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蔺相如为相的铁证

2012/5/3 11:04:41 点击数: 【字体:

 
    随着张港在《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中,“蔺相如不曾为相”文章的发表,目前在报刊上、杂志上、网络中呈现出一片蔺相如不曾为相的喧哗声。难道历史上蔺相如真的在赵国不曾为“相”吗?难道著名的《将相和》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容当代人所篡改。蔺相如在战国时期因完璧归赵、渑池挫秦、回车让将、率军出征和抱病进谏等功绩,被赵惠文王任命为相不但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而且也被在东北出土的“二十年蔺相如戈”所佐证。而正因为我是听说该戈出土后,先后历经五年、三上东北并亲眼目睹该戈尊荣的人,更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一考证写出来,以正视听。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我国东北地区先后出土了三件战国时期的赵国兵器,他们分别是“四年春平侯剑”、“七年阳安君剑”和“二十年蔺相如戈”。我作为国家名城委专家组成员在东北参加名城保护咨询论证时,先后在集安市博物馆和吉林省博物馆有幸拜视了“七年阳安君剑”和“二十年蔺相如戈”,并通过有关朋友,搜集到了“四年春平侯剑”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这三件赵国兵器从外形上看,不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锋利无比,即使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不失为一件我国冷兵器时期的上乘之作,而且上面还都刻有铭文,真实地记录了战国时期的赵国三任相邦作为兵器监造者的历史事实。特别是“二十年蔺相如戈”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与蔺相如有关的出土文物,它填补了我国文物考古史上一项空白,对研究赵国历史和蔺相如生平简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目前它依然存放在吉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在战国时期,对兵器冶铸和制造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力量的强盛与否,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兵器乃是重要的作战武器。因此,各诸侯国都十分重视兵器的冶铸制造和管理。在赵国形成了以“武库”为中心,“缜密的三级建造制度”(《赵国史稿》中华书局 2000.11),在兵器的铭文上都刻有兵器制作的年代、监造者的官职姓名、铸造作坊所属库名、主持铸造者及冶铸者的姓名等等。赵国的兵器铭刻一般以数字为纪年,“属于中央系统的兵器作坊,大抵由相邦、大攻、工啬夫等监造,其下有武库工师、冶和尹等”(《邯郸简史》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 1990.9),“自赵惠文王之后,兵器的冶铸、制造,均由相邦担当监造之责”(《从有关铭刻来看战国时期赵之兵器冶铸手工业》见《赵国历史文化论丛》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4)。从时间上来看,东北这三件出土的赵国兵器,都在赵惠文王以后,所以这三件兵器上都铭刻有“相邦”二字和时任监造“相邦”之姓名或封号。

    “相”,在春秋时本指为君王或贵族行礼时的赞礼者。据《仪礼》和《礼记》记载,凡饮酒礼、射礼、丧礼中都有“相”或“相者”主持有关礼仪,国君外出,亦有“相”跟随左右。当时,一些贵族家中之家宰,也称为“家相”。由于“家相”主贵族家室之事,故也叫“相室”。战国初期,有些贵族逐渐脱离周王朝的控制而渐渐变为邦国或封侯之君,作为他们亲信的“相室”便成为邦国之“相”。“邦”之国通,“相邦”也由此而得名。据《史记》所载,战国初年最先设置“相”的是三晋等国(据张建华先生考证“赵武灵王……使肥义为相……此为中国相官之始”)。而后,其他各国亦先后设置。而从目前古书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相邦”之名又多见于出土文物的铭文之中,而在古书古籍中记载较少,这可能是由于先秦文献大都经过汉代人的整理,为避汉高祖刘邦之讳,改称为“相国”有关。

    由于“相邦”是助王治理国政的高官,为百官之首,但他们的地位并不相同,只要有不称职的或是触犯了君王的地方,随时可以被免除职务,更换非常频繁。从赵国来看,见于记载的就有公仲连、赵豹、肥义、赵胜、公子成、虞卿、田单、李兑、乐毅、魏冉等等。

    从东北出土的这三件赵国兵器铭文来看,经专家考证,“四年春平侯剑”正面铭文应释为“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长身,冶匋执齐”,背面铭文应释为“大工尹赵关閒”;这里的“四年”应是指赵悼襄王四年,监造者为“相邦春平侯”,主造者为“邦左库工师长身”,冶铸者为“冶匋执齐”,“大工尹赵关閒”应是专管国家兵器制造者的长官。从“七年相邦阳安君剑”来看,正面铭文应释为“七年,相邦阳安君,邦右库工师□胡,冶吏痀,执剂”;背面铭文应释为“大攻,□韩啻(尹)”。从“二十年蔺相如戈”来看,正面铭文应释为 “二十年,丞蔺相如,邦左彔肖(赵)智麀,冶阳”,援部铭文为“相邦”;这里的“二十年”,当为赵惠文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这一年赵国发生了两件在赵国政治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一是秦赵渑池相会,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力挫强秦,迫使秦王击缶而保住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拜为上卿;另一件事是渑池会后,廉颇居功自傲,要羞辱蔺相如,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辄引车避匿”,廉颇闻之,肉袒负荆,登门谢罪,将相和睦,遂为刎颈之交。而在此之前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因完璧归赵,从原来的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下子被赵王拜为上大夫。那么,这里的“丞”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铭刻上的“丞”又与援上的“相邦”有什么关系?这是值得我们认定蔺相如是否在赵国当过“相”,又是何时为“相”的关键。

    “丞”,按照《词源》解释有三种意思:一为辅佐,二为秉承,三为通“拯”。在辅佐中,如用于官名“相国”也称为“丞相”。“丞”作为官名起始于战国,秦悼武王二年设左右“丞相”,秦时有“相国”和“丞相”。汉初设“相国”,不久改为“丞相”。这铭刻上的“丞”就是当时的“相”应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赵惠文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也是赵惠文王二十年。那么该戈内部铭文上为何只有“丞”而无“卿”呢?这需要从“卿”的演变来考证。

    “卿”,据《辞海》解释,也可作为官名,也可作为对人的尊称。作为官名,按周制有“三卿”,分上中下三级,分别称司徒、司马和司空。秦汉以后又分为九个等级,分别称为:太常、光禄熏、衛尉、廷尉、太僕、大鸿臚、宗正、大司农、少府。而赵国的官制,是在继承周制的基础上,“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的世禄世卿制,形成了官僚制。任之即为官,去之则为民”,而“上卿”也由“今汝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逐渐由执政官,演变为食厚禄的爵位”。因此,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既是官职也是爵位,是对蔺相如的人格、人品、能力的尊称及待遇和肯定。而“丞”则是蔺相如的官职,这也符合当时赵国兵器上铭文之定规。这一点已从该戈援上铭刻的“相邦”二字所印证。
       
    那么蔺相如是哪一年被赵惠文王任命为“相”的呢?据曹定云先生考证“蔺相如任‘相国’,应在拜‘上卿’之年以后,亦即惠文王二十年之后。”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东北出土的“二十年蔺相如戈”的监造者是“丞、相邦蔺相如”,主造者是“邦左彔肖(赵)智麀”,冶铸者为“冶阳”。“二十年蔺相如戈”的出土就是一个铁证,蔺相如在战国时期赵国为“相”这是不容人们所怀疑的。【原标题: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邯郸新闻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