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

2013/12/3 15:02:58 点击数: 【字体:


    出了古老的州城信阳,沿着浉河北岸的柏油路,西行五里许,便来到了钓鱼台。往北转折,只一箭之地,便是何家飨堂了。这里面对青青贤首山,倚傍悠悠浉河水,背接连绵起伏的山丘。这个明清以来一直为文士墨客瞻谒凭吊的地方,曾经是个翁仲布道,牌坊栉比,碑碣通衢的地方。但经过所谓“史无前例大革命”的扫荡,这里只剩下星散的短松,杂芜的野草和一片青青的翠竹了。如果不是查看了《信阳县志》,不是经了向导的指引,笔者很难相信,这里便是明代前七子之一,中国文学史上声名素著的大文学家何景明的墓地了。虽然不愿轻弹思古之泪,却也免不了心中有点怆凉之感哩。

    乡梓之情,古今略同。人们常以故乡出了名人而自豪。笔者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将这位曾经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为他的家乡信阳增光添彩的人,介绍给读者。

    一、何景明生平概述

    何景明(1472-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人。《明史》列有传记,称他“八岁能颂古文,弘治十一(1498)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当时的宗藩士绅争着派人去背负何景明到他们家中为客,所到之处,观者若堵,号为神童。又四年,即弘壬戍(1502)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从此,他结识海内名士,与李梦阳、徐贞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号称“七才子”,也就是中国文学史所称之明代前七子。前七子“皆卑视一世”,而七子中又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领人物。

    明中叶,弘治,正德年间,阶级矛盾突出,土地高度集中,大贵族,大官僚,大宦官等统治集团,穷奢极欲,搜括无度,广大人民破家失业,流浪四方,因而被迫不断反抗;同时,地方藩王时起叛乱,外族侵犯频繁:明王朝的统治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明初制定并推行的八股文考试,这时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理学的教条,通过八股文考试,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成为一种有力的精神枷锁,牢固地束缚着文士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前七子”在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一时起了很大影响。他们使人们知道,在“台阁体”和八股文之外,还有传统的、优秀的古代文学。提倡人们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对打击“台阁体”“纡缓冗沓,千篇一律”的文风,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抛弃了唐宋以来的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走上盲目尊古崇古的道路。创作上一味模拟,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这对后来的文风产生了不良影响。对此,何景明与李梦阳有所歧见。何氏认为模拟古人“法同则语不必同”,并批评李梦阳的诗说:“公为诗不推类极变,开其未发,泯其拟让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杌■,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虽由此即曹刘、即阮陆、即李杜,且何以益于道也。”(《大复集·与李空同论诗书》)由此可见,何景明的文学主张在“前七子”,是颇有创见而且比较进步的。

    在政治上,何景明、李梦阳等都是敢于和残暴贪婪的大贵族、大官僚、大宦官进行斗争的人物。史称何氏与李空同“忧愤时事,尚节义而鄙荣利,并有国士风”。正德年间,宦官刘瑾当政。何景明因上书吏部尚书许进,触忤阉臣。后来刘瑾尽免在告诸官,何景明自然首当其冲。但因何氏先期告病返乡,始免于祸。居十年,复归京。刘瑾案发伏诛,阁老李东阳荐用何景明“起故秩,直内阁制敕房”,充当为皇帝起草诏命的要职。其时,因乾清宫火灾,皇帝求直言,何景明上疏(《应诏陈言治安疏》)直陈意见,指斥皇帝有“四不正当”:即“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差一点又闯了大祸。

    何景明为官清廉,志操耿介。在吏部员外郎直制敕房的要职上,刚正不阿。锦衣卫大宦官钱宁想结交拉拢他,便以一幅名贵的古画送到何景明家,请求何景明题诗。何景明说“此名笔,毋污人手。”放了很长时日,最终还是掷还了这个不识趣的阉官。又一次,何景明的好朋友,师御史君客死京邸,因无钱安葬,被锦衣卫的廖鹏和钱宁知道了,他们为了结欢何景明,买了一副上等的棺木送来,要装敛史君。何景明正色曰:“勿污吾友于地下。”乃出金具棺木以葬,将宦官的原棺退回,大长了京中士民的正气,大煞了阉官的风景,一时京中争传,皆赞何大复为节义刚正之士。

    戊寅(1518)年,何景明升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史。当时陕西学政弊端屡出,文风不正。何氏以文学泰斗人物的身份充任提学,士林敬服。经过一番整顿教化,学风日上,辛已(1521)二月,何景明以形劳虑深,卒然呕血。不久弃官南归。时值炎夏,暑热难当,何况负病之人,更是难以支撑,五月八日回到信阳,六天之后,便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九岁。死后便葬于何家飨堂他父母的坟墓之侧。

    何景明为官清廉,曾去滇南巡视,地方官吏多有贡献,而景明未持一金一物归。在陕西提学副使任上归来,官囊不满三十金。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的官场中,真可谓出污不染,足可称道了。

    二、何景明忧国忧民

    何景明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然而,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述。他的诗文,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一份瑰宝。他的主要著作均收进了《大复集》。笔者在访问何氏后代人时听说,仅《大复集》的书版,就堆满了两大间房屋,直到五十年前尚完好无缺。《大复集》共有三十八卷,其中赋三卷,诗二十六卷,文九卷,附录一卷。这部书自明万历年间刊刻以后,影响很大。除此,另有万历年间李三才辑《李何二先生诗集》本《何仲默先生诗集》十五卷。清光绪年间张祖同辑《弘正四杰诗集》本《何大复诗集》二十六卷,附录一卷。在明代诗歌集大成的《明诗别裁》中,就选了何氏的诗三十九首,为全集之冠。由此可见何景明在明代文学上的地位了。

    何景明所以能在文学上卓有建树,这与他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孟洋在他撰写的《何景明墓志铭》中,称“何君天资颖异好学,常苦不得读书,率过夜半。即盛开暑蟁蝱汗洽背不废”。何氏后裔至今犹传景明幼时苦读经史的遗闻趣谈,大有挂角囊萤之情状。

    由于何景明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青少年时期尚能接触社会下层人民,可以听到民间疾苦之声,产生对农民和市井民众的同情,故而在其做官之后,以诗文为民呼号,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给予一定的抨击。上面提到过的《应诏陈言治安疏》中,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明王朝弊端:“臣闻天下之政,精则治,缓则乱;明则治,闇则乱,治乱存亡,事理必然。方今上下依违,远近壅塞,法度有失,礼义弗彰,功实不稽,名器多滥,欺蔽之风长,偷惰之习成。兼以民生已困,寇盗未息,兵马驰备,财力并竭,外仅维持。中间溃散。……其势如此而其治如彼,臣窃忧之。”这次上疏,在朝廷中掀起轩然大波。我们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浉河区档案信息网 2012-9-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