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战争与和平——访问台湾随笔之一

2014/8/8 14:08:39 点击数: 【字体:


    当我提笔想写点访台文章时,突然冒出了这个连我自己也吃惊的题目。当年俄国巨匠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数百万言堂堂四大卷的巨著用了《战争与和平》作为书名,在下区区千字文竟然借用,是否有些过于唐突?然而当我们省的文化代表团从厦门乘船到金门岛停留大半天、参观了几个景点后,这两个绝然对立的观念便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且一直挥之不去。

    登上金门岛,就像到了海南一样,蓝得浓郁而又透明的天空飘浮着片片白云,绿得数不清的树木和庄稼如同毯子一样铺在暖暖的土地上,柏油路迤逦地穿行在起伏的丘陵之间,我们一行13人乘坐在宽敞的大巴车上,凭窗观赏着可称之为典型南国的绮丽风景。我脑海中象电影蒙太奇一样不时跳动地闪现出一些意象,并归结为以下两个问题:难道这曾经是我们所说的解放军每天发几千发炮弹的“练兵实验场”吗?而这里也竟然是能承载得起蒋家王朝反攻大陆的前沿阵地吗?我怎么也难以将眼前的景象与数十年来两岸对峙的情况联系起来。车上的女导游30岁左右,是岛上的原居民,她不停地介绍着岛上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她也提到了数十年前的一幕又一幕。她说,从前我们称之为的“国军”在岛上有二十多万,现在兵阿哥只有象征性的两千人了,多是必须服役的学生兵,因为两岸不用打仗了。她指着窗外说,你们看,过去满是炮弹坑,现在地上都种了庄稼,土地挺肥的,这里也有些工厂,基本是农产品加工和石料开采业,岛上居民近十来年可以过上平安日子了。

    接着我们参观作为旅游景点的“翟山坑道”。这里是临海的山崖,上世纪50年代“国军”驻岛部队曾以一个营的兵力在这里修建了三年,在山中打通了一条山与海相连的巨大水道,目的是安全地向海上运送军用物资。这里石质坚硬,是上等的花岗岩材料,开凿难度极大。我们在山洞入口处看到仍然保留的蒋公题字“勿忘在莒”,导游说,实际上老蒋自己也知道,如当年莒国复国的历史再现是不可能了,只不过给躲在岛上的败军打打气、鼓鼓劲而已。我们从洞口拾级而下,深数十米,方见约一二十米宽的水道,当年较大的船只可以在这里通行。整个水道潮湿、灰暗,显得神秘,且让人有冷冷的悚惧之感。我们沿着水道边不平的石路小心地扶着铁链慢慢地行进,水道绕了个大弯,又走了二百多米后,便可从巨大的洞口直看到刺目的海面。出洞口有碉堡,是当年军用物资的转运站。我边走边想像着,当年那些败兵无奈地忙于准备战事的情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这一秘密战地竟然会作为岛上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接待来自大陆的游客。

    返回洞口后,我们又驱车到了“莒光楼”。三层的高大中式建筑内,不过展示些岛上的一般情况介绍而已,即使三楼有些当年辛亥革命和抗战将领的图片,也与楼名的原意相距甚远。不过站在三楼石栏边,可以看到小金门及厦门市,这“一水之隔”的“水”未免太窄了,两岸本是一家人,竟被隔了数十年。现在好了,可以自由通行往来了。

    往机场的路上,因遇红灯,汽车停在一个路口,在我左边拐角处,正好看到“金门高梁酒厂”。酒厂大门设计独特,一大酒瓶立于其间,色彩颇为华美,我立即拍了下来,且很骄傲地告诉同车成员,全团仅我有一张酒厂全景照片。多年来,金门高梁酒风靡台湾,近十多年,也成为大陆所钟爱之佳酿。从连战等高层到普通老百姓,来大陆访问、探亲者多以此为贵重礼品赠送。我们在台前后十多天,台湾朋友每天均以此相待,使我们所到之处深感亲情倍增。它已成为两岸人民感情不断增进加深的象征。

    在台访问结束后,我们仍从金门返回。很多人都介绍金门特产中最值得买的是菜刀,因其原材均取自两岸数十年来所互发炮弹,钢质远比一般菜刀要好得多。由于飞机禁带,我们都未买,但由此我想到了前苏联一件著名的雕塑:《和平》,一位身材魁武的战士,左手握剑柄,用力将剑压弯,剑锋已被握锤之右手打成耕地之犁。我想,金门菜刀如果可视为艺术品的话,将与这件雕塑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周俊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文化中原杂志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