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香山居士白居易简单而不平凡的一生

2012/5/11 16:18:46 点击数: 【字体:

  
       香山居士白居易简单而不平凡的一生


    斗转星移,追昔抚今。我们怀念和崇敬生活在渭南这块土地上的先贤。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中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被尊为下邽三贤之一,不只因为他一生勤于诗歌创作,成就辉煌,影响深远,更重要的是他为官政绩卓著,廉洁自爱,亲民爱民,事迹感人,受到后人的推崇。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醉吟先生”,又称“香山居士”。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从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起,把家迁到了华州下邽县下邑里(后来白居易一系定居在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即现在的临渭区信义乡上太庄村西南约一里处)。白居易大历七年(772)正月二十日生于其父白季庚为官时的郑州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县)东郭宅。他的少年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兴盛到衰败的时期,政治腐败,僧道盛行,战乱频繁,藩镇割据,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和尖锐。这一时期,白居易一直因避难游于越中(今浙江一带),生活困苦,颠沛流离。这种对时代苦难的亲身经历,对他后来为官从政,亲民爱民是有很大作用的。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32岁,参加了“拔萃科”的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白居易进入仕途后,官场中争名夺利、嫉妒、献媚的现象,使他大吃一惊。他直言上疏,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往往得不到采纳,反而遭贬,几经升贬,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统治阶级的奸诈和腐败。元和六年(811)四月三日,白居易的母亲陈氏病逝,他遵礼丁忧,辞去官职,退居渭村3年多,与农民穿一样的布衣,吃一样的蔬食,亲身感受到农民的沉重负担和他们朴实、善良的品质。
       
    元和九年(814),白居易丁忧期已满,皇帝诏他再度入朝,他怀着极度矛盾的心情回到长安,皇帝授他左赞善大夫职务。这是一个专门倍伴太子读书的闲官。第二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密派中岳寺僧人,刺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难以坐视,即刻上疏请捕杀刺客。白居易的忠直敢言,早已使朝廷一些权贵怀恨在心,他们借口白居易不是谏官越位上书与法制不合,唐宪宗听信了这些话,便把白居易贬为江州(治所在浔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正如白居易自己所说:“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杂感》)他只得满怀凄楚地到江州去。
       
    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转升为忠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忠县)刺史,到任后,他作了三年施政计划,干了不少实事,宽刑狱、均税赋、开山路、植树木,使交通不便,物流不畅,贫穷落后的忠州呈现出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在忠州两年时间,他便奉调回长安,当他离开忠州时,忠州已是“绿阴斜景转,芳气微风度”(《步东坡》)了。
       
    元和十五年(820)夏,白居易自忠州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不久他又升任主客郎中知制诰。这时弟弟白行简也亦召回长安授拾遗官,每日清晨两人一同骑马入阁早朝。这种兄弟同列近臣是很难得的荣誉。白居易上书论事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却得不到权豪们的认可和采纳,忧国忧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又恐陷入朋党相互倾轧的漩涡,便决定离开长安,上书请求外任。
       
    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到任后就遇到城区市民吃水困难和钱塘江洪水泛滥等棘手问题需要解决,他通过实际走访、察看,决定实施疏浚城中六井工程和增修湖堤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既解决了城区市民吃水问题,又为泄洪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还可引水灌溉良田千顷,使当地庄稼旱涝保收。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把湖上的白沙堤叫做“白公堤”。
       
    长庆四年(824),白居易任期已满,他在离开杭州时,把自己多年积攒的俸禄中相当一部分留给了杭州府,作为公用经费的补充,使用了50余年。难怪他辞别杭州临行时,百姓沿河而立,拦路相送,难舍难分,不肯离去。白居易很受感动,想到自己在郡3年究竟给人民做了什么呢?“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别州民》)。从事实上看,白居易给杭州人民留下的何止一湖水。他把自己的俸钱留作公用,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口中食、身上衣留给了当地人民,难怪老百姓对他有这样浓厚的感情和发自内心的崇敬。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四日,白居易受诏改任苏州刺史。上任后他又结合苏州的实际提出:“候病须通脉,防流要塞津。救烦元若静,补拙莫如勤。……”的施政方针,总是想尽力为人民多做一些实事、好事。他主政期间,修建了从阊门(苏州城门)到虎丘的道路(后来的山塘路,又称白公堤),以利游人。堤下是一道宽渠,直通运河。渠至虎丘,又绕山麓一周,堤上栽桃李,渠内种莲荷,春夏秋三季,红男绿女,游人如织。
       
    宝历二年(826)九月,白居易因眼病久,免郡事休官,请了长假。临行一日,河岸上欢送的百姓扶老携幼,对这位廉洁爱民的刺史依依不舍,随行了十多里。次年春,他回到洛阳,不久任秘书监,复居长安新昌里宅。冬,又奉使洛阳。第二年春,又从洛阳返回长安,任刑部待郎。就这样朝升暮黜,往返长安洛阳之间。
       
    会昌二年(842),他以刑部尚书致仕,给半俸,脱去官累。他一生虽居官近40年,都以清廉自守,积俸无多,尽管如此,在他73岁那年,还尽力所及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洛阳 龙门潭的南面,有一段水路,叫做“八节滩”、“九峭石”,是一些天然的石滩,阻碍着舟楫上下的去路。往来船只经此,常有触石遇险,在大寒之月,舟人也要赤足下水推拉渡筏,常是“饥冻有声,闻于终夜。”听到这种声音,他总是很难过,于是他便在这年倾自己资财,开凿了龙门石滩。白居易晚年还是壮心不已,兼济人民,尽一切可能,抓住一切机会来做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到了会昌六年(846),白居易身体每况愈下,卧病不起。八月,这位一生亲民爱民的伟大诗人,为民请命不惧权豪的清官廉吏便与世长辞了,时年75岁。朝廷赠他右仆射衔。白居易晚年多次提出把他葬于故里,当他把所有积蓄都花在龙门河滩上,便无力回归故里。十一月,葬于洛阳龙门。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位皇帝,前后历官二十任,自校书郎始,以刑部尚书致任,他自始至终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原则,官场上不为权贵所屈,不为党争所累,始终保持自己的清白品行。在京城为言官,他是诤臣;在地方主政,他是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清官。这在当时那个社会,实属凤毛麟角。
       
    历史是人民写的,大凡为人民作过贡献的人,不论他生在何时代、何地方,人民都会纪念他,敬仰他。他在杭州任上,决策修的湖堤,百姓改名叫“白公堤”。洛阳人民在龙门东山修了白园。家乡人民把他尊为下邽三大贤人之一,并在县城修了景贤书院(今临渭区下吉中学),书院门前的路命名为“金氏坡”,书院的供养田所在村也更名为景贤村(今临渭区凭信乡景贤村)。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市、区历届政府对发掘、研究白居易等先贤的事迹十分重视,先后成立了“白居易研究会”、“乐天诗社”、“白居易唐文化研究会”,陆续出版了《白居易研究》、《论说白居易》、《白居易与下邽故里》等册子。《渭南县志》、《渭南地区志》、《渭南市志》都专门为白居易、白行简、白敏中立了传。1995年,渭南地区改为渭南市,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先后将市区有的街、路、商城、学校命名为“乐天大街”、“三贤路”、“乐天商城”、“三贤路小学”等,以示对他的纪念。【原标题:“香山居士”---白居易】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2010-09-15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