也直接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率真的表现。然后,我们就讲几段他怎么对孔子表现他的这个不满。
       
    最有名的当然是“子见南子”了。各位知道南子吧?在卫国的时候,是卫灵公的夫人是南子。南子是一位美女,但她的名声不好,太过风流,但她是国君夫人。所以孔子到卫的时候,南子就亲自下帖子,说你是有名的国际学者,到了卫国,希望见面谈一谈。子路反对,子路说那个女生名声不好,你最好不要去,省得被利用,你是一个学者,何必跟他们这些人扯上关系呢?但孔子说不行啊,非去不可,因为毕竟是国君夫人,按照礼来请你的话,你是一个过客,你一定要去的,你不去就是你不懂礼貌了。所以孔子就去了。去了之后,听说那个见面,也是非常生动,很多人喜欢描写这一段,其实没那么复杂。因为南子知道孔子是一个严肃的学者,有名的学者,她也很自己约束自己,隔一个帘幕,戴上各种装饰品,所以孔子根本没看到南子长什么样子,只听到环佩之声,她的那个铃铛响来响去,听到这个声音。只是谈完毕之后,真的被利用了。卫灵公夫人就请孔子坐后面的车子,跟着她走,游行市区,让别人知道国际上有名的学者孔子支持我,你看在我后面那辆车里面。回去之后子路就生气了。子路非常不高兴,说你看你果然被利用了。孔子怎么说?孔子还发誓啊,孔子只有这一次发誓。孔子发誓,我做的事情如果错的话,让天来惩罚我吧,让天来惩罚我吧。所以,你看,他面对子路这个学生,也是会想说我做的事情对不对的。有这么好的一个学生,就好象好朋友一样的,他可以随时从他的角度给你一些意见。
       
    比如说有另外一次,在这个鲁国里面,发生内乱。发生内乱之后,因为鲁国的格局非常地复杂,叫做四分,还没有五裂。鲁国怎么四分呢?鲁国的国君另外有三家大夫,三家大夫的势力啊,比国君还大。所以变成一个国不像国,国君本身的力量只有占四分之一,所以三家大夫里面权力很大,各自还有家臣,就是大臣,这个是本身还有很多阶级的。那么孔子听到有一家大夫的底下有人叛变,那个人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去。子路反对,说老师啊,那个人是坏人,你怎么可以去呢?孔子说,我去的话,就可以把他改好。孔子很有自信啊。子路反对。到后来也没去成。因为它太复杂了,并且一关一关,就好象鲁国国君,有个大夫反对,大夫底下有个人反对大夫,叫负负得正,这个人可能支持鲁国国君。这个是很复杂的一个情况。一旦卷入之后就很难脱身了。
       
    另外一次是另外一个国家发生内乱,也请孔子去帮忙。孔子又想去了。因为孔子很喜欢替百姓服务,不是喜欢做官,是希望有机会替百姓服务。子路又反对了,说老师,你不是教我们,弄人的这个不是好东西,你不要理他。到最后孔子只好说一段话了,他说,不是说真正的坚硬吗?真正的坚硬是怎么磨也磨不薄的;不是说真正的白吗?真正的白怎么染也染不黑的。孔子这样认为自己。就是说我是既坚又白,所以你不要想把我变得薄,不要想把我变得黑。当然我们也知道“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孔子很好的一种自我的了解,一种自我的信心。但是子路还是反对。他认为说你这样引起别人很多误会,实在是没有必要。
        
    另外还有一次,周游列国的时候,很多人现在提到孔子都会想到三个字,叫“丧家狗”,就跟子路有关系的。为什么?因为周游列国的时候很狼狈,很多地方都在打仗,有好几次都被围困了,有危险了。那么在陈蔡之间,这两国之间的时候,曾经还有七天没有开伙烧饭,只能吃一点方便面。然后,子路就很生气了,就跑来跟孔子说,老师,君子也会这么穷困吗?你为什么是一个君子,那么有名,别人有时候也不管你是谁,照样要准备要杀你,甚至骂你呀?这些。怎么那么穷困呢?孔子怎么说?他说“君子故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穷困的时候,继续坚持原则,小人一穷困就放弃原则,无所不为了。他趁这个机会还是要提醒子路,你还是要坚持君子的原则。
       
    所以至少《论语》里面有四次,子路敢对老师抗议,认为老师做的有问题。对孔子来说的话,这样的学生他知道他是忠心耿耿,为老师好,所以孔子从来也没有怪他。他真的怪他的是有一次什么机会呢?是因为子路啊,也很喜欢做官。因为古代念书人的出路就是做官,我有知识,我有能力,能替百姓服务,那也没有大学可以让我教书,所以做好努力做官。所以他们到卫国的时候,卫国正好发生内乱,什么内乱呢?这个内乱跟那个南子也有关系。就是卫灵公的夫人是南子,他的太子呢叫蒯聩,蒯聩这个太子跟南子不和,当然不是南子生的,就是太子跟夫人不和,就想起来把他给杀了,那这发生内乱了。内乱之后,蒯聩就逃亡,逃亡到国外去了,卫灵公就死了。卫灵公死了之后怎么办呢?就把这个国君的位子传给蒯聩的儿子,就等于是卫灵公传给孙子了。孙子当了国君,那个做儿子的还没有当,在国外立刻想回国,哎,爸爸没当,怎么儿子当呢?现在变成父子争国,很难看了,是不是?等于爸爸从国外还带一些军队回来,那他的儿子已经当国君了,也召了很多军队了,两个人就要打仗了。这个时候孔子经过卫国的时候,要不要做官呢,他的学生要不要做官呢?子路真的做官了。子路怎么死的?他就是在这里面,内乱里面,他在卫国做官,为了尽忠职守,蒯聩带兵回来,在这个冲突里面子路牺牲了。可以说他这个人,有他勇敢的一面,坚持道义,对于死亡根本是不放在心上的,毫不在乎,太过于勇敢了。
        
    所以这样子一个人我们就要问了,他的生命有什么特色呢?我们刚刚前面讲了,率真,他跟孔子的关系,孔子对他也很肯定。所以接着我们就要说一下他的志向。
       
    我们学习孔子啊,不要好高骛远,我们可以从子路做一个模范。有一次孔子跟两个学生在一起,颜渊跟子路,孔子说,谈谈志向吧。子路立刻就说,我刚刚念过的,车,我的车,我的马,衣服、棉袍,跟朋友一起用,用坏了没有遗憾。这是重视朋友的情谊,远远超过财物的价值,这是儒家的基本精神,绝对把人的价值放在物质上面。像子路,衣服、棉袍、车马都很贵重,用坏了没关系,因为是朋友。所以子路对朋友特别讲道义。我到现在这个年纪,还没有见过一个子路,只见过半个子路,什么叫半个子路呢?你跟他借车他借给你,你给他开坏了,他非常遗憾,就是半个子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是借电脑的,你跟他借电脑,他借给你,你给他弄坏了,他非常遗憾,你就跟他说你是半个子路。真正的子路啊,你跟他借车,开坏了,他说没关系,我开也会坏。你跟他借电脑用坏了,他说没关系,我用也会坏。这种去哪里找呢?所以子路重视人的情谊是远远超过物质、财物的一个价值,这点就让我们觉得儒家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所以我们谈到子路,他本身非常果决。他唯一有一次受孔子批判,我刚刚讲过在卫国,这中间还有一些故事。子路到了卫国,就请教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请你孔子来出主意,你首先要做什么事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什么叫正名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正名。因为当时的国君是卫出公,他的爸爸想回来争国君的位子,那到底谁是君,谁是臣呢?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国君,你如果儿子当了国君,爸爸就是臣,但是爸爸是父亲,你是儿子,这个太复杂了。所以你卫国先要正民,把名、名义,名分先界定好,孔子这样讲的时候子路居然说什么?老师啊,你太迂腐了。说老师太迂腐了,有政治就可以搞了嘛,何必谁还管什么名声呢,我反正是替百姓服务。所以孔子就批评子路了,说“野哉,由也”,真是粗野。他对子路的批评就是这个人太粗野了,太率真之后,以至于不懂得怎么样去想的深刻一点,完整一点。所以这是他们之间比较特别的情况。
       
    那么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鲁国的三家,孟氏、季氏、蜀氏,季氏权利最大,子路当他家臣的时候,想派一个孔子的学生叫子羔,去当一个县的县长。孔子说这样不行了,子羔还没准备好。因为这个学生很年轻啊,各方面表现还不够理想,你最好不要让他立刻去做官。子路说什么?子路说,有什么关系呢,有老百姓,有社稷、国家,做官很简单,何必读书?然后才能算是学问。所以孔子说,你看,我就是讨厌会说话的人。子路其实不太会说话,但在这个地方孔子说,我最讨厌巧言善辨的,等于就是说做官很容易,谁都可以做。不是的,做官在儒家里面,一定要先准备好,知识加德行加能力,三个条件,有知识、有德行、有能力,你才能做官。所以子路这个学生跟孔子互动啊,特别地密切,特别地频繁。后来孔子生病了,孔子生病的时候表现得最积极的也是子路这个好学生。有两次记载。第一次说孔子生病,子路说老师,我们来祷告吧。你听着会以为是基督徒来了,我们来祷告吧。子路真的这样讲啊。“子疾病,子路倾倒,子曰,有诸?”什么意思呢?孔子生病很严重,子路说,老师,我们来祷告吧。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啊,累曰,累就是祝福一个人的一些词啊,“累曰,倒而于上下神祈”,就是我为你向上天跟地上,神明祷告。古代的神啊,叫做天神、地祈、人鬼,天生神,地生祈,人生鬼,天神、地祈、人鬼。他说我为你向上下的神祈祷告。孔子说,这样叫祷告的话,我的祷告,长期以来都在进行,为什么?因为孔子有很深刻的宗教情操,所以他觉得子路那种特别为什么来祷告不需要,你平常没有好的表现,不够虔诚的话,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所以孔子就婉谢他的好意。
       
    第二次又是孔子生病很严重,子路就派学生们组成治丧委员会。我们都知道,古代不能够随便组织这个委员会,一定要有正式大夫的身份才能组织。所以孔子看到学生们怎么忙进忙出的,穿上特制的服装,孔子在病中稍微好一点,醒来就问,怎么回事啊?他们说子路吩咐。因为子路是学长啊,他又那么凶,大家都听他的话。结果,他们都听子路安排,要我们几个学生当治丧委员会,在门口摆一些布置了,摆一些签名簿这些了。孔子说,子路这个学生想骗谁呢?我要骗谁呢?要骗天吗?我明明就是目前没有这个大夫的身份,我现在去摆这个场面,是骗人的。“吾谁欺,欺天乎?”难道我就会死在路上吗?我也不要这种门面,你们学生帮我安排就好了,我不在乎这种外表的这种门面。但是子路对老师非常爱护,总觉得我们老师那么伟大,真的要生病的话,过世的话,要好好的办一场世纪丧礼。这是子路的一种用心。但孔子不领情,孔子认为,一般都要合乎礼仪的要求,你不能够违背礼仪,违背礼仪的话,社会就没有规矩,就乱掉了。所以这是子路他的率真,有时候行为上表现出来会过于冲动。
       
    那么子路这个学生,他有一次提一些问题了,到后代一直在讨论他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可惜,为什么?好问题,但是不是子路该问的。“子路问事鬼神”,子路有一次就跟老师说,老师,我怎么跟鬼神来往,怎么服侍鬼神呢?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你还不能够跟人好好相处,怎么可以想到怎么跟鬼神相处呢?为什么?因为子路这个人,属于行动派,他不太喜欢做深入思考,他不喜欢音乐,不喜欢艺术,不喜欢哲学,不喜欢文学这些,所以,他一旦提出说怎么跟鬼神交往,这个属于宗教学啊,很深刻的。孔子跟他讲也讲不清楚,就说你不能跟人好好相处,怎么能够跟鬼神相处呢?讲完毕之后,子路又问,那请问老师,什么是死亡?这个问题太深刻了。你公开问什么是死亡?死亡这个问题每一个人最后都会碰到,哪一个人不想知道,但是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因为死亡它并不是一个经验界的事实,死亡一出现,经验就结束。所以说从来没有一个人死了之后再跑回来说,我跟你们说,死了之后怎么回事了,没那回事,是不是?所以,在这个时候,子路问,老师,什么是死亡?他当然相信老师知道了。但是孔子怎么说?“未知生,焉知死。”你还不了解怎么叫做生,你怎么能了解什么叫做死呢?这句话很有含义,意思就是说,是一个人死亡是一回事,你活着的时候怎么做人处事,死了是自然的结果,你何必担心呢,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你不管死亡将来怎么样,你现在活着,还是要好好做一个人。所以孔子的回答是这个意思,希望他先了解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好好珍惜这一生,而不要老想着死亡之后的事情。好,问题来了,很多人就从这段对话批评孔子,说孔子不了解死亡。这实在是很冤枉,为什么冤枉呢?孔子怎么会不了解死亡呢?哲学家,没有不了解死亡的,当然我说的是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如果你仔细研究,就发现《论语》里面,生命的“生”这个字,出现了16次。当然你可以说《论语》每一句话都谈活着的事情,这个我同意的。死亡的“死”这个字,出现了38次,你没算过吧?死亡的死出现38次,代表什么?代表孔子当然了解死亡,一个人不了解死亡的话,怎么可能去说什么“朝闻道,夕死可矣。”怎么可能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呢?所以对死亡都很了解,死亡没什么好怕的。
       
    西方哲学家谈到死亡的,最简单、最清楚、最深刻的是谁?苏格拉底。我简单就介绍一下,苏格拉底怎么看死亡。苏格拉底因为他被冤枉接受审判,被判死刑,很多人都希望他逃狱,他逃狱的时候对官方也是一种解脱,我们不用去杀这个老人家了,因为他已经七十岁了,你不判他死刑,他也活不了几年,那你何必让雅典人背负这个罪名呢,谋杀了苏格拉底呢?所以他在监狱里面待了一个月,他就是不逃狱,都已经准备好让他逃狱了,他都不逃。学生每天来看他都很难过,说老师,难道你不怕死吗?30天,一天一天数着就少下去了。苏格拉底说,死亡没什么好怕的,死亡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死亡是一种无梦的安眠。平常我们睡觉的时候最怕什么?最怕做梦,尤其是做噩梦。所以死亡就是睡觉不做梦,这个太好了。第二个,死亡之后,摆脱身体的束缚,就可以自由自在,去你想去的地方,去见你想要见的人。所以苏格拉底认为,人死了之后反而解脱了,因为当事人把身体当做监狱,把灵魂当做我的本体,我的自我,身体如果说消解了,代表你离开监狱了,然后你可以到时候自由飞翔,去哪里呢?去见我想见的人。所以苏格拉底对死亡毫不害怕。事实上我们对死亡没有必要害怕,死亡是一个自然的事情,有生就有死。
       
    所以如果我们说拿这个来对照儒家的思想,儒家对于死亡有什么看法呢?我们借这个机会来谈,因为正好子路问到这个问题。第一个,生命是死亡自然的结果,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所以你不要有特别的情绪反应。第二个,死亡它本身不是一个结束,它代表一种目的,希望你这一生到死亡可以做一个总结。什么叫总结呢?如果你不把它当总结的话,你怎么能说杀身成仁呢?注意,完成的成。孟子后来说,舍身取义,取义,取得的取。一般人以为死亡是牺牲,死亡是放弃,死亡是损失,但是在儒家来说的话,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个检验,你要检验你这一生过得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这个达到一个目的,所以这是对死亡的看法。你有这两点看法的话,人生就非常健康了。你对死亡这一关都了解的话,生命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你就好好珍惜这一生,去把握它。
       
    所以子路有时候他提的问题,不一定完全从正面来看,你可以把它延伸出来之后,去发挥孔子的思想。他确实是有些看法的。比如他认为,管仲有问题。各位知道管仲吗?在《论语》里面,孔子特别提到六个人,合乎行仁的要求,这是很高的评价,我们介绍五个人,你听就知道为什么这么高。微子、箕子、比甘,这三个人都是被商纣王所迫害的,有的被剖心,有的被迫发疯了,假装发疯的,有的被迫离开的,另外两个谁呢?伯夷、叔齐,第六个就是管仲,所以这是值得我们特别研究的。管仲其实他的私德并不好,孔子也说他的师德很有问题,享受生活了,摆排场了,很多都有问题。但是因为管仲做一件事,帮助齐桓公用外交手段避免战争,让春秋初期一百多年可以和平相处。这不得了,因为战争的话,很多人就是无辜老百姓,或是年轻人,当兵的都死伤了,那你现在可以避免的话,这贡献很大。所以孔子对管仲特别推崇。这也是我们常常提到儒家的思想,人性向善,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如果我今天当齐国的宰相,我的负责范围是齐国百姓,但是我可以透过什么,透过跟各国的外交手段,让各国都不要战争,所以以一个齐国的宰相,照顾了天下各国的百姓,这叫做什么,他的功劳远远超过他的身份的要求。所以孔子特别称赞管仲是这个道理。否则你一定要讲,一个人师德好不好,一个人具体的生活表现如何,那有谁是完美的呢?他一个人过什么日子,是他个人的条件,但重要的是他怎么样在他的岗位上,把他的事情做好,这是超过岗位所要求的范围造福天下人,这才是孔子所要肯定的。那孔子的学生并不了解这些。像子路就认为,子路这个人很讲义气,管仲为什么被子路批评呢?因为当时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了,被杀之后两个太子,两个王子就逃到国外,谁先回国,谁就可以当国君,另外一个就大概非死不可了,这是很可怕的联合游戏啊。结果管仲的好朋友叫做鲍叔牙,他们就说,这个是有投资观念,鸡蛋不能放同一个篮子里面,所以两个人就跟着两边,到最后是管仲选错了,鲍叔牙选对了,选对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还好,这个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建议,要让管仲当宰相。所以子路为什么批评管仲呢?好,你看,管仲跟错边,别人都自杀,他没自杀,太不讲义气了。各位朋友,讲义气,要衡量,都是齐国人,在竞争过程,你说输了之后你还是齐国人,你不能说因为我跟了一个党派,跟了一个这个什么长官,他输了我就牺牲了。不是的,齐国人还是一个国家,都是国家的公民,你不管怎么竞争,人才要为国家所用,这是儒家的思想,否则你讲的是小信小义。所以孔子后来说难道你希望管仲像那些老百姓一样,因为选错边就在山沟里自杀,死了之后别人还不知道他是谁吗?看到没有,像这就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思想确实伟大,他能够通情达理。你要讲道义没错,但是,你要讲的是什么道义呢?到后来孟子就表现很好,我们说孟子接孔子的思想发展,确实杰出。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各位想想看这个话,很可怕啊,真正的大人,叫做德行完备的人,说话不必守信,做事不必有结果,一般都以道义作为依归,以义作依归代表什么呢?我举个例子各位就知道,你不能够光凭着子路的率真那就一意孤行了。假设我有一个朋友,他知道我有一把猎枪,他跟我说,下个月猎枪借我。没有问题,猎枪借你打猎当然可以。但是就在这一个月之内,他出现了叫做抑郁症,就是精神官能症,有自杀倾向,他这时候跑来跟我说,你上个月答应借我猎枪,今天可以借我吗?那我就跟他说猎枪被偷了。我就不能守信用了。因为我守信用的时候,恐怕他拿猎枪自杀去了。像这个就是你要判断了,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中间有什么变化,需要衡量。你不能说我答应你,那我一定要做到,你最后拿猎枪自杀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守我的信用,你去死吧。这不行。所以为什么在儒家里面,谈到说你要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随时使用智慧来判断每一次情况细微的变化,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学儒家决不是说一旦抱一个原则,就死而后已,没这么简单。你有你的原则,但是你要懂得变通。你如果只有原则,不能变通的话,寸步难行,你活在世界上,根本走不通。但是让你有变通,决不是可以让你随便改变你的想法,你的做法。你不守信用,说,不要怪我,孔子教我不守信用,这是不能那样说的。你不守信用,你要说明理由,让别人知道说,你这个人中间的变化是什么,道义在哪里,义这个字就是正当性,它会随情况而改变。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所以你问,什么是正当性?什么是义应该要做的事?要看情况而定。同一件事,对张三做可以,对李四做不一定可以,为什么?因为对象不一样,情况不一样,所以在这里有一个原则,对朋友要守信,要讲道义,但是你随时还要判断个别的情况。所以学儒家绝不是简单就学它的教条,而是要把它当做心中的一个原则,并且启发高度的智慧,随时加以判断,做新的选择。
        
    所以,这些对子路来说,当然是很大的挑战。那么子路他最后就是没有学会这一点,所以他在卫国做官的时候,就是忠于他的国君。那结果呢,人家是做爸爸的蒯聩,带兵回来,里面打成一团,孔子的两个学生,一个逃回鲁国,跟孔子报告,说在卫国发生了内乱。子路不肯逃走,他说我这个拿别人的薪水,就替别人做事,就冲进去,一个人打好几个,最后被杀了。死的时候,帽子带子断了他还把它绑好,结缨而死。就是说我们做儒家的君子啊,死的时候带子要绑好,绑好才死。所以子路过世的时候,是孔子72岁的时候,比颜渊后一年。孔子晚年很苦,他的儿子,他最喜欢的两个学生颜渊、子路,都过世了。所以他当然是非常非常难过,他也说上天要杀死我吧,跟颜渊过世的时候情况类似。
      
     这儒家的思想到底好不好呢?庄子后来就批评孔子,就用子路做批评,为什么?他说孔子教学生教了半天,怎么没教好呢?让他去参加别人的国家的政治内乱,最后死了,还被剁成了肉酱。如果子路不当孔子的学生说不定到现在还活着好好的。就是说可以多活几年。像这子的批评对不对呢?也有他的道理。但是怎么能怪孔子呢?因为子路个性的率真,有他非常好的优点,很值得我们欣赏,每一个人看到子路都会觉得,这个人真是充满活力,生命充满活力,到任何地方他都是行动派,他不太喜欢你慢慢去研究,慢慢做这个,慢慢做那个,他喜欢立刻就付诸效果。每一次孔子叫学生谈志向,他都第一个说,为什么?他年纪最大,其他学生都比孔子小了三四十岁,他只小了九岁。第二个,他特别勇敢,他不说别人也不敢说。所以我们就举另外一件事谈志向。
       
    孔子有四个学生,孔子就说你们谈谈志向吧。以前当老师实在是很可爱,常常叫学生谈志向。我当老师也当了三十年,不太敢叫学生谈志向,有一次我做个试验,我说各位同学谈谈志向吧。就学生经过我再三请求终于站起来说,志向就是赚钱。我听了就很尴尬,我说赚钱不能算志向,赚钱之后要做什么,那个什么才是志向。钱本身是工具,是一个条件而已。好,孔子说谈谈志向吧。子路又第一个说话了,他说一个国家交给我来做的话,外面有大国来对它用兵,国家要发生饥荒,让我来做三年就够了,一定可以让它来抵御外面的国家,让老百姓能够吃饱喝足。孔子就笑了一下。这个笑了一下,是后来曾参的爸爸曾点,就请教老师说,老师子路讲完他的志向,你为什么笑了一下?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但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所以我笑他。对吧,这个人真是有话就直说了。那么这样的一个人那,他如果说有机会发展的话,做官的话,其实也可以做的不错,他后来也在这个鲁国也做过官,做官的时候呢,他跟冉有这两个同学是属于正四科,孔子的学生有正四科,里面有两个同学,冉有跟子路。子路做官做的怎么样呢?至少没有这个负面的批评。冉有就很多负面的批评,我们将来讲到冉有的时候,各位就会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话,各位同学,“鸣鼓而攻之”攻谁?敲着锣,打着鼓,去批评的,批评的冉有,并没有批评子路,但是冉有跟子路是一起在做官,都当季氏的家臣。那么子路他做官做得好不好呢?不能怪他,因为古时候的权力在上面,封建社会,你上面的老板不说,或者不赞成,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子路做官也做的很辛苦,很委屈,以至于别人问说,子路算不算大臣?孔子说不能算大臣,只能算是具臣。具是具体,他只能做具体的事情,比如说负责财务,负责商业,负责教育文化,某一方面的,他不能算是大臣。孔子心中真正的大臣是怎么说呢?八个字,“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我要用正道来服侍国君,行不通我就辞职。你要当大臣,就是八个字,“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因为一个国家要上轨道,一定要做大臣的能够有他的原则。国君好不好,那是他的事情,但是做大臣的一定要承上启下,让整个社会能够往正路发展。那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不要勉强,我不愿意当你的背书,我也不愿意让你利用,利用我来达到你国君个人的偏差的欲望。所以这是子路可以做到的。他这个是做一个具体的臣子,他至少也没有什么在政治上的没有什么负面的消息。
       
    所以子路的思想可惜没有传下来,他事实上也不是以思想见长的。他就是以他人格特质能够让很多人怀念他,他是非常豪爽的,对朋友的道义,特别重视,对孔子这位老师的情感特别深厚。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说,向子路学习率真,不能忘记勇敢跟正义。率真有时候是一种心态,我这个很诚实,很坦诚,但是他本身一定要带来什么,勇敢。因为很多时候,天下风气往这边转,你一个人能不能当中流砥柱呢?子路就可以做到。就好象别人都穿名牌了,吃的好穿的好,有各种生活享受,子路毫不在乎。他知道一个人的价值,在内不在外。他对管仲的评价可以看得出来,有钱人生活好,或者像管仲一样做大官,在子路看起来,他还是有瑕疵。虽然孔子告诉他更高的层次,让他知道说做人不能只看他这个具体的表现,还要看他跟别人互动,造成人际社会的效果这方面,但是这方面是比较深刻的。对子路来说的话,比较只注意到身边立刻可以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说像子路这样一个人,在《论语》里面,他占的篇幅最多,最多。你从头到尾出现子路的地方是所有学生里面数第一的,说他还有很多问题提出来,包括他也问怎么样从政。孔子说什么?他说“先知劳之”,就是你要比别人先做,叫做身先士卒嘛,上行下效,你当一个官,底下还有你的部下呀,那你要先做,并且你要让这些官员愿意替老百姓服务,他说能不能多讲一点,因为做官的事情很复杂,四个字我怎么学呢?孔子就是说再说两个字,叫无倦,就是不要倦怠。儒家的思想就在于说,你能不能有恒心。你只要有恒心的话,事情的效果才能出现,通常一个人比较率真,比较勇敢,比较直爽,他比较没有耐心,往往希望怎么样呢?立竿见影。比如我今天发布一个政策,立刻就有好的效果,马上就达到一种目的,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就很喜欢跟学生讲,就是说无倦,你不要倦怠,不要疲倦,要持之以恒,活在世界上,要甘于平常、平淡、平凡地生活。你活着,如果每天都希望高潮迭起的事情,那恐怕你也不见得你能受得了,平凡、平淡、平常,那里面才是人生真正的内涵所在。你活在世界上,跟别人在一起,平平常常的。西方有一句话,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No news is good news”。所以像子路的个性呢,就比较喜欢高潮迭起,他本身在这一方面也有他的才华,他的性格鲜明,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也都敢作敢当,见义勇为。
       
    所以,今天我们谈到有关子路的时候,在孟子里面怎么评价他呢?因为后代的学者在看的时候他保持一个距离,可以看得比较透彻。在孟子里面特别谈到子路一句话,他把他跟谁相比呢?你听听看,他说“子路闻过则喜”子路听到自己有过失就很高兴。这实在是太难做到了。我想一般人听到别人讲自己有什么过失,首先就是否认,我没那个过错,其实就是辩护,不能怪我,是别人害的,别人乱说的。像这个都是一般人的反应。就是听到别人讲自己的过错,就赶快否认,赶快找借口,赶快去说明。子路不是,子路听到有任何过错,别人说他有什么过错,非常高兴,为什么?他可以改。在《论语》提到一句话类似的,叫“子路有闻,未知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每一次听到老师说什么事情,该怎么做,他如果还没做到的话,就很怕又听到老师说别的事该做。代表老师今天说你应该孝顺,他如果没有做到孝顺的话,他就不太愿意再听到别的话。因为我前面的还没做完,你叫我后面再听的多的话,到时候做不完怎么办。他是比较这样的个性。孟子讲完,“子路闻过则喜”之后,后面说谁?禹,大禹又来了,“禹闻善言则拜”,大禹听到有价值的话,立刻向别人拜谢。比如你跟我讲一段话,很好,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向你拜谢。最后讲谁呢?讲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讲三个人,这是很高的评价。在孟子心目中,你看先讲子路如何,再说大禹如何,再说舜如何,他把他跟禹和舜排在一起。所以孟子对于孔子的学生,对于颜渊,对于子路,有这么高的评价,不是偶然的。因为基本上我们都知道。
       
    像我们今天谈到子路的各种表现,很清楚,他是一个正人君子,顶天立地的好汉,他说话算话,他尽量做到自己的对自己的要求,他听别人诉讼案件的时候他也没有什么耐心,片言折狱。他听到孔子说可以带他出国,他特别开心,立刻想要去找船了。像这种个性的表现,当然我们都觉得还需要去沉潜一番,他如果再沉潜一番,对音乐、对艺术,对文学、哲学、宗教,再深入了解的话,当然更美满了,但是你不能求全责备,每一个人都有他天生的性相,只是后天,我们再回到前面第一段故事,他做了孔子学生之后,也确实在南山的竹子,前面装上了箭头,后面插上了羽毛,他这一生的表现就因为做孔子的学生,而脱胎换骨,面目一新。否则他只不过是一个这个好勇斗狠的了,或者讲好一点,行侠仗义的年轻人。一路发展下去,到老的时候,能够行侠仗义吗?能够好勇斗狠吗?当然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对学生的这种教育,确实有点石成金的效果。我们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在子路身上,看得最鲜明,我们跟子路学习什么,学习率真,不要忘记,勇敢跟道义,到最后,要以义当不当,应不应该做。
        
    同时,对生命来说的话,他问过什么是鬼神,问过什么是死亡,可惜,他并没有再深入进一步去向孔子去请教,做深刻的理解。他他自己的生平,有些地方,也受到孔子的提点,指点,或者是批评,也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效仿。
       
    我们向孔子的学生借智慧,是因为孔子的学生很多,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我们也是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人生的取向。我们从孔子的学生的表现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要跟随的一个楷模,我们尽量广泛的学习,在年轻的时候多方面学习。在我们朋友圈里面也可以看到很多像孔子的这个学生,或者那个学生的表现,子路无论如何都是个性最鲜明,表现最杰出的一位。【原标题:向孔门弟子借智慧之向子路学习率真】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新杏坛 2008-06-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