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大师赵铮的曲艺人生从艺50余年只留三部唱片

2013/11/26 9:41:38 点击数: 【字体: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病房部近日出现不少“大腕”:姜昆等明星不说,单是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玉芳就来了两次。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位中南五省唯一拿到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老人,她叫赵铮——从事曲艺事业50多年。

  昨日下午2时许,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病房楼20楼24床,一位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的老人安静地躺着,淡淡的阳光透过窗帘,照在老人胸前。顿时,老人衣物上的花簇、床头柜上立着的淡粉色水晶牡丹花,都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出动人的光彩。老人就是刚刚在病床上迎来“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赵铮,这朵“牡丹花”正是荣誉的象征。

  “荣誉是大家抬举”

  赵铮,1925年生于河南开封,曲艺表演艺术家,河南坠子赵派创始人,此次,她和马季、罗扬、袁阔成等其他9位曲艺工作者一起获奖。

  “荣誉是大家抬举。”尽管带着氧气管,老人说这句话时吐字依然清晰。

  “上午有记者来采访我妈妈,坚持要问问她老人家获奖后的感想,老人也就这一句话。”赵铮的儿子陈觉在旁边解释道。

  赵铮从艺五十多年来,集表演、创作、教育于一身,推动了河南坠子的创新发展。

  尽管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玉芳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对她进行了两次探望,尽管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亲自来郑州送上奖杯并尊称她“赵妈妈”,尽管我省著名艺术家范军总是夸自己的老师赵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民艺术家,但赵铮却一再摇头,只有那句“荣誉是大家抬举”。

  陈觉说,老人家面对赞誉,经常说自己最大的好处就是“吃几个馍喝几碗汤心里清楚,从不把自己看得太高”。

  《摘棉花》让她名动京华

  赵铮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一个大学老师学坠子、唱坠子,全国就我一个。”赵铮笑言。

  1951年春节,河南籍诗人徐玉诺看过赵铮演出的河南坠子《摘棉花》后,找到她说:“赵铮,你唱的坠子,听起来像乔清秀的唱调,可又不是,你把它改动了、丰富了,这就对了。不能停留在学谁像谁,那是继承。要有发展就要有自己的创造,要走自己的路。”

  在徐玉诺的点拨下,赵铮对《摘棉花》进行了反复揣摩,进行了创新。

  1956年,赵铮带着此剧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音乐周,在天桥剧场演出。“太阳出来满天霞,五色彩云照南洼。从那村庄里,走过来两个姑娘,她们本是小姐儿俩呀。”甩着大辫子的赵铮一上台,马上赢得个满堂彩。

  赵铮一炮走红,《摘棉花》轰动京华,波及全国,该剧也成了赵铮的成名之作。自此,赵铮开始了自己创作、演唱河南坠子的全盛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从艺数十年,鲜见原声唱片

  “小大姐今年十九岁,小二姐过罢了新年刚刚地才十八……”听说赵铮的名字,今年72岁的“票友”李士增,第一反应就是唱上几句《摘棉花》。

  《摘棉花》是50年前李士增常听的曲子,“可惜啊,现在哪儿也找不到赵先生原唱的作品了。”李士增遗憾地说。

  如果从1951年在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创作并演唱豫剧《朝鲜儿女》开始算起,赵铮的艺术生涯足足进行了55年。这55年里,不算其他剧种,赵铮创作、演出的河南坠子就有50余部。

  “我们手头就剩下两个段子了,《双枪老太婆劫狱车》和《一片丹心焦裕禄》。”陈觉说她母亲的唱片大部分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掉了。

  “是3部,还有《岳母刺字》。”赵铮老人艰难地纠正陈觉道。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商报 2006-10-3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