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挤一挤“朱载堉泡沫”(2)

2012/4/18 10:42:30 点击数: 【字体:

为了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而做的,可以说,两者彼此无关。
       
    为了更深刻理解“完美律”和“十二平均律”两者的不同,下面是中国和西方的乐音旋宫图示比较,可一目了然地看到两者的基本理论是大不相同的:

挤一挤“朱载堉泡沫”


    从图示可以清楚看到,尽管中国比西方更早发明了“十二律”和“平均十二律”,但是两者的乐理方法是大相径庭的。举例:中国的旋宫的主导是音阶顺序、明显地强调音阶之音程与十二律的对应关系,具有但并不强调和声调性的对应关系。而西方的旋宫则非常明显地强调和声调性的对应关系,譬如,C大调对应a小调,同时,大小调都有左旋右旋的纯五度排列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和西方的古代音乐理论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不存在母子关系。否则,子代变化再大、也多少保留母代的一些痕迹;而旋宫比较说明,中西两者的古代乐理方法没有谁继承了谁的母子关系迹象。
       
    图示也说明了中国和西方的古典音乐风格不同的一个道理,即:中国旋宫是按照乐音次序排列的,这决定了中国古代乐曲的单旋律丰富发达、却缺少多变的和声对位的特点,譬如,它能发展出“胡茄十八拍”那样的单旋律大型作品、却终于没有赋格曲和奏鸣曲作品问世;它能培育出独唱、对唱和齐唱都十分发达的几百种古代戏曲,却难有成套的不同声部对位的昆曲越剧。而西方旋宫是按照和声调性的关系而排列的,这使得西方古典音乐有丰富声部对位、且具备了多变的和声和复调的原理基础,终于能发展出赋格曲、奏鸣曲和交响乐,以及不同声部对位的交响合唱。
       
    一言以蔽之,中国和西方的古代音乐及乐理方法之间,既没有母子关系、也没有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发展道路的问题。中国和西方的音乐历史事实可以证明,李约瑟所谓的中国古代音律来自巴比仑、而欧洲“十二律”又来自中国的那套说法,是联想而不是事实,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此外,在帕瓦罗蒂出生前两千多年,西方就有了C大调到G大调的移调规则方法,因此,所谓“没有十二平均律,我们欣赏不到帕瓦罗蒂演唱时由C大调到G大调那巧妙的过渡”的说法,纯属信口开河
       
    欧洲“完美律”和中国“十二平均律”的声学区别

       
    在声学数值方面,“完美律”和“十二平均律”也是彼此不同的,譬如:

挤一挤“朱载堉泡沫”

 
    表格中,只列举了最关键的半音(十二律)、大三度(调性)和纯五度(和声)三个因素的算术差,还没有做其它因素比较,也没有做比例差、几何差或自由度等对比,但这已足够说明一些重要事实:
       
    所谓“十二平均律”并非完全均等,缘故是声学道理:振动频率是音高音准的决定性因素,而十二平均律除了C-以外的任何一律的数值都不是整数或可除尽的分数小数,即不可能在实践上做到完全平均。也就是说,十二平均律的密度精度都比“三分损益法”来得更高,音程分布也比西方的“完美律”更均匀,但是,它还是不能实现平均音高音准,到头来还得看频率是什么和分布如何。而若用频率表达,十二平均律的音阶音程之间的非等份现象就更明显。譬如,在中央C开始的同一组里,C到C#的差别是15.55Hz,而A#到B的差别是27.72Hz。
       
    正因为如此,一些物理学等科学家把十二平均律吹得神乎,而在音乐家艺术眼里,十二平均律的最大功劳是分布更均匀,并没实质性地改进乐理和人 们的音乐美感认识,甚至还带来一些副作用(下面即将说到)。所以,在音乐史上,艺术评论家们充分肯定十二平均律的“科学贡献”,却几乎就没有“艺术贡献”的评价。“完美律”则不然,其获得音乐史上的“艺术贡献”的评价是普天同声的。
       
    “完美律”和“十二平均律”的这种差别造成了“艺术感觉的音乐”和“科学机器的音乐”的差别,而两者如何实施充分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不用“平均十二律”的缘故:艺术与科学的冲突
       
    在中国和在西方,平均十二律问世后三、四百年也没派上用场。那不是因为音乐家们的忽略或过错,而是因为社会接受了音乐家们选择艺术个性而拒绝科学机器的决定。
      
    所谓“完美律”也好,“平均十二律”也好,都是为乐器和乐队的定音而建立的乐音系统和乐理系统,并非是制造乐器的机械工程依据。一个已经造好的乐器,譬如钢琴或提琴,可以按照“完美律”、“十二平均律”、或任何已有音律系统做定音。此外,在欧洲,键盘乐器在10-11世纪就广泛应用了,比朱载堉发明十二平均律要早四、五百年。
       
    可见,李约瑟所谓的“全世界文明各国的乐器,有十分之八九都要依着他的方法(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制造”,足以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音乐和乐器常识,而是想当然。而所谓“没有平均十二律,键盘乐器就无法调音,就没有巴赫钢琴曲问世”一类说法,则更是信口开河了。
就西方古典音乐来说,各个乐器有自己的定音安排,譬如长笛和双簧管定音为C,单簧管和小号则用降B,等等;而整个乐队的定音则采用小提琴的A-弦的空弦音为标准来调整各乐器的音准。这就是第一小提琴手经常是实际上的“乐队副指挥”的缘故之一。
       
    “完美律”和“十二平均律”都有A音。可是,十二平均律的乐声效果是“科学机器发音”,而音乐家做的是“艺术个性乐音”,--- “完美律”为每一个键和每一个音都赋予了特别的个性色彩,而十二平均律则象机器生产面包一样、味道口感全一样、消除了乐音的个性色彩。所以,不管是中国发明的还是欧洲发明的十二平均律,问世后数百年也没多少音乐家采用。当然,对乐音的色彩感觉、对“艺术”和“科学”的乐感区别,都要高度专业化训练的或是对乐音十分敏感的耳朵才能感到和受到明显的美感影响。
       
    如果您一定要体验一下“完美律”和“十二平均律”的美感区别,那么,可以做这么一个实验:请您听听电子琴小提琴效果的中央C上行一组的“A”音(440HZ)。多听几遍,那是典型的十二平均律的效果。然后,请位专业小提琴手,照乐队表演实际惯例做好定音(譬如442HZ),先拉拉空弦的“A”音,再在D弦上用不同手法弓法演奏同样乐音。多听几次。那是典型的“完美律”的效果。听了做做比较,相信您能获得这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凤凰资讯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